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于奎潮:诗歌苏军及相关话题

        2013年05月26日 17时16分 

          于奎潮(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诗人 

          说江苏市一个文学的大省、强省,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文学大省的主要标志是小说家的成就和影响力,我们必须承认,江苏拥有一批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值得由衷尊敬,苏童叶兆言毕飞宇范小青黄蓓佳朱苏进赵本夫周梅森韩东朱文,可以说,没有一个省市拥有这么多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家的阵容整齐壮盛,而且层出不穷。但小说的强大,吸引了人们对文学的注意力,不知不觉间对文学的另一些分支的遮蔽。使得其他的突出也放佛不显得突出,比如江苏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学者的阵容,在这个领域,江苏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仅仅中青年学者就有很多的大家:丁帆、王彬彬、汪政、晓华、吴俊、何言宏、王尧、王干、费振钟、张光芒等都堪称大家,他们集中在省作协、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地,这些名字不需要一一历数,他们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界的分量很重,如果换一个省份,这本身就都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研究,但在江苏,似乎并没有很当做一回事。再比如诗人,也相对被忽略。可以不夸张地说,江苏诗歌的成就,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丝毫不下于小说在全国的地位。但人们却往往认识不到或者意识不到这一点。这里面有大的文化背景的原因,即与诗歌的边缘化有关。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中的文学,对其取得的成绩和影响力,终究不能不面对,现在不面对,将来也要面对。江苏诗歌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版图,因为它不只提供了一个两个个案,而是形成了一种生态林。从朦胧诗、第三代诗、中坚代诗,70后,每一波当代诗歌的潮流中,都有江苏诗人的活跃身影,有时,它甚至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考察江苏诗歌这些年来的处境,可以发现,呈现出某种樯内开花墙外香的情景,即,一方面,江苏诗人在全国诗坛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各地诗歌媒体的关注,但在江苏的官方文学体制内却没有引起什么注意。我猜想,个中原因大概和官方文学体制内拥有话语权的诗人和体制外诗人之间存在着讳莫如深或者溢于言表的某种隔阂,我不说误解,因为问题不在于误解,而在于差异。占有文学体制话语权的诗人们,不拥有当代诗歌创作的最前沿的力量,而创造出实绩、创作力旺盛的诗人们,却没有体制内的发言权和代言者。当然我也知道,除了文学据我所知,其实,据我所知,作家协会内的很多小说家、研究者,对诗歌是有很独到的判断力和尊重的。沟通也不是问题,问题恰恰是在诗歌同行之间发生。这是形成江苏诗歌当下不正常生态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所在。 

          因此我觉得今天作协主办这么一个活动,意义深远,这是一个好的机缘,对江苏诗歌今后的发展,改变江苏诗歌在省内的处境有着不平常的意义。 

          在这个文化泡沫泛滥的时代,任何严肃的文学实践都面临着挑战。不仅是诗歌,严肃的小说也有相同的处境。但经历多年的个人的、民间的写作,诗人已经产生了耐挫性,心态至为平和,文学需要这样一种喧嚣下面的沉静与平和。但同时,对诗歌的精神价值和意义,诗人们从来都不怀疑,对时间的公正也有信心。因为他们看到,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诗人食指在他的名作《相信未来》中曾期待历史的评判,涉及到对诗歌的评判和选择,时间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力量。短短的三十年,诗歌的精华在经历时间的淘洗之后,已经次第进入经典的殿堂,这个殿堂中,不乏江苏诗人的身影。 

