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于1979年创刊,是文学双月刊中的“四大名旦”之一,在文学界一向口碑极佳,影响颇大。至90年代,文学期刊滑坡,《钟山》发行量跌至两三万份,刊物面临大的困境,文学边缘化,文化消费本身产生分流。
1992年底,赵本夫受命兼任《钟山》主编。他曾做了一个调查,从刊物订数上看,读者减少了95%。
这个数字相当惊人。赵本夫没有着急,他认准了办刊思路,坚持纯文学品味,坚守文学内在的东西,对文学本体的东西探索更多。担任主编后,赵本夫将《钟山》的版式改成国际流行的大16开本,又提出六个字的办刊方针:原创、拒绝、远行。
关于“原创”,他解释说,也许有人认为,只要是作者第一次发表的作品,都是原创。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优秀作品的大量进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于是借鉴、模仿之作大量产生,前天卡夫卡,昨天昆德拉,今天博尔赫斯,许多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个人的影子。这样的作品,我们能说它是原创吗 我们的作家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模仿上,应该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学的基础上,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哲学底蕴,写出原创的东西。中国的作家,应该有自信,也有力量形成自己的东西,中国的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与之比肩而立,最终要靠自己的东西。
对于《钟山》的另一办刊方针——“拒绝”,赵本夫说,作为文学刊物,过去我们似乎总在讲包容。就整个文坛来说,包容自然是必须的,但就一家具体的刊物,却不一定都要包容。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就意味着是一个选择的时代,选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拒绝。如果大家都办成小《人民文学》,全国有一家刊物也就够了。事实上,不管刊物怎么真诚地想包容一切,你还是包容不了。在有限的版面里,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拒绝。这里需说明的是,被拒绝的不一定不是好作品,只是因为不适合这个刊物。这种拒绝又是平等的,作家同样可以拒绝某一家刊物。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嚷嚷,说文学刊物太多,其实有个性的刊物太少。如果几百家文学期刊都办得“面目全非”,文坛将是何等斑斓,何等壮观!
关于“远行”,赵本夫认为这可能是个最难表述的词语。他说,关于文学,世间有无数解释 包括吃饱了撑的 ,“远行”也是一种对文学的理解。社会和人生都是一种远行。我们从蛮荒走来,一直走到今天,还会继续往前走去,渐行渐远……这里强调的是作家的远视和宏阔,是独立的人格和对文学本质的真正理解。“远行”还是一种创作心态,它体现的是一份悠然和从容,一个准备不足急吼吼赶路的人,是很难远行的。“远行”又是一种归宿,无论多么好的刊物都会有寿终正寝的时候,伟大的作品却会穿越时空,一直走下去。《钟山》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和这样的作家相伴,和这样的作品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