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阅读庞瑞垠的文学创作是从他的长篇“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开始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文学”大潮与“拉美爆炸后文学”风靡中国文坛之时,“先锋文学”“实验小说”如台风过境,引领着小说创作的潮头,随之涌动的“新写实”大潮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样的创作语境当中,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沉入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磨砺打造呢?而庞瑞垠却甘做几年冷板凳,完成了他的第一个长篇三部曲。当1986年三部曲的第一部《危城》面世的时候,人们所关注的是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再现方法”,而没有看到作品骨子里的那种至深的悲情浪漫主义精神,我甚至认为,这也正是贯穿作者一生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无形的悲剧创作力量,它已经成为庞瑞垠创作的一种“个体无意识”,悲剧情结终究被融化为一种浪漫悲情的气质而注入小说创作的情节、细节和人物的营造之中。从当时的文学潮流来即时性地审视“故都三部曲”的话,这种老套的文学观念和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并非是越时髦就越好,它需要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沉淀才能确定,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如此。名着之所以成为名着,那是作者渗透于作品中的人性情怀和与之相匹配的创作方法以及技术是可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都三部曲”是有其生命力的,其生命力的表现就在于它的人性价值立场和浪漫主义的悲情抒写。尽管作者其时受主流思想观念的制约,还不经意地稍稍隐现出些许时代思想的痕迹,但是,就整个作品而言,它更为突出的优点就是从旧现实主义中解放出来,从满城风雨的“先锋派”的创作潮流中突围出来,回到被人遗忘的浪漫主义的氛围中去,这才是“故都三部曲”真正的历史意义所在。
随着“故都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出版,人们从《寒星》与《落日》描写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部长卷宏阔的视野,以及充满着革命和悲情浪漫气息的抒写气质,尤其是最后一部《落日》的描写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观博得了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作者没有沿袭以往长篇历史题材小说的老路,用脸谱化的手法去描写历史人物,尤其是反面历史人物,而是为这批蒋家王朝的名人的“落日图”抹上了浓墨重彩的悲剧心理图式。所以,我认为,《落日》是人生悲歌的交响诗,是人在历史面前的舞蹈。就此而言,我以为“故都三部曲”最大的历史贡献不在于它在描写上恪守了所谓开放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融悲剧浪漫主义于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中,而是以悲剧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勾画一代历史名流,写出了一个时代政治人物与文化名流的真实心理世界,首先打破了以往这类题描写的条条框框,为以后的此类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鲜的经验模式?BR> 长篇小说《逐鹿金陵》作为历史题材作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写法上仍然是“故都三部曲”的延续。无疑,在庞瑞垠用10年时间沉湎于长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时,是一直试图采取以刻画历史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为创作内核,以此来打破几十年来对历史名人的描写禁区。他的这种努力无疑是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但是,长篇小说创作不仅仅是历史画面和历史人物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描写有无创造性,它的人物类型有无多样性,它情节结构有无张弛空间与节奏感,它的美学定位有无可行性。
长篇历史小说《秦淮世家》三部曲(上、中、下卷)的问世标志着庞瑞垠的创作进入了巅峰时期。我以为,《秦淮世家》在艺术上的成熟就在于它的风俗画描写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地域文化中的文学描写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风俗画的描写力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淮世家》凸显的就是它无尽的秦淮风俗文化内涵,这在上个世纪末来说,应该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创作思路,尽管在这之前还有叶兆言、孙华炳这样的中青年作家抒写过秦淮风俗文化,但是,如此浩大规模的描写秦淮文化的长篇巨制还是第一次。所以,将它称之为开江苏现代长篇风俗画小说先河的扛鼎之作,似乎并不为过。
我以为,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的多样性也是决定它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这里所说的人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指长篇小说的人物数量之多,而是更注重不同人物类型和典型的塑造,《秦淮世家》描写的人物众多,涉及到三教九流的人物总有260人之多,在这样一个“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中,怎样去表现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是作者煞费苦心的描写焦点。作品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在这个五代同堂的知识分子的大家族中,作者塑造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因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乃至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类别。但是,在某一类型中,每一个人又因为各自的性情迥异而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庞瑞垠在开掘不同类型人物上是花了气力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塑造典型人物的性格时,一改以往顺应人物性格逻辑线路发展的写作惯例,让人物从既定的构思中突围出来,使人们在人物性格的变异中惊喜地看到了人物性格辩证的逻辑发展规律。如秦淮世家中的第三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嘉怡本可以成为一个抗日英雄式的人物,但作者却笔锋一转,让他突然出家当了和尚,而且,在他的后半生埋伏下了种种不可测的、违反常态的事件和情节,始终不按人们意想中的性格逻辑线路走,甚至还给这个人物配上了怪异的典型环境——在他死前的氛围渲染亦正是突出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与众不同。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种艺术观念的变化,显然为这部作品带来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收获。
长篇小说是十分考究小说的艺术节奏感的。就这一点来说,《秦淮世家》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是考虑到了张弛有度的。在整个三部曲中,除了最后一部的后半部稍嫌仓促外,其节奏感始终保持着较良好的张弛力度,给小说的可读性效果增添了艺术涵量。
我始终认为庞瑞垠创作的美学定位应该是悲剧性质的,而且是属于那种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营造悲情浪漫主义的文本写作,当然,这种审美选择是与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人文素养分不开的,但是,这种悲剧性格一旦进入了对作品的打造过程之中,就必须遵循艺术的法则——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秦淮世家》就是试图在这一层面取得艺术审美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部曲在努力发掘悲剧美感时,有意识地书写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苍凉感所引发的悲剧美学效应。
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