          作为一个诗歌的爱好者、习作者,也作为诗歌的出版人,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随笔式地谈谈我对江苏诗歌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一、民间性是江苏诗歌的重要特征。江苏诗歌创作的有生力量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性色彩,这个民间性,就是说它的人员构成,它的写作倾向,它的影响力的传播等方面,都和官方文学体制没有很密切的关联。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很多人自然有着作家协会会员的头衔,但是,其诗歌活动却与作家协会为代表的文学体制没有什么关系。从写作倾向上来看,他们是独立的,个性的,观念上是现代的,但同时,他们的参照系及胸怀抱负是面朝世界的,而非自限于地区一隅。他们超越了对现实政治的亦步亦趋,对诗歌的表达内容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甚至是仅仅遵从这种判断和选择,他们置身于现实,却不把配合现实视为自己的任务,(诗歌配合会导致诗歌的尴尬,既伤害现实,也伤害诗歌,是件很没有尊严的事),他们关心政治,但却不让政治直接走进诗歌,他们的诗歌观念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这当然相对于部分诗歌前辈陈腐的诗歌观念而言。他们在写作时以我为中心,以我的诗歌美学来调度我的诗歌写作。他们大多有文学的抱负和文学的坚持。他们大多生存在文学体制之外,专业作家之外。 

          二、江苏诗歌创作力量的分布。江苏诗人的分布广泛,遍及全省。南京,苏州,镇江,无锡,常州,淮安等地都有优秀的诗人在坚守诗歌写作。但以南京和苏州两个地区诗人最为集中,可称为两个中心。南京的诗人数量较多,韩东、朱文、黄梵、朱朱、鲁羊、吴晨骏、代薇、叶辉、曹剑、子川、张尔客、刘立杆、李樯、朱庆和、育邦、梁雪波等是其代表诗人。苏州的诗人有车前子、小海、陶文瑜、李德武、老铁、黄劲松等。除了这两个诗人集中的地区,像无锡的庞培、黑陶,淮安的女诗人苏宁,都是富有实力的诗人。 

          三、江苏诗人的代际分布。车前子、路辉是朦胧诗人在江苏的代表;韩东是第三代诗歌的中坚甚至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黄梵、吴晨骏、代薇、马铃薯兄弟被称为中间代诗人。70后诗人有育邦、李樯、朱庆和、林苑中、傅元峰、梁雪波,80后诗人人数骤减,浮出水面的只有西宋等不多的几位。写作的有生力量集中在60年代,70年代在全国的影响力略有减弱,80年代诗人的数量及写作的质量、影响力,都呈现一个下行的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四、江苏诗人的生存处境。60年代以后出生的诗人,其生存情况大致如下:一部分为自由作家,如韩东,车前子,吴晨骏,庞培,朱朱;一部分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从业,业余写作,如小海、黄梵、代薇、胡弦、张尔客、育邦、李樯、朱庆和、马铃薯兄弟等,当然也有部分在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如子川,但属于个例。自由作家的生活最没有保障,靠写作来维持生计,主要也不是靠诗歌写作。而有固定职业的,则需要处理工作和写作的矛盾,承受工作压力之外,进行诗歌写作。 

          五、作品发表平台。鉴于诗歌出版的市场不振,诗歌出版需要资助已是常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江苏诗人诗集出版并不十分活跃。诗人韩东曾主编“年代诗丛”,出版了部分江苏诗人的作品。其他诗人出版的诗集,大多是自费出版,或者干脆就是自费印刷。其中很多诗人并没有出版个人诗集。主要发表的渠道包括:国内各地的民间文学刊物,包括《南京评论》年刊在内的民刊,国内各公开文学刊物,如《花城》《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山花》《诗选刊》等刊物,以及众多的诗歌年选类的图书,还有部分在海外出版译本,或被部分译本选译。 

          六、江苏本地的诗歌媒体:江苏文学刊物不算少,除了省级的《钟山》《雨花》《扬子江》,市级文学刊物还有多家,但这些非诗歌刊物给诗歌留的空间很小,也无什么建树。是诗歌影响销量吗?省级的《雨花》,诗歌一直只充当补白的角色,只是是一种装饰。《扬子江》是国内不多的几本诗刊之一,它曾经胸怀抱负,试图努力确立个性,确立在国内诗歌刊物中的地位,和在诗人中的影响力,并初步产生影响,但内部办刊思路的不稳定,使得刊物面目日益不清。离诗歌现场和诗歌很远,看不出刊物的追求。江苏诗歌唯一的一个值得期待的亮点大概要算是《钟山》了,自从开辟的诗歌栏目,很快引起诗歌圈的关注。开办诗歌栏目需要勇气,当然,要真正确立一个栏目的影响力,还需要假以时日。我倒是有一个建议,钟山可以借鉴一些刊物的做法,每年精选国内诗人的佳作,集中推出诗歌专号,这一定不仅具有新闻价值,也对诗歌的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推动,钟山的诗歌专号,一定会比许多的专业诗刊影响更大。可以做得更精。 

