丁 洁 毛贵民
采访老作家海笑之前,江苏省文联的同志说,海老的笔名原叫“海啸”,是在抗战时期起的,后来,中日建交之后他又改名为“海笑”。一个如此性情之人,一个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的作家,该是怎样一个豪气冲天的人呢?不料,当记者在南京见到正在住院的海笑老人时,无论如何也难以把面前这位身材瘦弱、语调温和的老人和汹涌的海啸联系在一起。然而,当79岁的海笑回忆起六七十年前的抗战往事时,蕴藏在他心底的历史波澜翻滚着,久远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小小情报员
海笑的老家在江苏南通,原名叫杨忠,自幼随家人在南京读书,长辈从小就教育他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海笑和家人都不相信,仍然留在南京。直到1937年8月,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情况十分危急,一家人才扶老携幼回老家乡下避难。当时,全家人雇了一艘小木船,准备横渡长江。因为怕日军的飞机轰炸,不敢在白天过江,只能趁天黑以后渡江,非常危险。小木船在浩浩荡荡的江水中飘摇,一路上日军的炸弹时常投下,有一次炸弹在距小船只有十几米的江面上爆炸,巨浪险些把小船掀翻。日军飞机的肆无忌惮、中国平民的流离失所、故土家园的残破颓败,让幼小的海笑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抗日斗争。
海笑和家人回到家乡南通不久,日军就占领了这里,并推行伪化教育,中小学生都必须学日文。小海笑不愿意做亡国奴,一心想参加新四军。有一次新四军部队借住在家中,小海笑就和部队的首长提出要参加部队。小海笑那时还在读初中,个子又长得小。首长拿来一枝枪,插上刺刀,比量着说,你什么时候能长到这么高,就可以参军了。小海笑非常失望,心中一直盼着能有机会参加革命队伍。
海笑有一个姐姐杨洁参加了新四军,这让他心里非常羡慕。在姐姐的带领下,海笑终于成为了一名地下交通员。
从此,小海笑心中多了一个秘密,更多了一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当时,日寇侵占了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等县城,并且在集镇构筑了碉堡等军事据点,周围很多地方都成为日伪军盘踞的巢穴。海笑细心地观察着,秘密地为新四军搜集情报。一次,海笑去姨娘家玩,听说当地一个坏人投敌做了汉奸,他偷偷把这个汉奸的名字记在一张纸条上,赶紧往回走。走到半路,前面突然出现了一队举着膏药旗、枪上插着刺刀的日本鬼子。不够沉着又缺乏经验的小海笑掉转头就跑,日本鬼子马上就在后面追。海笑钻进玉米地,把纸条匆匆埋好,便拔脚朝附近的村子跑去。恰巧村子里有户人家在办丧事,小海笑闯了进去,气喘吁吁地说:“日本鬼子在后面追我!”一个大妈立即找来一件白色的孝服给他穿上,还叮嘱大家,如果鬼子来了,就说海笑是这家的小儿子。大家刚刚安排妥当,日本鬼子就冲了进来,里里外外仔细搜查了一圈,连躺在棺材里的死人也不放过。这是,海笑已经镇静下来,跟着大家哭得死去活来。日本鬼子没看出一点破绽,只好撤走了。这次惊险的经历并没有使海笑退缩,他从此增长了经验,懂得了做情报工作一定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
深入虎穴探敌情
战争的残酷也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动摇了,海笑的一位远方哥哥就在一次日军的围剿中被捕并叛变了。闻此消息,姐姐让海笑去金沙镇据点里打听情况。海笑曾在金沙镇上过学,认识镇上的一些同学,还有一些亲戚也住在那里,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危险的任务。到了金沙镇,海笑经过多方打探,得知那位远方堂兄已经叛变革命,为了保命还供出了一切秘密,做了日寇的一条忠实走狗。第二天一早,海笑匆匆回去报信,经过敌人据点的哨口时,不巧被那位已经当了叛徒的堂兄看见了。堂兄假装请他吃饭,却把他拉到了日军的宪兵司令部。海笑心里非常吃惊:“难道他已经知道我是新四军的小情报员,准备把我抓住送给日本鬼子吗?还是想扣押我作为人质,好让姐姐来自投罗网?”虽然心里怦怦乱跳,手脚冰凉,但小海笑脸上还是保持镇静,沉着应对。
走进宪兵司令部那黑漆漆的大门,海笑看见有三个青年女子被锁在三个木笼里,一个日本军官全副武装地坐在桌前,旁边还竖着一把指挥刀。叛徒对日本军官说:“这是新四军女干部杨洁的胞弟,刚才被我抓住带到这儿来。”翻译向日本军官说明情况后,日本军官便开始审问海笑:“小孩的,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在哪里读书?”海笑一听,知道敌人不了解自己的真实身份,心里更加沉着了。日本军官逼他说出姐姐的下落,海笑佯装不知,谎称姐姐已经好长时间没回家了,自己也很想她。日本军官从海笑口中一无所获,非常生气,命令道:“小孩,限你回去十天之内找到你姐姐,劝她快来自首。如果到期不来,下次我们抓到你姐和你,都要杀头!”
