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作者:徐风
出版方: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ISBN:9787544785983
装帧方式:精装
页码:334(附拉页)
定价:68元
二、编辑推荐
1.钱秀玲,“中国的辛德勒”: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电影《辛德勒名单》里,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帮助1100多名犹太人逃过被屠杀的劫数。同样在二战中,有一位旅居比利时的中国女性钱秀玲,也曾有过类似的义举:她屡次勇闯德国侵略军总部,求助于有正义感的德国军官法肯豪森,救下上百名比利时青年。钱秀玲因此在欧洲家喻户晓,被尊称为“比利时的母亲”,她居住过的艾克兴市市中心至今还有一条大道以“钱夫人”命名。
2.“中国好书”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前往比利时、中国台湾、故乡宜兴三地采访。“我写这部作品,就是要以最大的勇气来直面历史真实,让被历史淹没的故事细节重返人间,并且赋予文学的温度。”
钱秀玲早年为何从江南水乡远涉重洋求学?身逢乱世如何安身?获得鲁汶大学双博士学位为何隐居村落行医谋生?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营救人质?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探究这段尘封往事,曾远赴比利时和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的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当众多被遮蔽的素材抖落尘埃,陆续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时光深处的一位老人在帮助我。”
3.留学比利时的江南女子钱秀玲、国民党爱国将领钱卓伦、纳粹军官法肯豪森,三人远隔重洋、身份迥异,他们的联袂营救是正义、良知、慈悲碰撞开出的人性之花。
在钱氏兄妹看来,救人是应尽之义,也是举手之劳,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正是他们与德国军官法肯豪森之间偶然的一次联袂出手,成就了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在写作过程中,我更关注人性的光亮,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都无法扼杀人性,相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更清晰地观照人性。人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种族、信仰的。无论是钱秀玲的拯救,还是法肯豪森的相助,都超越了国际边界,是正义、良知、慈悲的相遇碰撞开出的美丽花朵。”
4.凝眸一位传奇女性背后的中国精神,“她的成长道路,她的美丽心灵,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以人性的眼光审视战争,“忘记我”,历史何堪忘却,暮鼓晨钟,犹在耳边。
战后为“比利时头号战犯”法肯豪森当庭辩护,在比利时建设第一所中文学校……当人们无比敬仰地询问当年的义举,钱秀玲都抱歉地回答:不记得了,我忘了。她身上集中了东方女性的美德,仁爱谦逊、独立坚韧,“她不愿意大家盯着过去拯救人质的事迹,希望人们忘了她,但是那场战争留给人类的创伤,以及战争中美好的人性,那些相濡以沫的故事,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重述钱秀玲的故事,是对超越国界、信仰、种族、文化差异的人道主义和人性光亮的重新体认。
5、着名设计师周伟伟操刀整体视觉,设计别具匠心,工艺精良,附插图、精美拉页。
本书外封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比利时国民纪念纳粹集中营里受难同胞的场景;红、黄、黑三色花提炼自比利时国旗三原色,形状为比利时国花虞美人,表达对钱秀玲的怀缅、对历史的纪念;内封烫黑法文选自钱秀玲接受比利时“国家英雄”勋章时的发言,其中文翻译隐匿在前勒口——“当我有幸在占领国政府首领面前为无辜的人质求情时,我意识到我是在为那些被最可怕的独裁者即将夺走的不幸生命而抗争。”
三、内容简介
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钱秀玲,一个出身江南望族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比利时国王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
她出身名门为何远赴欧洲求学,鲁汶大学双博士毕业为何隐居村落行医救人,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谱写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
着名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这段尘封往事,曾赴比利时、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独家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抢救挖掘被时光湮没的珍贵史料,以非虚构的笔法重返历史现场,还原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和一位女性传奇人生背后的中国精神。