          七、诗人需要什么?归根结底诗人需要用写作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需要写出可以代表自己,代表当代中国诗歌高度的作品。当然,诗人生活在凡间,也有与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各种烦恼和困扰,他们需要支持与帮助,需要关注,需要过得有尊严,需要支助与关爱。比如在诗歌评奖、资助出版、生活补助、组织笔会等方面,向具有写作实力的诗人倾斜,而不是依据在体制内的排位或者职务为标准,更多以诗人的潜质、影响力、艺术价值来确定对象。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活动,如诗歌节,吸引国内外真正优秀的诗人的参与和关注,形成品牌,形成诗歌的一个良好的氛围,培育诗歌的读者、欣赏者,扩大诗歌人群,对年轻人形成吸引力和引导价值。类似的活动,目前由民间在做,三月三诗会,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做的香泉湖、凤凰台、随园诗会,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如有可能,还可以组织江苏青年诗歌协会,提升对诗人特别是青年诗人的号召力。当然,这样的协会,不必把诗人纳入一个严格的组织框架体系内,而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文学机构,它是存在的,却也是松散的,沙龙式的,但在这里,大家可以真正交流文学问题。 

          八、有人说江苏缺少大诗人,这个判断我觉得是很成问题的。大诗人的话题,不光是属于江苏诗坛的话题,整个当代中国诗坛,都存在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个“大”的情节,这是一种流俗。大诗人是有的,但大诗人也是可与而不可求的,其出现需要时代和文学的合谋形成的机缘。新时期以来,当代新诗现代化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诗人可以称为大诗人,这是没有定论的问题。大诗人的产生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被时间和历史来赋予和认定,任何在当下的诗歌语境中硬性命名大诗人的努力,其动机都是可疑的。我想,与其在大诗人的话题上耗损精力,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为好诗的诞生提供助力。相比于大诗人,我对好诗人更加充满期待。而江苏诗人的创作成果中,好的诗歌比比皆是,我们不能无视于这一事实而侈谈什么大诗人的缺乏。对江苏诗歌成就的抹杀,不是无知就是别有考虑。 

          九、近年在推动地区诗歌发展方面,广东和海南的作为比较引人注目。广东和海南,这些本来是诗歌气氛和传统并无优势的地区,反而诗歌的气势异常昂扬,这得力于作协的扶持,以及有重点的对外推广。推广并不能造就好诗人,但却可以为好诗人和好诗歌提供走向公众的机会,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诗人的进步和提高。郑小琼这样的诗人出现,可以视作他们的成果之一。 

          十、海南作协在致力建设诗歌岛的计划,引进诗歌人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设“诗歌岛”的活动,将诗歌作为海南文学的一个生长点,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促进海南文学的整体繁荣和人文教育的普及,为诗情画意的海南岛增加人文内涵,更有效地呼应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诗歌岛的建设既包括群众性的诗歌创作欣赏,也包括精英性的国际学术交流;既包括文化软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文化硬件的建设。第一阶段的计划建立诗歌交流平台:1、建立诗歌网站“诗歌岛”2、出版诗歌刊物,可在省作协编辑的诗歌内刊《海拔》基础上扩版,每年出版四期。3、在《海南日报》开辟“诗歌岛”专栏,介绍知名海南诗人群落“海拔诗群”的成就和作品,发布诗歌活动通告,吸引普通市民参加相关活动。4、将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诗歌理论研究基地。二、举办诗歌大赛,两年举办一次海南省诗歌大赛,进行评奖颁奖,逐渐扩大规模,举办国际性的“天涯国际诗歌节”。 三、开展群众性的诗歌交流和欣赏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1、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巡回朗诵活动“诗歌之夜”,联合省广播电视台、各市县文联或部队、农垦、洋浦、校园文学社团,合作举办。 2、不定期举办系列“诗歌沙龙”,邀请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加,内容包括诗人的作品研讨和新诗集发布会等。“诗歌沙龙”可选择与茶艺馆、咖啡馆合作,培养普通市民对诗歌的兴趣;3、与省旅游局联合组织“海南诗歌之旅”活动,组织诗人到海南各旅游景点观光,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若条件允许,特别精彩的诗句,可以请书法家书写,在石头上刻录。4、与中国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配合全国和海南的重大活动,举行手机专题诗歌征文比赛。5、制作海南风光 “诗歌明信片”,在公共汽车、长途汽车、酒店宾馆、公共场所、旅游胜地发售,并作为一些公益活动的赠品。(记得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诗人北岛、顾城、翟永明、尹丽川等诗人的作品就以海报的方式出现在法兰克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如果经费许可,诗歌创作委员会每年可与一至二位全国着名乃至国际着名优秀诗人签约,给予适当资助,邀请诗人来海南体验生活和采风,创作海南题材的优秀诗歌作品。 

