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还记得那一张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证,是咖啡色的封皮,质地很好。过了二十多年,有一次整理抽屉时看到了它,还是那么质朴大气,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没有磨损掉它的精神气,也没有暗淡了它的光泽。二十多年中,其它的种种证件大概多多少少都换过几回了,工作证、身份证、房产证,甚至户口薄都更新换代了,惟独中国作家协会的这张会员证,始终不变地温暖和坚定着我们的内心,它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
还不仅仅是精神家园。
二十多年来,作为一名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与中国作协的关系,又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在这许多年中,跟着中国作协走了不少地方,感受特别深切。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那许许多多的采风活动,带领着许许多多会员,或深入基层,或走向边陲,或远涉重洋,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风俗,寻找滋润心灵的养料,探索未曾开发的源泉,为会员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营养、资源和积累。
我曾参加过中国作协组织的好些次活动,每次活动回来,都会有一种创作冲动,并不一定直接去写所到之处的自然或人文,也不是作旅游介绍,更不是谈采风的心得体会,而是通过行走,通过去到天下的某一处,通过一次美好而难忘的行程,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启动了灵感的按钮,让自己的写作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
中国作协为广大会员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每一次的活动,都要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组织、去安排,有的路途很艰辛,会碰上预想不到的困难,有些行程很曲折,随时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跟着作协,总是能够克服困难、一路前行。
有一年中国作协组织“东部作家看西部”活动,到兰州的当天,突然下雨降温,一下子引发了我的老腰病,不能行走、不能站立、不能动弹,差一点就打了退堂鼓,在团长张健和其他团员们的帮助下,我和重病在身的李兰妮互相鼓励,没有半途而退。记得那一次我们一路西行乘坐的是一辆中型面包车,除了最后一排放行李,其它位子都坐满了人,而且路途颠簸,坐在后排的人一路都在“扭秧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宁可自己坐加座,却给我在第一排留了三个位子,做了一个特殊的卧铺。虽然艰苦,大家却是一路欢笑,说,范小青是躺着走进西部的。还留下几张躺在车上的照片作纪念呢。就这样,我躺过了五凉古都武威,躺过了镍都金川,到了古丝绸重镇张掖,忽然就神奇地站起来了,接下去就神气活现地去走酒泉、走嘉峪关、走玉门镇,最后一直走到神奇的敦煌。跟着作协走西部,让我走直了腰杆,令人难忘。
冬天去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夏天去炎热的南方,秋天去美丽的九寨沟……二十多年来,跟着中国作协走天下的点点滴滴,一直铭记在心。这些行走,让我们开阔眼界,让我们走出了新的境界。
中国作协带领会员们走天下这几十年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作协十分尊重和了解文学创作规律,而中国作家协会本身的活力、热情,以及作协机关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在我们的行走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地提升着、不断地完善着,又不断地引领着我们走向新的征途。
天下的路是走不尽的,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也不可能组织团队把天下的角角落落都走遍,但是中国作协的这种不停不断地往前走的精神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感召着我们,也启发着我们:走出家门,走天下。在走的过程中了解天下,认识天下。再从天下回家,回到小小的书斋,而这时候书斋已经不再狭小,因为它装进了天下的许多东西,足够我们享受一阵子的。再过一阵子,又感觉书斋狭小憋闷了,这时候,中国作协的召唤又来了,走,走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