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本色》(长篇报告文学)

        (2019-12-05 16:37) 5778161

         
        《本色》(长篇报告文学)
               《本色》 徐向林 着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ISBN:978—7—214—24131—3
         
               内容摘要
               《本色》以盐城工业的摇篮、红色基因传承企业:江淮动力机厂(集团)老工人、老厂长陆子华为主人公,他生于1935年,亲历过抗战烽烟与解放战争,亲眼见证了新四军创办红色工厂“江动”的全部过程。1948年,13岁的他即进入“江动”,从学徒工干起,历任班长、工段长、车间主任、设备科长、副厂长、厂长、“江动”党委书记等职,他亲手制造或参与制造了盐城历史上第一台车床、第一台牛头刨、龙门刨,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燃油机,第一辆汽车,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盐城第一只股票——黄海股票,为悦达、江动成功上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作品围绕陆子华的成长,聚焦于战争年代、建国前后、改革开放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彰显“江动”改写盐城工业“一穷二白”历史,并带动盐城工业崛起的时代背景,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在任何时期始终保持本色不变、底色不变,对党怀有感恩之心、忠诚之心、奉献之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在盐城工业的发展史上,铭刻永难磨灭的记忆,并向世人展示盐城工业从一张白纸上起步,形成今日产业强市的壮丽画卷。
         
               作者简介:徐向林,1973年生,江苏东台人,供职于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盐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小说及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千余万字,出版《追捕糯康》《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春天的第七扇门》《从海平面到地平线》《蝮蛇行动》等专着10余部。作品曾获中国工业文学奖、中国法制文学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等五十余项。
         
         
        序言:留取丹心照江淮
         
        王德超
         
         
               已亥仲夏,天高云淡,风清气朗。神州大地,霞彩淡轻烟,织铺万重锦,处处呈现出新时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友人送来《本色:陆子华传》的书稿,嘱我作序。翻看着这沉甸甸的书稿,时光的手悄然拉开了记忆的窗帘,与陆子华同志交往的片断往事,不断在头脑里回放,那场景,恍然就在眼前——
               20世纪80年代,我任盐城市主抓工业的副市长,陆子华同志先是任市江淮动力机厂厂长,后又任市拖拉机厂厂长,这两个厂,称得上是当时盐城工业的“顶梁柱”,自然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企业,因为工作关系,我与陆子华同志打交道也比较多,他身材高大,十分憨厚质朴,说话时声音洪亮,底气充足,他说话不喜欢绕弯抹角,向来是直来直去,我对他的好感也油然而生。
               记得他在江淮动力机厂任厂长时,他牵头研发的新产品,一举获得了国家质量奖银奖,填补了盐城在该奖项上的空白。后来,他任市拖拉机厂厂长,接手时,已是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他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不负干群厚望,团结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负重拼搏、砥砺奋进,短短的时间就使该厂摆脱困境,可以说,他交出的令人满意的答卷,也为我分管的工作分了忧。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在市拖拉机厂,他狠抓产品质量、新品开发和市场攻坚,不仅实现了产销两旺,产品还再次夺得国家质量奖银奖。在市政府召开的祝捷大会上,我说过这么一句话:“陆子华同志,就是一个背着奖牌跑的人。”
         
               岁月的长河里,时光如流。
               在时间有限度的人生中,有人只活出了生命的长度,而陆子华这样的同志,却活出了生命的高度和宽度。
               陆子华同志的高度,体现在政治站位高、思想觉悟高、事业境界高上。他出生在盐阜大地,生于斯、长于斯,犹如一棵劲松,一辈子根扎盐阜地区。盐阜地区是光荣的革命老区,在他童年时,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他自幼就与活跃在他家乡的新四军接触,接受共产党人的思想熏陶,开阔了他的视野,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提高了他的政治觉悟,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48年,13岁的陆子华同志就进厂当了学徒工,他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对于组织上交给的工作任务,再难办,他也从不说二话,始终冲锋在前。
               我印像深刻的是他在市拖拉机厂任厂长时,市委、市政府准备发展汽车工业,让时任常务副市长陈必亭同志找陆子华同志谈话,拟由市拖拉机厂来牵头尝试生产汽车。在与陆子华同志谈话前,必亭同志心里也在打鼓:让市拖拉机厂生产汽车,一无资金支持,二无人才支架,三无技术支撑,怎么生产?
        但是,当必亭同志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时,他没有我们预想中的推诿,他的思想觉悟之高,让我们刮目相看。必亭同志表明来意后,他问必亭同志,市里有没有资金支持?有的话我就大办,没有的话我就小办。当时,市里财政上是比较困难的,拿不出钱来支持。陆子华同志却克服重重困难,雷厉风行地干了起来,第一辆“盐城产”的汽车,不久就从市拖拉厂新创的车间下了线。
               陆子华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他做事风风火火,不分白天黑夜,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像一只永不停摆的钟表。这种典型的“舍小家、顾大家”的工作作风,淋漓尽致地呈现着他事业境界的高度。
               结识陆子华同志后,我发现他待人宽厚、宽仁、宽宥,他抓工作时可以“六亲不认”,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谁打招呼谁说情也不顶用。但工作以外,他又能与干部职工打成一片,心里掂念着困难职工,时不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主动为职工建房,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在他手上,建起了不少职工住宅楼,他有条件优先获得分房权,但他放弃了。
               他的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也体现了共和国老工人的敦厚淳朴。
         
         
               时代大潮,波澜壮阔。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年来,因为我的工作调动,我从盐城到省城南京任职,与陆子华同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少了,但我仍把他视作老朋友,有机会回盐城或者在南京见到家乡来人时,我们还会偶尔提及到陆子华同志,得知他每天仍坚持读报纸、看央视新闻,并且结合自身的经历,加强对子孙后辈们的思想教育时,我甚是欣慰。
               岁月,并没有摧残得了陆子华同志。他老而弥坚、精神矍铄,这个从旧时代走进新时代的老人,能亲历和参与新中国的发展大业,见证了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这是他生逢其时的幸运!
               通观《本色:陆子华传》这部书稿,虽然是一个人物传记,但全篇中没有一点纪实文学的虚构,全部是真人、真事、真景,文章行云流水,梳理和还原了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工人的历史场景,也铺叙了盐城工业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的艰难历程。
              《本色:陆子华传》作为陆子华同志的回忆录,也是激励新时代工人以奋斗者的姿态,在新征程上奋力追梦的精神动力,还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思想教材。本书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版,很有意义。因为,在盐城的工业史上,甚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史上,陆子华同志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一滴水也能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正是有陆子华这群共和国平凡的老工人,红色基因才能代代庚续,工匠精神才能代代传承。
               陆子华同志大半辈子工作、生活在江淮动力机厂,他与在江淮动力机厂同呼吸、共命运,留取丹心照江淮,他用一腔赤诚,为江淮动力机厂增光添彩,也为他的人生,勾画出出彩的画卷。
              祝愿陆子华同志健康长寿,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
                是为序。
         
        2019年6月于南京
        (作者系盐城市原常务副市长、原江苏省工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