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璜在美国
在美国买东西
在美国要买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大概跟寻购一件古董差可比拟;要买几样并非中国产的东西,则须费点时间刻意寻找。你嘲笑中国旅美的游客买回了“中国制造”,那就不太明白事理,至少那游客在货品的质与价上都讨得了便宜。
如果并不想在精品中心一类的地方寻求“全市最高价”而有意价廉物美,在美国确实可以如愿以偿。一般商市搞各种“活动”,常会有大幅度的降价,日前我到超市去买菜,看到一块全瘦的鲜猪肉,标价才50多美分一磅,怀了证实是否搞错的心理一起带上,结账时果然就是如此,被称为“经理特定价”。Ross一类商店,一律以便宜的价格卖库存的物品,清仓、换季、缺码等等的折扣,不乏实实在在地打到对折乃至一折的。逢上私家小农场收获的季节,有交上10元即可尽其能力背走一大袋农产品的卖法。还碰到过不少人家开办的Yard Sale,就是周末在门前开的 “院子商店”了,用不到的东西拿出来低价出售,不失一种交流的方式。至于Thrift Store,有些搞不清的地方,这类商店接受和低价出售“二手”是知道的,不清楚的是供货者和购物者如何体现并实施慈善性质的捐助要求。
在美国买东西享受的服务堪称一流。那次想到该去买个生日蛋糕时天色已晚。为了瞒过碰巧一阵过生日的家人,我和孙儿只说骑车去遛遛,不料遛到那超市已近打佯,柜上的女士说:“哦,生日派对,准备得太迟了呀!”原来在蛋糕上写字的人已下班,写字的家什都放进了冰箱。
正以为没了戏,女士拿起了电话,真没想到她会把下班回了家的人叫了过来。被叫回的小伙子略无怨色,边热情招呼、边忙不迭地从冰柜里拿出彩色奶油管,把要用的两支放在手心反复揉搓,直至解冻。接着拿出一个本子让我们写上过生日者的名字,在蛋糕上比划一番,写在了适宜的位置。不料忙里出错,写错了一个字母,小伙子连连表示歉意,精雕细刻般地重新改正,直至我们表示了满意。包装好以后,听说我们是要用单车带回,又拆开重新包装,为了便于挂在车龙头上携带。一切就绪时,我瞄了一眼表,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偌大卖场的许多收款处已经只剩一处还亮着灯,显然是在等着我们。在静悄悄的店堂里,我跟孙儿异口同声说谢谢,按例回答过来的是“you are welcome”。是了,多次经过如此这般的购物,深深以为:在美国,你要体味被服务的愉快和方便、体味“你是受欢迎的”,不妨去买买东西。
若是以为这只是留客的生意经,那就错。在美国到商场退货同样会被善待,甚至会“不分青红皂白”照退不误。我们刚买的一座挂衣架,被风刮倒跌断一根杆,去商场如实说了情况,商家二话没说便问要换一台还是要退款;孙儿买的一只表不慎跌坏了,这情况反映到公司,那边便让把表和发票寄过去,两个礼拜后打电话去查讯,说没法修了,已经免费寄出一个新的,后天应该可以收到。
到美国探亲的人看待在这里买东西往往跟看待一切事那样,喜欢比照国内。两次退货的情形也曾让我联想到几年前在国内去那家大商场的一次交涉,所购的一双皮拖鞋的质变问题是明明白白的,可人家硬是推三阻四、搞七拈三,让你后悔不该不懂得将就而自寻烦恼。当然,联想归联想,丝毫没有要我们的商家向人家学习的意思。知道非独学不来,也还学不得。这样说时自然又联想了回来,联想到我们有些在美国的同胞退货的做派——那两位同胞都有过几度“退床”的经历,每逢亲朋要来小住,就去买张床,来人一走立马去退了。设若我们退货也那么方便起来,商场会出现何种景象呢。
在美国卖房子
