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何平:我对所谓“南方精神”的看法

        2013年05月26日 17时22分 

          何平(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 

          用“南方性”或者“南方精神”来描述中国文学版图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经过仔细的梳理、辨识和抽离也是能够找到地域的、政治的和诗学的“南方性”或者“南方精神”。而随着现代白话文运动所确立和奠定的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的“权威性”,中国文学,特别诗歌中的“南北之分”经由诸种南方地方性的语言被更尖锐的呈现出来。但是需要指出的在新世纪生活在南方包括江苏在内的诗人写作中,“南方”和“北方”是不是必然构成一种对抗,“南方”和“北方”是不是还有近现代以及以前那样的强大张力,值得我们思考。事实上,按照我的观察,当下文学,特别是诗歌写作中的“南方性”或者“南方精神”更多不是和“北方”的现实性的对抗,而是一种拟想中的文化或者文学江南的崇古、慕古的认祖归宗。在南与北越来越暧昧和纠缠,彼此渗透、改写的现实面前,现实的江南或者南方正在消失的背景下,国未破,山河已经不在,南方诗人何为?是成为一个仿古的假隐士,还是成为一个灵魂焦灼、痛苦的“新南方”或者“新江南”的命名者,他们面临着新的抉择。基于此,如果我们还要用“南方性”或者“南方精神”来描述中国诗歌的一部分,必须关注时代和诗人书写的复杂性。无视“新南方”或者“新江南”的现实存在,将生长、变化中的写作人为安放到一种古典、古旧的“南方性”或者“南方精神”中,这种所谓精神的逃逸,一定程度上是诗人对他所处时代的不作为,也是批评的懒惰。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