四、名家推荐
这本书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讨论它,我觉得太轻了。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一本战争体裁的文学创作,这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一句话,“战争的精华,不在于胜利,而在于一种文化命运的展开”。钱秀玲是一名特殊的战士,以她的非凡勇气、胆识、情怀、善良和美德,与整个世界进行抗争,完成了我们想象不到的伟大壮举,这个壮举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如钟声般持续不断地响彻世界。
——评论家 汪政
钱秀玲是比利时的国家英雄,她同时是中国的国家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与辛德勒、何凤山不同的是,钱秀玲的营救是双向的,她从德国纳粹的枪口下救助百姓,等到战争结束又从盟军的法庭上解救德国将军,那一百个被她解救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站在法庭上,在这一刻,人世间的情谊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传记就是对生命的鉴赏,徐风的《忘记我》塑造的是一组以钱秀玲为中心的人物群像,生命形态非常丰富,具有非凡的生命价值。
——评论家 王彬彬
钱秀玲由宜兴而苏州、上海、比利时的路线图,也正是现代中国向世界敞开在她个人生命史的具体而微。钱秀玲是现代中国的新女性,她不是古典中国的贞女、义气和烈女,而是从她们中间奋身而出,决定自己的命运和道路。20世纪之初,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乡村都能诞生这样的新女性,这与宜兴得风气之先、很早就和西方世界接驳有很大关系。钱秀玲在二战中对不幸者的拯救,既是偶然的机遇,更是作为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现代新女性的精神使然。
——评论家 何平
五、作者简介
徐风,一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特聘作家,江南文化学者。已出版《布衣壶宗》《江南繁荒录》等着述十七部,五百万字。重要作品曾获中国好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钟山》文学奖、《芳草》汉语文学女评委奖、《作家文摘》年度十佳非虚构好书、凤凰年度好书・特别奖。曾四次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五次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六、作者访谈
问:钱秀玲,在欧洲被尊为圣母、“比利时的国家英雄”、“中国的辛德勒”,但在中国却很少人知道。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关注到这个人物,并追踪16年,为她写一部传记?
答:我不想把这部作品定义为一部传记,虽然写了钱秀玲和她所处的时代,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
说到写作的机缘,2002年以钱秀玲为原型的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风靡全国,电视剧的原着作者张雅文老师到宜兴来拜访钱秀玲老家旧址,我当时任宜兴电视台副台长,接待了她,并且通过她的介绍,关注到这样一个人物。后来通过钱秀玲在宜兴的亲人,有幸跟远在比利时的钱秀玲老人(时年90岁)通了一个越洋电话。记得在那次电话当中,我们谈得很好,我说请她回宜兴,来老家看看。她以一口不太标准的宜兴话跟我说,“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非常想念家乡,你们以后有机会到比利时来。”我当时随口就说,“非常想来啊,到比利时要给您拍一部纪录片。”她说,“好呀,我在布鲁塞尔等你们。”事实上呢,我爽约了,后来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能够去比利时,在她的有生之年跟她见面。这个爽约让我深怀愧疚,我持续关注着钱秀玲这个名字,她2008年去世,国内做了详细的报道,没有实现的那个愿望也就成了我的一个心结。
问:国内已有一些关于钱秀玲的文艺作品,如2002年出版的《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以及央视播出的同名电视剧。与之相比,《忘记我》如何另辟蹊径?
我写这部作品,就是要以最大的勇气来直面历史真实,让那些被历史淹没的故事细节重新回到人间,并且赋予文学的温度。通过这本书,去探究钱秀玲成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去揭示这个文化背景对人一生的作用,在写法上,必须摒弃传统的传记的格式和陈旧的报告文学的模式,使之更适合当代读者来阅读。
答: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钱秀玲,但实际上还有两个关键人物,国民党高级军官钱卓伦、德国驻比利时军政总督法肯豪森,他们三位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联手拯救人质,请简要介绍一下?