在美国买房子的时候就得想到卖房子。这话的不难理解是因为大家至少明白:住房往往得随就业的地区迁变。儿子在D市的E地买了套房子,在当地算不上高档,可在一般住宅中已相当不错:楼上的主卧室宽敞明亮,相通的卫生间梳妆台、大浴池一应俱全,还有两个边门分别通向淋浴室和挂衣房,一门之隔是婴儿室,再过来并列着的是另一个卧室和卫生间;楼下是客厅、书房和大小两个活动室以及以一个房间并一个卫生间;橱房和饭厅则在需要上八级台阶的“错层”上。两层看上去就成了“三层”,加上地下室就成了“四层”。地下室包括了乒乓室、洗衣房、小卫生间以及一个小阅览室。一个木结构的露天阳台称得上这座房屋的看点,二、三十人的派对完全可在阳台上举办。
如此详尽地述说这套房子,自然因为我和孩子们都很喜欢它,以为只花四十多万就搞定真是讨得便宜了,不能设想要把它卖了。然而天下多的是想不到发生的事——不到一年,儿子服务的那家银行倒闭了,两三个月后才重新就业于一家公事,哪家公司却在上千里之外的S城,要到那里重新购房力不能逮,只能把这房子卖了。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的购房者大概不会忽略房子的档案,可似乎更倚重自己的直觉。从房屋的结构、内外的装点修饰以及光线、色彩、气味------哪一点都足以成为影响交易的因素。这里说的“影响”不是指价格,在这里,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事通常不会发生,这里指的是上述哪一点都足以决定是否购买的意愿。比如,敏感的大鼻子在房子的某处闻出某种不习惯的气味,大体就会因此而免谈。
我想过,这或许跟美国二手房买卖频繁、房源充足有关——有充分挑挑拣拣的余地;或许跟美国劳力昂贵、整治耗资大有关——不必修饰即可入住等于降低了房价;或许还有更多这样那样的相干亦未可知;反正若想快快出手,你就得在来人看房前早早把房子里里外外往“完美无缺”的标准上整。
中国移民要卖房因而多了些忙碌:美国人似乎忌病房室通明,墙壁多有分别涂成蓝、緑、棕、黑诸般颜色的,卧室更是只用台灯;我们通常讲究屋内敞亮,白成一片当然是基本色调;你得在看房者到来前赶紧借助于恰到好处地关窗、拉帘一类手段来“暗化空间”。我们讲究五味调和的煎炒,美国人未必不赞赏中国菜肴,可看房时闻到油、鲜味跟嗅到毒气差可比拟,卖房期间你好不过禁绝在家烧煮。卫生间纵然略无异味了,你最好再点上支粗粗的蜡烛来圣洁空气;墙壁上张挂得体了,可你不能强化“中国特色”而需要顾及彼国彼地的情调。中介L是同胞,一次次在整整齐齐、光光洁洁上提出过建议和要求,迟迟不能成交你就得在不断改进上多所揣摩而不辞辛劳。
你以为卖房可以坐家等客那就搞错。看房时家里不可留人,中介们无须房主告知,因为有SUPRA KEY,一种房地产业的电子装置,中介可以查到打开此装置的密码,从而取得钥匙。由中介开门陪同买主登堂入室、细致查察是通行的法则。每逢一个电话来说几时几刻有人来看房,就得赶紧收拾停当,于来人到来时“离家出走”,无论烈日当空还是风雪交加,一天有几次看房人来就要出走几次。这种被我戏称为“逃难”的事体实在不堪其烦。然而既想卖房,当然巴望多来几次逃难。
几十次看房而多进入不到议价程序的原委,中介向我们反馈过:或以为结构层级多了,或以为房室光线亮了,或在宽大的露天阳台上觉到有点什么气味飘来,或于雪白的墙壁上发现些许色差,或因为有些抽屉、橱柜开关不够活络------真不知道美国的父老兄弟是买房子呢还是买“感觉”。
此间有位亲戚来访,他在国内是经营房地产的,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下车伊始便对房子称羡不已,并按国内市场估价说大致要值一千多万人民币,较之四十几万美元,不就硬是一翻再翻了吗?就现时看,美国一般地区的房价确实要比我们国内便宜不少,可不至于如此悬殊,怎么两三个月过去硬是出不了手呢?
