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2013年05月24日 20时27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董健 丁帆 王彬彬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绪论/1 

          第一编 1949—1962年间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体制与文学运动/21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21 

          第二节 《武训传》事件和《红楼梦》研究问题/26 

          第三节 胡风集团案/33 

          第四节 “双百”方针与文艺“反右”/39 

          第五节 “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46 

          第二章 诗歌/53 

          第一节 概况53 

          第二节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57 

          第三节 郭小川、贺敬之/63 

          第四节 闻捷、李季等/70 

          第五节 李瑛、公刘、邵燕祥等/73 

          第三章 中短篇小说/78 

          第一节 概述/78 

          第二节 几部有影响的中篇小说/82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91 

          第四节 李单和周立波/97 

          第五节 赵树理及其追随者/100 

          第六节 峻青和王愿坚/104 

          第七节 “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107 

          第八节 短篇历史小说/112 

          第四章 长篇小说/117 

          第一节 概述/117 

          第二节 《保卫延安》与《红日》/121 

          第三节 《红旗谱》与《风云初记》/124 

          第四节 《林海雪原》等英雄传奇类小说/127 

          第五节 《青春之歌》/134 

          第六节 《大波》与《六十年的变迁》/138 

          第七节 《三里湾》、《创业史》与《山乡巨变》/142 

          第八节 其他长篇小说/148 

          第五章 散文/153 

          第一节 概述/153 

          第二节 巴金、冰心、杨朔等人的散文创作/163 

          第三节 徐懋庸和“三家村”的杂文创作/171 

          第四节 报告文学创作/176 

          第六章 戏剧与电影/179 

          第一节 概述/179 

          第二节 田汉与《关汉卿》/183 

          第三节 老舍与《茶馆》/186 

          第四节 曹禺、郭沫若/188 

          第五节 历史题材的戏剧与电影/191 

          第六节 现实题材与名着改编/193 

          第七节 《十五贯>与《团圆之后》等新戏曲/198 

          第七章台 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203 

          第一节 作家的分流与新的文学格局的形成 /203 

          第二节 相同思维不同内涵的文学运动/205 

          第三节 不同路径的文学发展/206 

          第四节 香港文学/209 

          第五节 台湾诗歌/211 

          第六节 台湾小说和散文/213 

          第七节 台湾戏剧/215 

          第二编 1962—1971年间的文学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217 

          第一节 “两个批示”的问世/217 

          第二节 《纪要》的出笼与“三突出”的产生/224 

          第三节“样板戏”成为中心/229 

          第四节 被遮蔽的鲁迅形象/232 

          第九章 文学创作/237 

          第一节 概述/237 

          第二节 诗歌/242 

          第三节 小说/247 

          第四节 戏剧与电影/255 

          第十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260 

          第一节 台港文学概况/260 

          第二节 台湾诗歌与散文/263 

          第三节 台港小说/266 

          第四节 台港戏剧/271 

          第三编 1971—1978年间的文学 

          第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275 

          第一节 “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完成与“写作组”的出现/275 

          第二节 显流与潜流:两种文学流向/280 

          第十二章 作为主潮的“显流文学”/290 

          第一节 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290 

          第二节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304 

          第十三章 “潜流文学”创作/311 

          第一节 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311 

          第二节 “手抄本”小说的文学史价值/321 

          第十四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344 

          第一节 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及其论争/344 

          第二节 香港文学/346 

          第三节 台湾诗歌/349 

          第四节 台港小说/352 

          第五节 台湾散文/356 

          第六节 台湾戏剧/358 

          第四编 1978—1989年间的文学 

          第十五章 80年代文学思潮/361 

          第一节 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361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流变/368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兴盛/372 

          第四节 想象的文化寻根与失落/377 

          第十六章 诗歌:新潮与传统/382 

          第一节 概述/382 

          第二节 “朦胧诗”的崛起与论争/384 

          第三节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及文本特征/387 

          第四节 “归来诗人”的创作/390 

          第五节 美与丑的置换:关于“第三代”诗歌/393 

          第十七章 面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上)/401 

          第一节 文学新交的滥觞:《班主任》和《伤痕》/401 

          第二节 “归来者”对苦难的记忆与反思/406 

          第三节 对变革现实的介入/413 

          第四节 回到“人”,回到“人性”/420 

          第五节 找寻深入写“人”的新路子/430 

          第十八章 面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下)/450 

          第一节 叙事技巧的探索/450 

          第二节 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写作/455 

          第三节 叙述方式的试验与游戏/458 

          第四节 几个创作样式复杂的小说家/461 

          第五节 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叙写/470 

          第六节 “农民起义”的宏大叙事/475 

          第十九章 散文/482 

          第一节 悲悼散文与讽喻散文/482 

          第二节 巴金、杨绛、陈白尘/490 

          第三节 冰心、黄裳、孙犁、汪曾祺/496 

          第四节 几位女性作家/502 

          第五节 报告文学的兴盛/505 

          第二十章 观念转变中的戏剧与电影/509 

          第一节 概述/509 

          第二节 “新时期”话剧/514 

          第三节 “新时期”电影/520 

          第四节 现代戏曲的成就/527 

          第二十一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537 

          第一节 台湾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之后的多元化/537 

          第二节 香港文学/539 

          第三节 台港诗歌/541 

          第四节 台港小说/543 

          第五节 台港散文/548 

          第六节 台湾戏剧/551 

          第五编 1989—2000年间的文学 

          第二十二章 90年代文学思潮/555 

          第一节 精神立场的分化与“人文精神”论争/555 

          第二节 “新国学”、“后现代”话语及“现代性”话题/559 

          第三节 90年代的文学面貌/564 

          第二十三章 诗歌/575 

          第一节 概述/575 

          第二节 两位老诗人:牛汉与郑敏/578 

          第三节 90年代的长诗/581 

          第四节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584 

          第二十四章 小说(上)/589 

          第一节 塑造叛逆者形象的调侃式写作/589 

          第二节 “现实主义冲击波”/594 

          第三节 女性写作景观/598 

          第二十五章 小说(下)/605 

          第一节 长篇小说竞写潮/605 

          第二节 陈忠实的《白鹿原》/609 

          第三节 张炜的《九月寓言》与张承志的《心灵史》/613 

          第四节 贾平凹的《废都》与阿来的《尘埃落定》/617 

          第五节 帝王将相的“复辟”/621 

          第二十六章 散文/628 

          第一节 概述”/628 

          第二节 张中行、余秋雨/634 

          第三节 张承志、史铁生、周涛/639 

          第二十七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648 

          第一节 “新新人类”在台湾文坛的浮现/648 

          第二节 香港文学/650 

          第三节 台湾诗歌/652 

          第四节 台港小说/654 

          第五节 台湾散文/658 

          第六节 台湾戏剧/661 

          后记/663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