一离开敌人的哨所,小海笑便头也不回地往前走。赶回家后,海笑匆匆把金沙镇上发生的一切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姐姐和区委的同志,大家都表扬他机智沉着、随机应变。后来,组织上考虑到海笑的安全,决定不再让他从事秘密工作,派他到苏中四分区党政军机关报《江海报》工作。
以笔代枪上战场
初到《江海报》,海笑被安排在电台工作。他夜以继日,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收报发报。一有空闲,海笑就帮发行科卷报纸、贴信封,去编辑部学刻钢板、在蜡纸上写字。过了不久,报社又派海笑到南通县做发行工作兼特约记者。1944年初春,海笑到通西独立营随军采访,其间的所见所闻成为他日后创作抗日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的宝贵素材,而独立营营长李兆培的英勇善战、沉着冷静更是给海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夜行军,队伍在拂晓之前来到一块田地里一户孤零零的农家宿营。天亮时,东西两边突然出现了两路日伪军,李营长根据情况判断敌人没有发现队伍,只是路过此地,他沉着地命令大家潜伏待命。为了麻痹敌人,他动员这户农家的媳妇假装到门口的晒场上洗衣服,自己则化装成农民,抱着孩子蹲在洗衣盆旁边。大家潜伏在院子里,子弹上膛、枪口对外、握紧手榴弹,只等李营长一声令下。可是李营长纹丝不动。眼看敌人离院子越来越近,果然,敌人路过院子时,只朝这边溜了几眼,就大摇大摆地向前走去。海笑和战友们终于因为李营长的沉着冷静而度过了一次危难关头。
改姓更名 不忘过去
海笑原名叫杨忠,说起他的改名换姓,还和抗日战争有密切的渊源。一次,海笑来到一处海滨,看着浩瀚无际的大海,海笑想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祖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在血与火中奋起反抗,这股怒潮正像大海在咆哮,那么,就让我变成‘海啸’扑向敌人吧。于是,小杨忠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海啸”,有时也写作“海哮”。时隔30多年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他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海笑”,意为“大海在微笑”,表达了祝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心愿。
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那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给海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觉得,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也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海笑便开始从事抗战文学的创作,《红红的雨花石》、《燃烧的石头城》、《小兵的脚步》、《战争中的少男少女》等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孩子们欢迎,小说《那年我十六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这一倡议在文学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很大影响,如今,每年南京方面都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海笑不顾年事已高,又追写了中篇小说《愤怒的怒吼》,并将过去所写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评论随感汇集成书,以表纪念。面对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煞历史的行径,海笑说,我们要永远记住那段难忘的历史,别忘落后就要挨打,别忘日寇的滔天罪行,别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