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国学大家何炳棣回忆录大陆首版

        2013年05月25日 21时04分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1975-1976年被选为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乃该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20世纪惟一的华裔会长。1965-1987年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逊讲座教授,也是被聘为讲座教授的首位华裔史家。

          何炳棣教授是见证二战后西方中国学勃兴的第一代中国学人,又被西方中国学界公认为中坚人物之一。他撰写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959),是20世纪人文社科方面惟一引起《伦敦泰晤士报》主要社评的华人着作;《明清社会史论》(1962)近年被美国学术联合会选为历史方面最佳750部书之一;《东方的摇蓝》(1975)一书,系统地驳斥了西方盛行的旧大陆文化起源于西南亚两河流域之说,引起学术争辩,近30年中国考古发现加强证实了他的结论。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一本自传,也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位雄心万丈的学者的成功史,也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艰忍负重的记录。(杨振宁语)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着作完成之后,通常会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俾使后人知人论世、评论得失。虽然,何炳棣先生老当益壮正以其毕生之学集中阐发华夏文化的“宗法基因”,我们也期待他在思想史研究领域迭有创获、不断奉献,但一个年逾80、成就显赫的老人无疑可以也应当回首往事、总结一生,以其丰富的经历、深湛学思启示后人。史学原是记忆之学,它根据史料重建过去于依稀仿佛之间,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经验和事件都有研究的价值,学者的生平就是其所属历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何先生积久成习,不但有意识地把回忆录写成其全部论着的一个导论,而且自觉地使之具有丰富的史学意义。

          大半世纪中美文化的记录

          对何先生个人来说,朝花夕拾,亲切而温暖;对于读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学者的知性探索史和研撰发展史,对研究现代中国文教史、海外中国研究史亦具有重要价值。

          何先生的回忆录大量叙述其家世背景、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学术形势、学术论争等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中、美社会文化方面的材料。对何先生个人来说,朝花夕拾,亲切而温暖;对于读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学者的知性探索史和研撰发展史,对研究现代中国文教史、海外中国研究史亦具有重要价值。

          何先生求学治学多在中美名庠,所遇多为老师硕儒,他不惮其烦地回忆当时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程序、考题内容、答辩范围等等,也评论性地追忆了一些中外着名学者的学术观点、治学特点乃至个性风格等等,不但令关心学术史的读者兴味盎然,也是当代学术教育特别是史学教育所必须参考的。比如享誉海外的杨联升的方法之一:“日本的中史学人,史料用功之勤远超一般中国学人是公认的事实。杨联升兄治史决窍是先以日人着述为‘引得’,不时再加自己穷检遍翻所获的心得,所以在海外汉学界赢得博学无双的美誉。”何先生的经历还为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了佐证。如一些前辈学人每有忆及留美期间所遭遇的种族歧视,但何先生却感到,留美学人是否受到歧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最基本的事实是二次大战后来美的中国人大都是高知,不再是苦力工人了;中美友好关系方兴未艾,也大有助于两国人民的接触。”在修完博士课程、撰写博士论文之前的口试中,何先生回答其导师“哲学激进主义”的“激进”究竟是什么涵义时说:“在边沁时代的英国‘激进’丝毫没有用暴力推翻政府及从事社会革命的意思。……‘radical’的真意与字源接近,指根本的意思。换言之,边沁及其信徒从理论上力求从最根本处(如假定的人性避苦趋乐论)出发。但在政治实践上当时高知与政客认为主张全民普选者是激进分子。就边沁学派而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推到理论极端,势必引到全民普选不可。”又如英国宪法史上有三个意外的人事因素有利于议会主权的发展,包括掌握财务的纽卡什公爵以腐败维持议会多数席位的行为,“英国史上出名的‘腐败’一章,与传统及当代中国的贪污岂可同日而语?”如此等等,对我们今天研究相关问题都极有帮助。

          是回忆录,也是历史写作

          在许多地方,何先生通过回忆生平的方式重申、强化了其史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和结论,使其回忆录成为其历史写作的一个有机部分。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