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 费振钟着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7月版
好茶酒,好诗书,闲时练字,无事读书。书架上摆上青花瓷,墙角则放一瓮花雕王,亦坦言曾对中国典籍“很是下过功夫”,笔下文字风雅,感慨也多从历史中来,《悬壶外谈》说的是中医故事,《堕落时代》讲的是晚明风致……在一般人眼中,南京学者费振钟该是个“故纸堆”里的人物。但他最近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新作《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却又借鉴西方的理论,从新历史主义的叙事学和政治修辞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医为线索和切入角度,串起中国历史中的各个政治、文学和生活事件,为观察和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鲜角度。
“历史写作,就是把你认为熟悉的历史陌生化,使你重新发现新鲜的东西”
费振钟对中医的亲近来源于他的家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医,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的他,在药香和医学典籍中度过了少年时光。至今,他还会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本草纲目》,这本医学典籍,或许可以说是少年费振钟最初的文学启蒙,开始引起他对中医的兴趣,也引导着他在中学毕业后开始读《黄帝内经》,读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这些阅读经验最终启发并引导了他的写作。从《悬壶外谈》开始,他对医学、身体和疾病进行一种历史记忆的写作,至《堕落时代》,再到新着,展现的是他在多年阅读和思考中对中医、对身体与疾病的历史认识。
在新书中,费振钟对中医进行了根源性的梳理,重新发现政治、中医、文学这些概念之间的最初联系:“中医的特殊性在于,它关于身体的观念,不是医学性的,也不是生理性和心理性的,而是政治的。诸如中医的一些主要概念,比如说道,阴阳,气,五行等等,在先秦都是政治概念。”“中国最初也没有文学的概念,即使到了西汉,所谓的学术也都是政治学,是王朝政治为了找到它的合法性以及制度建设而进行的。”他说。
《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一书的副标题是“医学的修辞及叙事”,在书中,费振钟将医学与修辞、叙事等文学概念联系了起来。而在中国历史中,文学与医学的关系确实盘结交错,一直在政治版图上互为显隐。“比如枚乘的《七发》,以疾病诊断的方式展开关于君主和国家的政治问答,这就是医学的身体政治方式。”
中国文学与医学一直渊源深厚。魏晋人物服用药石,以使身体符合政治“风鉴”要求,成为风流一代;深受疾病困扰的卢照临一直追随孙思邈的踪迹,其《病梨树赋》和《释疾文》借身体疾病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苏东坡与当时名医庞安时交游,还多次讨论伤寒的治疗,“过去,文人和中医之间身份的转换,是一种自觉。很多名医同时也是士大夫和文学人物,一些文人同时也是医生,他们之间的交往很深。但现在,这可能仅仅是某一种兴趣,而非出于共同的知识体系。”宋明理学之后,新儒学介入医学,更是“儒医”现身时代,医文之间纠葛更深,影响深远。
在新书中,费振钟借鉴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政治修辞学的方式,解读着中医具有的概念,颇有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在文学史上,枚乘、卢照临、苏东坡这些人物,你都会读到,对他们的生平也都有了解。但如果换个视角和方式,你就会看到过去可能已经看到,但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你以为熟悉的东西,会重新变得新鲜。而历史写作,就是把你认为熟悉的历史陌生化,从而对历史有新鲜的发现。”
“我们要求的不是一种文体,而是要对我们的现实与记忆产生影响的写作”
相对于“文化大散文”这个称呼,费振钟更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定义为“历史写作”。“文化是个太大的概念,什么都可以容纳在内。而我的写作,面对的是中医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质和个性的历史对象。”他说。相对于一些文化散文的感叹、悲情,唱一曲文化挽歌,他更希望的是通过写作,“看到过去的历史和记忆中,我们的经验是以哪一种方式存在的”。“如果仅仅只有文化感叹,这种写作就只能成为文化怀旧心理要求之下的一种文体。但我们要求的不是一种文体,而是要对我们的现实与记忆产生影响的写作。”
于是,他对自己的写作作了如此的界定:这不是文化,而是历史;不是知识,而是经验;也不是概念,而是记忆;不是分析,而是叙事。它不是“文化散文”,而是“历史写作”。
费振钟梳理着医学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是生活在医学中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整天和医生打交道,而是说,我们的基本生活模式是在医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比如说,我们对方位重视,睡觉时头对着东方等等,这些观念已经构成我们的生活,而它们是由医学的理论提供的。我们过去有这样的历史和修辞经验,它们逐渐构成了我们的历史经验。”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一些历史经验已然缺失,缺失的结果是个人在现实中的空洞和无力。“我们不可能离开历史经验来理解和界定我们现实的生存。离开历史经验,现实很可能是一个漂浮物,人们就会失去对现实的把握能力。”费振钟的历史写作指向的,就是对历史经验的重构。
“比如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什么成为回忆的经典?就是因为它在重建记忆,但重建并不是说要回到过去,只是由此来抗击现实对我们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对现实产生作用,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就是有意义的。”费振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