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星星》诗刊主编,诗人,评论家)
江苏是一个小说大省,与江苏小说相比,江苏诗歌没有以整体格局和气象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次江苏省作协召开的“江苏新世纪诗歌研讨会”,其意义本身就是向中国诗坛推出江苏这样的一个诗歌格局和气象。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评论家和诗歌编辑聚集南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集体言说新世纪的江苏诗坛,这无疑是对江苏的诗歌创作的强力推进。
今天到会的优秀诗歌评论家很多,他们对江苏诗歌从整体到个案作了系统、全面、细致、深入的梳理,这是江苏诗人的幸运,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收获。
江苏诗歌在我的视野里,大致有这样几个印象:
一是诗人队伍庞大,实力显而易见。各个时期的诗歌前辈我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仅50年代出生的诗人比如子川、王学芯、童嘉通、徐明德等,他们在新世纪十年创作精力依然充沛,而且产量颇丰,硕果累累。60年代、70年代诗人已经成为新世纪江苏诗歌创作的中坚力量,除了今天在座的马铃薯兄弟、黄梵、马永波、义海以外,朱朱、车前子、庞培、小海、代薇、胡弦、庞余亮、大卫、谷雨、沙克、黑马、陈傻子、孔灏、月色江河等,我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这些人已经在诗坛产生影响,而且其中有不少诗人已经越来越凸现出他的重要。80以后的丁成、袁杰们还有上午仲义隆重推荐的新人梁雪波等等,我们可以看见江苏诗人的阵容并不比其他省份单薄。仅从这样一个阵容里,我甚至可以说,我的欣慰在于我们还看见江苏诗歌队伍已经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梯次和良好的生态。关于队伍,我还要特别提到江苏的诗歌批评与诗歌理论研究队伍,这支队伍是江苏诗歌建设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且与江苏的诗歌创作形成非常协调的的两翼,这是很多省份都为之羡慕的,也是其他省份所不及的。江苏诗歌有了这样比翼齐飞的两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江苏不仅是中国的小说大省,就在不久的将来,江苏完全有资格成为继北京、四川、甘肃、广州之后的又一个诗歌大省。
二是在我的印象中,江苏诗歌的姿态是安静的。这是与其他很多省份最不一样的感受。从我所接触到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看,他们的这种安静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与这方水土的吻合,与这方文脉的吻合。这些年各地都有一些折腾诗歌、或者说拿诗歌来折腾的事情,在这些折腾中间,我们很少看到江苏诗人的影子。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现在很多诗人都有幻觉,而且依靠这种幻觉把自己不断地放大,我以为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YY”。比如刚写了一两年诗,刚在刊物上发了几首、或者几组,在某个杂志、某个网站、某个活动中得了一个什么奖项,就以为自己就是最牛B的诗人,就以为“中国又出了个某某某”。照这个逻辑下来,世界上没有比写诗更容易成为“中国第一”的了。现在写诗的队伍中间,这样的人我见多了,而且你可以清清醒醒地看见他(她)在这样无休止的“YY”中,一天一天从无知到无耻,那是真资格的不知天高地厚。而江苏诗人很少有这样的“YY”,他们只是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三是关于江苏诗歌的气象。尽管每个业已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创作的个体差异,但是江苏诗歌呈现出来的精致、恬淡、平和已经构成了江苏诗歌有别于其他省份的气象,这是江苏诗歌的一种特殊的品质。尽管近年来也出现更年轻一代比如丁成他们与之反向生成的尖锐和粗粝,这虽然是对整个南方诗歌阴柔、温润的一种反动,但就整个江苏诗歌来讲,也许并非坏事,首先他不会动摇江苏诗歌的总体气象,相反还可能使江苏诗歌诗歌朝着多元格局发展寻找更为广阔的路径。诗不是只有一个范本,所谓繁荣,就必须要让大家真正看见百花齐放。
上面谈到的三个印象当然不能概括江苏诗歌的全貌,我只是就我的感觉而言。在这三个印象之后,我们同时看到江苏诗歌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就是江苏诗歌毕竟在中国诗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公正的确认。这是江苏诗歌发展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我能够想到的是,第一,我极赞同有批评家提出的“缺乏旗帜性人物”或者领军人物。我需要补充的是江苏诗歌创作还缺乏“重金属的声音”。第二,江苏诗歌似乎还存在“散兵游勇”式的各自为阵,就单个而言,江苏诗人不乏优秀者,倘若有措施整体推出或者集团式的出击,概念就大不一样了。第三,江苏不乏优秀的诗歌批评家,针对江苏诗歌现状无论从整体或者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评,这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对江苏诗歌的认知应该不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