钱秀玲和钱卓伦是堂兄妹,从小亲如手足,钱卓伦早年参加北伐,战功卓着,他的言行对钱秀玲影响非常大。后来钱秀玲考上了比利时的鲁汶大学,按理他们不会和德国将军有任何关系,但是偏偏有这样一位德国军官——法肯豪森——在国共战争时期担任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问,在这期间,他和国民党爱国将领钱卓伦结为莫逆之交,后来二战爆发,他又成为德军驻比利时的军政总督。这时候的钱秀玲已经在偶然的机会知道这位军政总督就是堂兄经常说起的朋友。钱秀玲的第一次营救发生在1940年5月,在边远小村埃尔伯蒙,参加抵抗活动的青年罗杰被捕,旋即被宣判绞刑,她立即想到德军总督法肯豪森是她哥哥的朋友,她给钱卓伦发了一封电报,同时拿着哥哥给她的照片毅然踏上了拯救之路。这里还有一个情况,德国将军法肯考森也是位反战人士,他厌恶并且反对希特勒发起的战争,虽然是德军高官,当他接到钱卓伦的电报,见到钱秀玲,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他顶住压力,救下了罗杰……自此开始,钱秀玲在二战期间前前后后营救了一百多位比利时国民的生命。战后,法肯豪森以比利时头号战犯的身份被押回布鲁塞尔,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此时钱秀玲因为二战中的义举而成为比利时的英雄,她站上法庭为法肯豪森当庭辩护“如果说,这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恰恰是法肯豪森将军给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做出极大的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和帮助,我将一事无成!”
问:这本书酝酿的时间前后有16年,其间您前往比利时、中国台湾、故乡宜兴三地采访,整体的寻访计划是什么?
答、其实,当时还真不敢说会写成一本书,采访是滚雪球式的。最初的愿望很朴素,就是想完成当年的夙愿,去比利时看看老人的故居,在墓前献上一束花,补弥当年的遗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就进入历史的空间当中,当真正进入这样一个时空轨道当中,很多东西就会被发现,并没有一个整体的事先的寻访计划。
问:钱秀玲外孙杰罗姆,侄子钱宪和、钱宪行先生,侄孙钱为群、钱为强先生,103岁的幸存者莫瑞斯,二战纪念馆馆长雷蒙、艾克兴博物馆原馆长卢埃尔……这些关键人物的口述至关重要,您如何找到他们,并建立信任,打开采访的突破口?
答:钱秀玲是宜兴人,她的侄女、侄孙等后辈都在宜兴,她也有亲戚在上海。对这本书而言,采访的突破口是钱秀玲的长孙杰罗姆的出现,他是钱秀玲最偏爱的一个孙辈,也是一个贯通东西方的关键人物。他生在比利时,从小钱秀玲教他中国文化,他四岁时就会用筷子吃中国菜,他对中国很有感情,是一个摄影家,无数次地到中国来。然后,通过他的引荐,我见到了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雷蒙先生,他是艾克兴小镇二战纪念馆的馆长,他的父亲老雷蒙就是当年的游击队队长,正是老雷蒙求助钱秀玲,并见证了她拯救人质的过程。雷蒙先生又帮我找到了103岁的、钱秀玲当年拯救的唯一幸存人质莫瑞斯先生……当然,也有遗憾,比如让·杜特里约先生,他是艾克兴市的老市长,当年他的父亲也是钱秀玲拯救的人质之一,他曾代表艾克兴市到钱秀玲的家乡宜兴来,与宜兴结为友好城市,但是他已经去世了,他的太太也已经去世。我想,追寻这个故事最大的支撑点,还是钱秀玲,她虽然去世多年,但她的人格魅力依然在那些熟悉她的人群当中,所以只要说是来写钱秀玲,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问:“……惊天秘密、以及一些绝版资料,事先都没有任何预兆。但说来就来了,挡也挡不住。”在寥寥数笔的历史纪录和虚构附会的传奇戏说之外,您怎样发掘出第一手的资料?有哪些独家的发现?
