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傅元峰:江苏新世纪诗歌研讨会发言

        2013年05月26日 17时18分 

          

        傅元峰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诗人,评论家) 

          在阐述江苏诗歌发展的地域特征时,诸位多次提到了“江南诗歌”、“南方诗学”、“南方精神”等概念。这些探询能够表现出的诗歌理想并不切合汉诗实际,比较虚妄。因为讨论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类似讨论,是在当代汉诗具有话语清洗需求的区域进行的。在这样一类汉语区域,诗语并未从上世纪中期至今捆缚诗歌的话语中完成语义更换。因此,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探讨诗歌的地方性特征,可能最终将诗歌地域风格的探询引领到某种虚妄的公共性探询上来。比如,对“南方精神”的探询,现阶段能够从文本中确切归纳的,只是诗歌的某种自由姿态或自由精神。这种诗歌本质的获得,和地理方位以及地域并没有直接关系。其他诸如江南风格的研究、方言区(或仅仅剩下概念的地域文化)与诗歌特色关系的研究,都只能在粗浅的修辞意义上在诗歌中求得某种文化符号,我认为,这种探询并不能归纳出地域特色,恰恰背离了诗歌本质。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地域风格诉求在理论与文本界都有所体现,但80年代文学没有在文学的地方性方面获得美学突破,恰恰是强化了文学的概念化和符号化特征。今天,不能重复80年代文学的教训,在诗语的话语清洗未完成之前,将诗歌过早引领到地域风格的探询上来。 

          正因为如此,诗歌也许并不需要寻找一些诗人作为地标,以确立当代大陆汉诗版图。我同意马铃薯兄弟的看法,我们并不需要寻找伟大诗人,因为他们并不存在。但好诗人是有的。提出这种观点,就是承认诗语的局限性和这一诗歌发展阶段经典化的相对性。我们或者可以进一步说,在现阶段,寻找好诗比寻找好诗人更现实一些。当代大陆诗歌的话语局限使诗歌的元素存在于多位好诗人写成的一个并不存在的“复合文本”之中,需要我们这些研究者去淘洗和提纯。也就是说,本省和外省诗人的话题意义不大,“着名诗人”对诗歌版图描绘的地理意义也不大。现阶段的诗歌研究,要从历史和政治地缘的沉痛注意力中转移出来,要多关注诗歌本质的研究。 

          但无疑,本次诗歌研讨会在诗歌文本之外的地域特征仍十分明显:这种对诗歌的某种地缘醒觉在大陆并不多见,它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止于诗歌,而是一种文学的语言与本质的关注的策划。另外,本次会议特殊的沙龙特征也让人印象深刻。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