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柏 杨:《中国人史纲》

        2013年05月25日 21时09分 

          《中国人史纲》(三卷本)/柏杨着/同心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定价:75.00元 

          书评人:解玺璋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不同于以往我所读过的任何一部通史类着作。无论是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还是其他历史学家,和这些灿若星辰的大家学者相比,柏杨所着只是多了一个“人”字。但就是这一点不同,凸显了《中国人史纲》的鲜明个性,造就了它所具有的任何一部通史都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敢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中国史。 

          柏杨是个作家,也是个战士,但他不是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并写作《中国人史纲》的地方,不是学者的书斋,而是国民党的监狱。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他的治史和写作。古人说过,文以气为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一以贯之的是什么气呢?就是这样的忧愤之气,悲愤之气。尽管他在“自序”中表示,并“没有司马迁秉承父亲司马谈遗志修史的使命”,但这股气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也许不能接受他的某些观点或结论,可你不能不被他的这股“气”所感染。这就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一个“人”字和一股“气”纠缠在一起,构成了柏杨治史和写史的前提与出发点。他研究中国的历史,其重点并不放在政权的更迭、经济的演变、文化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他要揭示的其实是历史重压下民生的艰难,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坐不稳奴隶的时代”的轮番上演,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以及由此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读柏杨常常是可以想到鲁迅的,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也。他们都痛心于“人”在中国历史中的卑贱与卑微。柏杨的忧愤之气,悲愤之气,就发仞于此。这样说来,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犹如悲歌一曲,痛快淋漓,亦可浮一大白! 

          历史,或者中国史,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如何个人化,个人化的途径又在哪里呢?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经验。他笔下的中国历史,不是考 

          据式的,也不是结构的或解构的,更不是普遍规律的教科书,他的历史写作,所承载的,就是他以个人立场表达的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和见解。其中不乏偏见和偏颇,却也不乏真知和灼见。有些也是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比如非常着名的“文化酱缸”论,就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他也因此被封为激烈反传统的代表人物。但在这本书中,“文化酱缸”不再是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丰富、具体的历史描述。通过这种描述,我们看到了一条宏伟壮观的文化之河,最终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全过程。“瓶颈危机”也是他的独特发现和表达,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如历史所显示,如果不能通过或胶着在这个瓶颈中,对任何一个王朝政权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这种见解,颇具启发性,又不仅仅对他“个人”才有意义。这正是“个人化”的《中国人史纲》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