答:比利时留下的有关钱秀玲的资料比较少。我到布鲁塞尔的第一天,到一家很大的书店去,想买一本有关钱秀玲的书,店员在电脑上帮我搜索了很长时间,抱歉地说,比利时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书写钱秀玲的书。幸亏,艾克兴小城的博物馆还保留着她的一些资料,主要是当时报道她的一些报纸,比如说1946年首次报道钱秀玲拯救人质事件的报纸,博物馆里一共有两张,馆长非常慷慨地送了一张给我。还有就是,103岁的莫瑞斯老人的讲述当中也纠正了一些外界以讹传讹的信息。此外,钱秀林的孙女塔吉娅娜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我奶奶是英雄吗?》,这部纪录片里有钱秀林大段的口述,也纠正了一些外界的谬误。另外很重要的是,关于钱秀玲堂兄钱卓伦将军的解密,我寻访到了他远在台湾的孙子,以及台湾友人提供给我的一些文字资料,去还原钱卓伦将军的形象,这些资料都是之前没有披露过的,可以说是首次面世。
问:钱秀玲出身名门望族,在思想解放的年代远赴异国求学获得物理化学双博士,名校毕业隐居村落行医救人,在纳粹的枪口下一次次救下无辜的人,战后站上军事法庭为纳粹军官出庭作证。当用足够丰富的口述、史料还原她的人生轨迹后,您怎样认识这位女性?
答:在书写当中,我对她的认识是逐渐丰富起来的。我觉得她的人格力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东方文化的浸润养成了她正直、勇敢、勤奋、坚韧、善良、慈悲、开阔的胸襟和品格。她集中了东方女性身上所有的美德,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因此她具有中西合璧、内外皆修的风度。区别于过去文学画廊当中那些忍辱负重或者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既是温柔的,又是刚烈的,既是娇小的,又是伟岸的,既是开阔的,同时也是很小女人的。
问:这是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也是一段被湮灭的二战记忆。如今我们打捞这个故事,也是重新审视二战的历史。留学比利时的江南女子钱秀玲、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卓伦、纳粹军官法肯豪森,三个远隔重洋、政治身份迥异的个体,一次无意间的联袂出手,谱写了一桩让世界惊叹的人道主义英雄壮举。在他们“非典型”的历史选择中,是否有某些超越时间的可贵品质?或者说,我们更能理解战争与历史的复杂性?
答: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人性的光亮,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都无法扼杀人性,相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更清晰地来观照人性。人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种族、信仰的,正义和良知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无论是钱秀玲的拯救,还是法肯豪森的相助,都超越了种族信仰和国际边界,是正义、良知、慈悲的相遇碰撞开出的美丽花朵。
问:在追踪寻访中,您同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回顾写作与拍摄的过程,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经历,和未能如愿的遗憾?
答:在这16年间,我不是拍摄了一部记录,而是拍了两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能去成比利时,但我还是拍了一部纪录片《追寻》,根据钱秀玲的一些资料,以及张雅文老师给我的她去比利时随手拍下的钱秀玲的生活镜头,比如在街道上漫步,在超市里购物,在家里读书。后来张雅文老师回北京,我又去北京采访了她,她帮忙介绍了原中国驻比利时的文化参赞,讲述了有关钱秀玲的故事。在写作和拍摄过程当中,记忆犹新的经历有很多,我倒更愿意说一说未能如愿的遗憾。我在比利时待了十几天,一直等待着一个人物出现,就是钱秀玲的大儿子悌米吉,他是一位医生,2018年时已经82岁了,我非常想采访他,但是他以种种理由婉谢了我的采访,没有能够见面,其中有很多因素,我想根本的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国的误解和某些沟通上的隔阂。还有就是有一些资料,由于时间的原因,或者说因为机缘,还不能公开,这也让我比较遗憾。