          十一、批评界一定不能缺席。创作的繁荣,离不开批评的介入,尽管有言论对批评家不太恭敬,但是,优质的批评,对文学写作者的确是具有意义的。优秀的批评家往往视野开阔,比起个别的写作者,具有对文学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诗人可以从批评家那里得到启发,提示,校正。当然,诗歌批评家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将好诗的标准提供出来,提升诗人何公众的诗歌鉴别力,批评家也应坚守自己的文学良知,杜绝为私人利益和友情而扭曲诗歌标准,确立自己的批评公信力。为诗歌负责,也为自己的声望负责,推动诗歌的整体进步。 

          十二、诗歌出版情况介绍:国有出版社目前对诗歌出版基本上是敬而远之,既有市场原因,也有编辑出版力量,诗歌选题判断力、发行能力的原因。 

          但当前的诗歌出版并不沉寂,呈现出官方冷,民间热的状态。 

          目前诗歌出版领域最活跃的力量是民间力量,最繁荣的诗歌出版物是民刊——西川称作中国诗歌的小传统。江苏的民刊,以前有《他们》,但已经停办10多年。近年来,《南京评论》比较活跃,几本上每年推出一期,发表江苏诗人何国内其他地区诗人的作品。 

          中国目前有几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诗歌出版中心—— 

          首先民刊出版,有三个民间出版人值得关注: 

          一是黑龙江诗人潘洗尘,他凭借多年创业所得,全力投入诗歌,目前不仅投资了《星星》理论版,《诗探索》(作品版和理论版)《中国诗人》,还投资民刊《诗歌EMS》, 以及配套丛书60收诗丛,目前出刊已经100多种,被国内外众多藏家收藏、关注。规模在持续地扩大中。 

          二是广东诗人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中外诗歌》及诗人的个人诗集,也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北京诗人世中人主持的诗歌资料馆民刊出版计划,已经出版了数百位诗人的作品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 

          以上这些工作说明一种新的诗歌出版的民间力量已经隐然成形。 

          西川唐晓渡在张罗中坤诗歌奖的同时,出版《国际诗坛》,这对开阔中国诗人的视野,加强中外诗歌的交流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也有部分国有出版社涉足诗歌出版,我所供职的江苏文艺出版社是其中比较关注诗歌出版的出版社之一。由于社长、总编都有很浓的文学情结和文学使命感,因此,尽管图书市场严峻,他们还是对诗歌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近年来陆续推出一些诗歌选题,当然,这些选题是精挑细选的,要兼顾内容和市场。操作下来效果非常不错。出版得比较有影响的诗集有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潘洗尘主编的《读诗——当代诗歌100首》及两卷本、收录诗作2100余首的《顾城诗全集》,还有即将推出的《烟之外——洛夫诗作精选》,李少君主编的《十年诗选(2000-2010)》唐晓渡张清华主编的《三十年先锋诗选》等。这些诗集装帧精良,选材精当,很受读者欢迎。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