不能再等,孙儿开学在即,他要转到S城的一所中学就读。权宜之计是把这房租出去,再到那边赁屋居住。临行前好心的L还帮助谋划:将来花点钱把橱房等处改造一下,按现时要求将“巴台”拓宽一倍,再把------是了,讲求观瞻上入时的美国人在划算上确实有点“智障”,这是不乏其例的,切近的便有我们的一位邻居,他们的房子卖不动,花三、四万元修葺了一下,不到一个礼拜便以高出原价近十万元成交。
在美国看病
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若要列出两项重要的事,不妨说其一是小心驾驶,其二呢,就是尽可能防止生病了。
生了病要就医,先自碰到的就是“看病难”,国内如此,美国亦然。情况当然不同:我们在国内对于看病难的抱怨,通常包括病人多不胜计,所谓看病几分钟,排队得几小时。加之挤挤轧轧、碰碰撞撞,三度长长行列的队伍站下来,会把你推到耐受力的极限。就这一点说,美国的情形就优越了,那些顶级医院,诸如Johns Hopkins Hospital ,诸如Mayo Clinic 以及Cleveland Clinic等等,侯诊者虽说不免会略多一些,可一来多不到那里去,二来各类窗口、诊室极多,再则,在那五星级宾馆似的宜人环境里面,稍有等待也就如同稍事休憩了。至于分布在社区的一些小医院,一些比我们一个区医院的一座小楼还小的医院,那就用得上“门可罗雀”, 我几次去过几家医院,就没有一次碰上过两个以上的侯诊病人。你当然不用因此而为医院的生计担心,这跟看病需得预约有关。各各约定的时间留有余地,“前客”与“后客”便不会照面。可弊端也就从这预约制上发生:那里看病的一个难处正在于如果不是急病而挂昂贵的急诊,别指望生了病就随时能去看,无论看大病还是看小病,都必得提前电话预约,让你何日何时去需要记牢,去早了固然看不成,去晚了只能重新约定。预约的时间是个变数,医生一个工作日处理几个病人是常数,约到一、两个礼拜之后是常事,你好不容易就约定安排出时间,碰巧医生本人遭遇灾变还不能不取消约定。在一般医院就医者若需化验、放射检测什么的,则需到专门的、相应的医疗单位去,又得另约时间,这看病的过程就成了马拉松。
在美国看病用不到象国内这样担心医生乱开上许多药,过度治疗的情况决不会发生,纵然想要“大处方”也不成。相反,“开药难”是中国移民普遍的感受。侨居美国的同胞常会让国内的家人抑或亲朋买点药物寄来,多不是经济上的考虑,不是图方便,美国医生确实吝于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类。滥用抗生素固属有害,至于相当绝对地排拒,也不免误事。一个孩子呼吸道感染,病病歪歪几个月,引发肺炎了,到头来还是找了一位熟识的华籍医生,用抗生素几天便解决了问题。说美国的医生没水平那是无稽之谈,比较起各门科学的学子来,学医的往往投入最高资质也最优秀。医疗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诚无可挑剔,只是美国的医生特别讲究一切医疗行为按规范去做,象教科书上那样规范,难免规范得有些“古板”。有位我们国内来的医生陪同妻子上了一次手术台,事后陈述:“止一个出血点看来看去、几度擦拭要花几分钟,缝扎间打个结要比来划去用上国内医生好几倍的时间”,只恨不能推开主刀夺过器械来自己动手。也许不能一概而论,说美国医生“操作水平差”,可依我的体验,“按部就班”到近乎“折腾”确乎是相当普遍的风格。
说在美国要“尽可能防止生病”,主要当然是因为看病费用昂贵。通常单单一次挂号费用就够我们在国内挂上百次号,如果不能等待预约而需挂急诊,那挂号费不准就得花费上千美元。有条件加入医疗保险的,自己负担的部分也很可观,没医疗保险的贫寒者,看上几次病说不定就会影响及于基本的衣食类费用。都说我们看一次牙、做一次什么检测费用太高,比较起美国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一位薪金不算太菲薄的亲属,那痛苦不堪的牙病也一直拖了几年,直到有了医疗保险才去就医。
平常如此,遇上金融危机、失业率大增就更不难想见。早在华尔街风暴乃至次贷危机急剧演变之前,美国有关方面就有过统计:全美有4600万人未参与医保,超过五分之二的成人无钱看病,医疗上的信贷危机也十分堪忧,医院寄发的费用通知书得不到回应的比率一路飙升,未被偿还的账单已经达到600亿美元。据此,“看病难”的发展趋向和解决的途径都还在未可知之数。“医疗旅游”是个办法吗?到亚洲?到中国?充其量只是尚有条件作洲际旅游者的事,对于陷入生
计困境者,即便勉力为之,也无异于割肉补疮。人无法指望“永远健康”,然而在当下,我们似乎只能衷心祝愿并虔诚祈祷:有什么也别有病,缺什么也别缺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