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书名:《牵着蜗牛去散步》
作者:白小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第1版
ISBN:978-7-5594-4772-2
二、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给教育者的书,在人的现场,看见自己。
《牵着蜗牛去散步》是作者白小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围绕“教育”主题,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地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与他们的困境,而后由家庭、学校的小课堂延伸至“人生”这个大课堂,探讨爱、个性、自由、衰老等命题。琐碎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焦虑的家长、疲惫的孩子、苦恼的老师。他们是我们身边每天都要打照面的人,他们也是我们。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每个孩子也终会成长为大人。孩子在大人的教诲下长大,大人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重返童年,看到了自己,甚至治愈了自己。
不完美的大人和不完美的小孩,在这本书里,一起直面人性真实的教育。
这是一个飞速旋转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埋头狂奔。何妨换上气定神闲的节奏,与蜗牛一起散散步,将沿途的风景铭刻于心?
三、编辑推荐
80后少年往事,真切体验褶皱是诗
90后育儿指南,深入剖析家中“神兽”
10个高情商家庭故事,讲透融洽亲子关系
四、作者简介
白小云,生于苏州张家港,现居南京,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中国诗歌》《草堂》《诗潮》《诗林》《钟山》《作家》《雨花》《上海文学》《青春》《芳草》《飞天》《延河》《安徽文学》《鸭绿江》《青海湖》等发表作品若干,出版短篇小说集《自私的猜测》。
五、导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孩子和父母因为“学习”站在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因为孩子“成绩”始终不理想,母亲对孩子的爱逐渐变成唯成绩论的打架谩骂,“别人家的孩子”反复上场,助推一次次风暴掀起……在这个故事里,处在困境里的不仅是瑟缩于成绩、踟蹰不前的孩子,还有在孩子成长中走投无路的家长。夫妻打架的荒诞开头,熟悉的家常场景引入,年轻父母象征着快速时代着急的人们,告诉我们父母成长不充分的缺憾将在孩子的教育中产生恶果。时代“成功”的概念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究竟演变成什么?有没有耐心等一等?而等待一只蜗牛的价值究竟何在?让孩子回归孩子,让家长成为家长,在成长的问题上,老天也在着急地看着这些身为父母地成年人——他们蜗牛一般缓慢醒觉,石头一般固执己见——它耐心等待他们成为大人。
六、序言
在生活中飞扬
范小青
白小云挚爱写作,这个她曾经和我聊过。不止一次。
其实,就算她不说,谁还看不出来呢。
她从一所中学考试考进了一个和文学和写作联系在一起的单位,这样她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心底里的最爱。
不过我也知道,她教师生涯经历的那一切,仍然留在她的心底深处,并没有远去,她始终没有丢弃它们。
这就有了白小云和其他一些作家不一样的特色,她的写作,好像一直就是挑着两副担子:文学+教育。
文学是她心底永远的爱,教育则是她不可推脱,也永远不会推脱的责任,将爱和责任紧紧连在一起,白小云的写作,原动力不断,她的文学作品的选材,常常离不开教育,以至于,这一次她的小说集要出版了,她给自己的这部小说集取名为《牵着蜗牛去散步》。
说实在的,这个书名,乍一看,会以为是一本谈教育的理论着作,或者是一本教育实践的漫谈。但其实,老师白小云早已经转换成作家白小云,教育的实践、老师的生涯和经历,是她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仓库,而文学的创造,才是她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是她照进现实的梦想。
白小云的教育实践,既因为她自己当过老师,同时也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家里有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学校和家庭双重的教育责任,使得白小云老师在转换角色以后,仍然以教育题材作为她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用文学生动体现教育、阐释教育,是她文学创作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于是,《牵着蜗牛去散步》就这样日积月累地产生出来了。
白小云看上去比较柔弱,比较温顺,但是我感觉在她柔弱和温顺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疑问、困惑、思考,她有许多想法,也有很多她解答不出的难题,她整个人都沉浸在这些想法和难题之中,也有的时候,她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向何方。
这很好。
这就是文学的开始,这就是小说的开始。
因为这种时候,写作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但是对于白小云来说,无疑是最适用的。
在写作中,她可以去厘清许多想不通的事情,当然也会有许多仍然没有厘清,但是,写了和没写,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写了,起了皱褶的情感就舒展了,偶尔低沉的情绪就饱满了,也许她仍然是困惑的,但她不再为困惑感到慌乱;也许她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但是难题已经成为她人生收获的重要渠道,这是小说的福利、是文学的影响。
白小云收录于这部小说集的小说,无一例外和教育有关。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是家庭成员,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在教育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着文学的戏码。
读这些小说,假如你是老师或是学生,你一定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假如你和你的家人已经走过那些年岁,你会因为这些小说勾起回忆,往事会随着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走到你的面前,就像你重回了昨天一样。
白小云的小说特别接地气,来自生活和对生活真切、深切的感受,所以,才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文字和故事,一起去观看和了解文学中的教育、小说中的教育。