问:《忘记我》,但历史何堪忘却? 暮鼓晨钟,犹在耳边。重述钱秀玲的故事,您认为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这本书的书名,改了几次,最后定为《忘记我》,这是我多次对钱秀玲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脉络进行梳理之后确定的。作为个人,钱秀玲的心胸非常博大,她不愿意大家盯着她过去拯救人质的那些事情,她希望大家忘了她,但是那场战争留给人类的创伤,以及战争中那些美好的人性,那些相濡以沫的故事,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就是你们可以忘记我,应该忘记我,但是不要忘记那些历史。重述钱秀玲的故事,我觉得是对超越国界、信仰、种族、文化差异的人道主义和人性光亮的重新体认。把钱秀玲的拯救故事归为国际人道主义,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把它纳入爱国主义,但未免也狭窄了一些。她的成长道路,她的美丽心灵和开阔心胸,应该是人类精神的财富之一。
七、目录
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一.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二.一座古桥的宿命
三.钱家祠堂的乌托邦
四.黄浦江,唯君懂我心事
五.失忆的莫瑞斯,幸好还有巴斯塔护士
六.鲁汶大学:钱秀玲在一间教室里等我
七.快,叫辆马车
八.梦里关山
九.留他一条命,便是天大造化
十.乱云飞渡,何堪从容
十一.上帝派来的使者
十二.人质大街:莫瑞斯把回忆的接力棒交给了雷蒙
十三.那条路
十四.天堂的门是窄的
十五.人生就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
十六.寻找挂过张大千山水画的那面墙
十七.海水岂可斗量
十八.尘归尘,土归土
十九.无法补偿的亏欠
二十.我奶奶是英雄吗
尾声.杰罗姆踏上了奶奶的土地
后记.忘记,何曾容易
八、内文试读
楔子
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二〇〇二年深秋。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布鲁塞尔时间上午十点。
电话铃如期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而温润的声音,是一口不走样的江南宜兴话:
“您好!我是钱秀玲。”
“钱奶奶您好,我是家乡电视台的某某,前些天托您的亲属与您联系,想请您通过电话,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几句话。”
“父老乡亲……”
“是的,钱奶奶,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就是想念您,想听听您的声音。”
“呵,我一生漂泊在外,最怕听到的,就是父老乡亲这几个字。我……还是不说了吧。”
“那,您还有什么话,带给大家吗?”
“想念家乡。想回来。但我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回不来了。祝大家一切都好。”
“好的,钱奶奶,保重!我们会有机会,去比利时看您。”
“好啊,你们真的能来吗?”
“能,一定能!”
“好的,我在布鲁塞尔等你们。”
接着是老人一阵爽朗的笑声。
但是,我们爽约了,种种原因,去不了,直到老人去世。
一个未了的心愿,延宕了十六年。
一
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一个故事的被打开,会有多种方式。我喜欢这样的说法: 如果机会巧合,就会有你所希望的事情呈现。
但事实上,起先我真的不敢抱有奢求。我是说,前年初秋那个与杰罗姆见面的日子。因为之前我收到过很多善意的提醒: 若是祈求你指望的那些人施以援手,或许在冥冥之中才有可能。
鸿沟,是这句话里包含的关键词。有句老话说,河两岸的人,心事是不一样的。或许,只有老天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然而,杰罗姆带来了一把钥匙。虽然一开始他并没有把它交给我,但至少让我向前跨了一步。让我看见了我想打开的第一道门。
想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都有命定。假若不是黄河之滨的一座古城,在一个恰当的时候邀请杰罗姆以国际知名摄影家的身份前往拍摄景物,那么,我和杰罗姆的见面就会被推迟得遥遥无期。深藏于心的一个念头也无从破土发芽。而杰罗姆是一个行事独立的人。每次他来上海,从来不会用微信短信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方式与亲戚知会。事实上他根本不用手机。偶尔发个邮件,也与刷存在感无关。比如,“我来了,有空就见见”,至于收件人是否能虔诚地守在电脑前接收他天马行空般的招呼,他不太在乎。这样的人,心智应该比较强悍,他总是随缘。他或许相信,机缘是一只魔手,只要它愿意,就会把原先互不相关的两个人从茫茫人海中拽出来,让他们坐到一起并成为让一件事情峰回路转的枢纽。
