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苏童访谈录

        2013年05月23日 22时50分 

          林舟(以下简称“林”):关于你的小说,人们常有一个话题是、你和余华、格非等在当代中国小说的语言的自觉,文体的自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你的小说语言独有的质地和色彩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就你而言,你对语言的自觉意识什么时候开始形成?有什么契机吗? 

          苏童(以下简称“苏”):意识到语言在小说中的价值,大概是一九八六年左右或者更早一些,那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就是感觉到小说的叙述,一个故事,一种想法,找到了一种语言方式后可以使它更加酣畅淋漓,出奇制胜。从我的创作上讲这种对语言的自觉开始于《桑园留念》这样的以少年人眼光看世界的小说。当时也是努力从别的地方化过来为我所用;对我在语言上自觉帮助很大的是塞林格,我在语言上很着迷的一个作家就是他,他的《麦田的守望者》和《九故事》中的那种语言方式对我有一种触动,真正的触动、我接触以后,在小说的语言上就非常自然地向他靠拢,当然尽量避免模仿的痕迹。塞林格对我的《桑园留念》那一路小说的帮助和影响最大,我努力从他那儿学到了一种叙述方法。好多人认为他是个三流或者二流作家,但我非常喜欢,现在仍然对他情有独钟。 

          林:那么其他作家,我是指一些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家,对你的影响如何?

          苏: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福克纳这样的作家我也很喜欢,从文学成就上说、塞林格可能不能跟这些大师们比,但像福克纳的语言你很难从他那儿学到什么。对于每一个写作者来说、他从大师身上学到的不太一样。像备受推崇的麦尔维尔的《自鲸》,写作者如何学到它的精髓,从中获得直接的帮助,就很难说。 

          林:这里有一个接受者自身的问题,一个接受者所受的影响和启发不是以公众认可的大师的标准或其平均数为依据的。 

          苏:对,重要的是心灵的契台,塞林格唤醒了我,而可能对别人不起作用。好多写作者他所喜欢的作家在别人看来会觉得很怪,有人喜欢大仲马,有人喜欢格林,还有人喜欢茨威格……除了一些真正令人折服的作家,我想每个写作者大概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像我的塞林格那样对自己的写作有着直接的很大帮助的作家。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