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孙友田:壶缘

        2013年05月24日 14时57分 

          与几位诗友乘车去宜兴采风,一路上谈的都是紫砂壶。 

          宜兴烧制紫砂壶器始于北宋,明代中期才出现于文人雅士的书斋中,开始对它观赏和收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卜居宜兴时,曾亲手制作一把“三足提梁”的大紫砂壶,并在上面刻写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八个字。后人把这种壶式称之为“东坡壶”。 

          壶与文人有缘一直传为佳话。以写苏州闻名于世的着名作家陆文夫曾在苏州一家小古董店里买了一把黝黑光亮的紫砂壶,后经鉴定为清代制壶名家俞国良的作品。他在《得壶记趣》中这样写道:“想不到花了八毛钱竟买了一件传世珍品,穷书生也有好运气,可入聊斋志异。”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着名女作家张洁,在北京天坛地摊上花60元得到一把明末清初制壶大家时大彬的紫砂壶。着名作家李国文在《张洁得壶》一文中祝贺她:“我在电话里向这位得壶人祝贺:大年初一,阁下得到一件大彬壶,这一年,这一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开始啊!” 

          民国时期,制壶大师荟萃陶都。蜀山唐门唐祝和、唐凤芝二兄弟是其中佼佼者。当时上海滩名流雅士大亨政要,都以藏有唐氏名壶为荣。前时期宜兴传出陶艺佳话:远在新疆哈密市的公安干部黄伟,遵照父亲临终遗言,决定将全家精心保存五十多年的唐凤芝手制的合菱壶送给宜兴唐门后人唐朝霞。让这一稀世之宝叶落归根。我们在丁蜀镇伟业陶坊里见到唐朝霞时,谈起此事她仍很激动。她说,要把这一珍品送给博物馆,永远展览和珍藏这份情谊。 

          1968年出生的唐朝霞是唐祝和、唐凤芝的孙女,唐家第三代传人。她身居芝兰之室,倍受芬芳熏陶,十八岁从艺,而今已硕果累累,谈吐间闪露出成熟之美。她的作品气韵丰茂,形神兼备,《秋韵》《蜂菊》等壶不断获奖,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曾连续三届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她聪明过人,喜欢别出心裁。她和儿子都属猴,2004年是他们的本命年,为此, 她做了一套命名为“母子情深”的组壶。壶体和杯均为桃形,而壶盖上却惊现两只猴。母子猴神采飞动,亲情浓郁。这套组壶荣获2004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特别金奖。 

          在唐朝霞的工作室里,有幸看到唐凤芝的得意之作《鱼龙壶》,这把壶的造型取材于鱼化龙的民间传说,云纹生动流畅,浮雕刻画精细。这使我想起唐门祖训:用作品说话。朝霞初升,气象万千。兴旺的陶都后继有人,鱼化龙已不是传说。 

          来源:《江苏作家》2006年第2期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