杰罗姆是谁?他是钱秀玲的长孙。钱秀玲是谁?上百度吧,那里会有一千条以上的记载与阐释。
却说那日的相见,定在闹市南京路附近的海伦宾馆。杰罗姆夫妇如约而至。我原来想,作为钱秀玲的长孙,他应该有一半以上的中国血统,但坐在我面前的,分明就是一个完全欧洲人模样的中年人。你似乎很难从他的脸上看到一条清晰的来路,那倒不是逶迤的千山万水,而是血浓于水的基因链接。由此,我想象,路的首端应该团坐着一个名叫钱秀玲的银发老人,杰罗姆的奶奶。一个世纪前她是一位明眸皓齿的豆蔻少女,某天清晨她从家乡江苏宜兴一个名叫王婆桥畔的钱墅村出发,在人山人海的上海码头挤上去往欧洲的“狮身人面号”邮轮。她原本的故事平淡无奇,即便是二十二岁就获得化学、物理双博士学位,也未必会惊动她生活圈以外的世界。差不多七十年后,她的老家人突然获得一个仿佛从天而降的消息,说她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居然在万里之外的比利时拯救了一百多个人质,从而成为那个遥远国度的“国家英雄”。
这个光环有点大,老家人在它面前一时睁不开眼睛。他们宁愿叫她“细伯伯”(江南人习惯把姑母与伯父混称),他们一直以为,多年失去音讯的细伯伯,早就是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了。因为,年轻的时候,她一直是这么说的。
但是,杰罗姆在谈到奶奶的身份的时候说,或许连奶奶自己也不会想到,通常不按人们意志出牌的俗世生活,在一个需要神助的时刻,给她布置了一些障碍,硬生生地把她从通往居里夫人工作室的科学家道路上拽了回来,精通化学、物理的女博士,最终成为前后三个中餐馆的老板娘。
杰罗姆无数次到过中国。可能因为他是中国奶奶最喜欢的长孙。他的第一架莱卡相机是奶奶送的,她希望他去中国拍摄那里的风土人情。有时她会在孙子拍回的照片面前朗声大笑,有时却一头躲到厨房里以泪洗面。爷爷格里高利.·.佩令吉是个医生,他不怎么管事,奶奶说他是个“甩手掌柜”,但爷爷的俄罗斯兼希腊血统基因非常强大。一种无所不包的东西,是以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和食物饮品乃至语言表达、衣着打扮来体现的。没有人把这说成是文化。无论在餐桌还是客厅乃至厨房,奶奶的中国元素地盘非常之小。没有人爱吃奶奶的中国春卷和小馄饨,华夫饼和曲奇,汉堡和烤鱼排、牛排才是当地人食物链中的最爱。奶奶的一口中国话也没有语言环境。她法语和荷兰语讲得很好,但她梦境里却讲一口中国话,而且带着很浓的乡音。在这个家里奶奶一言九鼎。她管教小孩的方法肯定是中国式的。如果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那就是严厉。杰罗姆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中国故事,关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关于掩耳盗铃、刻舟求剑,还有坐井观天、东山再起,等等。奶奶的讲述仿佛带着翅膀,杰罗姆童年的心老是被拽着飞上蓝天,越过重洋,来到奶奶成语故事的语境。说杰罗姆从小就被中国化了,也许有点严重。但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上海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份上海地图,奶奶告诉他,这是奶奶少女时代就读的城市,她非常喜欢它迷人的气质。她希望杰罗姆徒步走完它的每一条街道,而不是坐车。杰罗姆每走完一条街道,就把它涂成红色。然后,三个月过去,他带着一份皱皱巴巴全部被涂成红色的地图和一千张以上的照片,回到了奶奶的身边。
“可惜,你没有去我出生的那个家乡,我的太湖边的小村子。”奶奶的赞许里显然留有毫不掩饰的遗憾。“不过,暂时不去也好,也许见到那些照片的场景,我会睡不着觉。”
奶奶当年的这些话,像脆薄的底片,一直定格在杰罗姆的心底。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奶奶的家乡,特别是她出生的那个太湖边的小村子,也是奶奶的一部分。他对奶奶的认知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历史屏蔽的,特别是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中国了,有关奶奶老家的故事,他非常想听。于是,在我们的讲述里,他专注的神态仿佛向我们表明,他听到了奶奶的小村子旁边太湖的波涛声。他确认一个巨大的声波正在从容打开各个不同的声部,他甚至听到了岸边孩童玩耍的嬉笑,他不能否认那里面有奶奶童年时代的声音在。
于是,老家这两个字,就变成了那晚餐桌上的一道菜。不。不是一道菜,而是重新摆上的另一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