从低幼孩童到高中毕业生,从老师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白小云在这数十篇的小说中,写遍了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关的人和事,这是题材相对集中的一部小说集。
《挂在墙上的孩子》中的爸爸妈妈,对于培养孩子的不同理念,对于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挂在墙上”意见不一,但是小说并没有写谁对谁错,只是写出了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比如父子下围棋,在过程中,孩子耍赖,然后写父母的态度。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极具普遍性的,生活中大概比比皆是,家家都有。但是到了小说里,它就是跌宕起伏的生动情节,就是鲜明鲜活的人物性格,通过简洁的方式,提升出复杂的结论,那就是生活中孩子成长的一地鸡毛,生活中教育方向的几难选择。
《不,妈妈》写了三代人的冲突,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念,造成了三代人的隔阂和相爱相杀,小说虽然写得不动声色,但是读来却是惊心动魄。
《第十二遍》写了一位成长中的老师,文字十分细腻温和,却蕴含着较强的感人力量,通过这样的语言,作者将人物的纷繁复杂的心情、细微的情感变化、深藏的内心矛盾,都写得十分到位,把握得十分准确。
白小云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的使用既贴切妥当又鲜活生动,细节的安排精心而又自然,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说的用意。
比如《第十二遍》里的高何老师,因为对上公开课的认真执着,导致晚上失眠,小说写到“闭着的眼皮里
有一个小型剧场,自动播放已经上过的每一遍课”,十分传神。
再比如《挂在墙上的孩子》中,写孩子成长中爸爸妈妈的烦恼,完全是生活化的,在结尾处,无奈的爸爸一个人闷坐在车里,忽然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最臭运动鞋奖”颁奖现场录拍的欢呼声,“最后他‘扑哧’笑了,都三十八届了”。这是生活的两个切面,小说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牵着蜗牛去散步》中的小说,十分生活化,但是,生活化并没有让小说淹没在生活之下,小说中处处有艺术的闪光点,能够从生活中飞扬起来。所以,白小云的小说,既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流,又有高高飞扬着的对理想的追求;既有令人感同身受的真实,又有让人浸润其中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白小云漫长的文学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新起点。
七、后记
人的教育
白小云
教育是一个大事情,这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觉察都需要终身学习、接受教育,也在于教育的结果从点滴开始便跟随我们一生。因为其大,没有获得教育实践大成就者通常不敢妄谈教育。
我也一样,这个系列小说写作之初,我只是想写写眼前应试教育中的人,展现学生和老师、家长共源又各异的困境,他们的必须和不得已,因为我们都先前是学生,而后是父母。但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教育问题的根源逐渐现出不限年龄、不分领域的广泛性、复杂性——假设“问题”这个概念的界定能够达成有效共识,那么有些问题是教育机制、教育方法造成的,这属于原则上可以不断更新升级的技术部分,更多问题是“人”本身造成的,这属于根深蒂固、构成教育阻障也可能形成教育特色的部分。“人”的问题吸引着我,使我把小说逐渐铺陈开写成一个旁观妄谈系列。
教育面对的是人,生而为人的动物性需求与社会性规范交织,每个年龄阶段自带的梦想、成长、反抗、突破,社会道德和自我探索的冲突,身体与心理的伤害或记忆,性格与人格的培养,童年的渴望与中年的衰朽,生活的意义与努力的焦虑,家族观念素养的良性或恶性遗传……明白了这一些,教育的内容不再是知识教学那么简单、思想品德养成那么单薄,教育行为也变成了一个巨大不可尽谈的工程,再次关乎“人”的问题,“问题”发生前漫长的潜伏期、“问题”发生后方向不明的迷惘期、“问题”解决时缓慢而绝望的疗效期。从这个角度上讲,终身教育的概念完全是一种源于人性愚昧固执的必需,每个人都必需在教义不同的学习中完成新的成长以达到新的“完整”。
绝对的完整与完美并不存在,这不只说人,也说教育,并且两者有紧密的互成关系。教育界曾流行一句非常励志鞭策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片面绝对强调教育功能的言论,忽略了天生情智被改造的难度,忽略了人性深处野蛮生长的特质需求,也忽略了人所为人的厚力土壤。
秉承“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观念,孩子们的“问题”被放在舞台的中央,灯光照耀无处遁形,而雕琢者的刀法、审美、判断、需求等沿袭自他们自身所受教育的特殊性、引导性、甚至毁灭性却难以被发现,也不会被追究。
某着名教育专家曾坦承自己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犯了很多错,他敬业职守、三省己身的精神令人敬佩。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教育有规律可循吗?所有参与到教育中的人,父母老师、长辈朋友能像这位着名专家一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研究人的秘密以开拓教育的方法和边界吗?当然不可能,且不说教无定法、孩子不同、家庭不同、责任不同、观念和目标不同这些客观变量,光是正确和错误的判断就具有强烈的个人性、地域性、时代性,更何况成人内心里的孩子有时干扰他成为真正稳重成熟的人,他们会努力向下一代传递天真拙稚、鲁莽惰性的“问题”基因。
教育不仅是在园子里种下植物庄稼,还是剪枝除草施肥,而对“杂草”“斜枝”“肥料”的判断有时会很不相同。这个小说集试图从教育学习的现场进入,并有所脱开,试图展现某些与学习有关的大教育概念,某些困境中教与学、人与人的关系,某些师生互换互唤的场景,某些问题诸多潜在的原因,某些普遍存在的判断和影子,某些可能从屡教不改的下一辈“恶习”中看见的自己,某些不能随年龄与经验一起成长的固执,某些成功快乐幸福的象征,某些我们,某些人。
写作过程中,我常常被困境中的他们教育,被自己如此虚构的忧心忡忡教育,被只能展示不能判断的矛盾迷惑教育,被人性本真的坦然与隐藏教育。是的,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教育。但谁能教育谁?从绝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伟大论上讲,大多数教育者还太虚弱,还在自我教育的进程中,还在艰难的探索中明白最原始的道理,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或社会。
那么先从人开始。所以,从本质上讲,这本小说集讲人。
最后,说明一下,我并不是教育专家,只是一个做了父母而自己还没有长大的困惑者,一个由自身所见好奇于他人所涉的虚构者,想要从小说出发,去往现实。
愿这部小说集有助于我和与我一样有志于探寻谜底的人寻得宝藏的一点点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