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施建石:与赵恺同学

        2013年05月24日 11时29分 

           此生能与赵恺同学,是我始料未及、没敢想过的事。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长我20多岁,不仅仅是由于他多年担任周总理故乡老淮阴的文联主席,也不仅仅是江苏省作协现在还在任的老副主席,而更主要的是他是《诗刊》的老编委,是早就以《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等斐然诗篇享誉全国、蜚声境外的着名诗人。
          对他,我一直是仰望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来盐城讲学时我与青年诗友就曾慕名专门拜访、请教过他。1999年6月,省作协在徐州召开“首届苏北作家创作会”,作为省作协副主席兼苏北片片长的他,所致的开幕词没有官话大话,不说套话空话,而是诗人激扬的正气、雷电的节奏、铿锵的豪情、深邃的哲思。
          他那看似信手拈来、实是厚积薄发的闪光的字字句句,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徐州是举世闻名的煤都。脚下埋着物质的煤,胸中藏着精神的煤。厚重的楚汉文化更赋徐州以厚重的禀赋。弹拨弦索就是《大风歌》,保卫民族就是台儿庄,争取自由就是淮海战役。”他又以采煤喻说创作:“从矿井的意义说,写作就是采煤,作家的本质就是掘井工。获取一块优质煤就像获取一块金子一样必需具备诸多因素,在诸多因素之中的决定因素,一是对于矿藏的体察把握,一是实施掘进的信念毅力。”进而他点出会议主旨:“这次在徐州召开文学会议,正是一次聚集在精神层面上的采掘会议。”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北作家是能够唱出属于自己的《大风歌》的。时代呼唤《大风歌》,生活倾听《大风歌》,历史接纳传承,而且只接纳传承《大风歌》和具备《大风歌》那样品位的经典吟唱!”
          原来,开幕词也可以如此作,且还可以作得这么精彩、这般令人耳目一新,恰到好处。
          2004年金秋10月,省作协第三届苏北作家创作会议在盐城召开。作为开幕式的主持人,我首先宣布将由赵恺副主席致开幕词,并表示自己再多说什么都是苍白的。赵恺先生特地为自己的开幕词拟定了题目:《文学当无愧生活和盐》。
          开头就别具一格:“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生活就是面包和盐。盐城得天独厚地坐拥生活一半,盐城有幸;文学走进盐城得以感受生活之一半,文学有幸。”接着,他又以风雷激荡、魂魄震撼的诗一般的语言阐述“盐城懂得战争与和平”,既引人回味“出海撒网,引水晒盐”,又叫人忆念“扞卫民族,盐城扛枪”。
          随后,他淋漓酣畅、形象生动地说道:“母亲赋予我们两座肩头,一座为和平流汗,一座为抗争流血,这就是一个包容着文学全部内涵的史诗一般的名字:盐城。不然,为什么朝阳每天都紧贴着盐城的额角升上天空,为什么波涛每天都拥抱着盐城的胸襟奔涌不息,为什么白鹤都并肩接踵、争相赶来,头顶着一轮鲜红的太阳忠贞不渝地依偎在盐城的怀抱之中呢?盐城是太阳的襁褓,丹顶鹤是象征的日出。”
          而结束语又不同凡响:“以盐的名义思考文学,就使思考仿佛日出、仿佛潮涌、仿佛丹顶鹤飞翔一般获得本体象征的美学品味。盐城以生活之盐的名义发问:文学具有从海水中结晶盐粒一般地经得起烈日燃烧、风雨锻打和荒原冷漠的信心和耐心吗?我们的文学,是生活之盐吗?苏北的文学,将努力作出无愧盐城的回答。”
          他诗情澎湃、哲理洋溢的讲话,使每一个人的耳朵和心灵都经历了一次语言与思想的汹涌冲击,赢得了满堂的喝彩和雷鸣般的掌声,成了苏北文坛内外一段盛传的佳话。
          每次见到赵恺,总受鼓舞,总有启迪,总获教益,总有一种如坐春风、被雨露滋润的快感。常相思常想见却又总怕直面他。因为每次见面他总是关心地询问、不停地鼓励我后,再言恳词切地关照一句:“多写诗哦!”我时常为既囿于杂事繁忙又因为才疏学浅未能好好完成他的嘱咐而汗颜。
          是的,他是师长,是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也是能倾心诉说无须设防患难与共生死相托的益友。
          与这样的着名诗人同学,倒真是连梦中也没敢想过的呀!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