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延标是一位从田野里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密切关注农村儿童生活状态和内心动态,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故事,创造了属于自己,更属于孩子们的儿童文学天地。世界上没有铺满鲜花的道路,数十年来他凭着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韧劲,多篇作品入《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2006中国年度童话》、《2007中国年度儿童文学》、《2008中国最佳儿童小说》等年度选。《撸刺槐叶的孩子》、《家住海底》等40多篇文章入《小学生读品悟感动系列》、《中国最美的童话》等书。累计在100多家刊物发表文章700多篇,200余万字。他的作品写实与幻想并茂,思考寓于笑语之中,轻灵中蕴含着凝重。在引发孩子思考、感动的同时,他还能多元化多种风格多种追求并存,给孩子以心灵的滋养,为儿童文学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社会信息。
一、创作体裁多样,全面展现儿童文学魅力
儿童文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像患了偏食症,他们被某类体裁捆住了手脚,小说、童话迅猛发展,其他体裁如儿歌、童诗则严重滞后”。[]实际上,儿歌和童诗以其简洁、通俗、明朗的语言给儿童以听觉上的冲击力,易记易读,十分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幻想力。
曹延标从1985年开始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力图打破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人物通讯、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童话剧、相声、少儿故事等,涉及文学体裁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如相声《上行下效》,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了做事马虎的危害,让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获得教育。童话剧《懒病》,将动物拟人化,用浅显、明白的语言对小朋友进行良好养成习惯的教育,让小朋友在愉悦的阅读中得到教化。童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其中第二、三节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看路边的小草,闻闻野花的清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蜻蜓与我们同行,蝴蝶在身边起舞。”节奏明快,刻画细腻,散发出芳香的泥土气息,读起来朗朗上口。末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小脚亲吻着小路,小路弯弯向远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寓言《树叶的故事》,短短四百来字,叙述了叶娃娃、树妈妈、风阿姨、小鸟、小蚂蚁以及小蟋蟀的故事,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股浓浓的温馨的爱意在流动。
他的童话作品又可分为语文知识童话、科普童话、动植物童话、科幻童话、校园童话、幽默荒诞童话以及幼儿童话等。故事主要写科普故事,幼儿故事,小学生故事,中学生故事,童年趣事。
他笔下的儿童文学无论哪种体裁,都直接面向农村孩子,直接面向校园生活,反映农村孩子的生活、心理、精神,有力地揭示出农村生活中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和值得记取的教训,自觉追踪时代精神。
二、创作角度独特,描写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生活
儿童文学好比一个生态园林,里面应该有山有水,鸟语花香,有阳光,有雨露,有参天古树,有稚嫩小草。现今的儿童文学作家可能由于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写都市题材的多,写农村孩子的少,写强势群体的多,写弱势群体的少。打工子弟没人写,农村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写得好的也少。曹延标则独辟蹊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写这种苦难儿童。当然,写苦难,还要有阳光,从多种角度来写。
写普通农村少年儿童。在农村,有一些孩子父母都在家,为区别于留守儿童,姑且将他们称之为普通农村少年儿童。曹延标的《两个人的学校》参加了《儿童文学》“第五届擂台赛”,并入选《2008中国最佳小说》,主人公伍苇是这一类儿童的典型代表。伍苇的家靠海边,学校叫五百弓小学,离大海很近,屋后是偌大的苇塘。学校里只有伍苇一个学生,只有邢老师一位老师。伍苇从一个“鼻尖上还带着泥浆”的天真孩童到二年级时的“语数总分全镇第六名 ”,与邢老师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五百弓小学一起生活了两年。伍苇在这里学会了整理书包,学会了唱国歌,与老师采苇叶到菜市场吆喝,和老师一起吃青椒鱼干。伍苇也曾想将苇塘里的水鸡蛋拿回家炒青椒,被邢老师制止了:“一个水鸡蛋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里是鸟的天堂,我们不能破坏它。”伍苇知道了热爱生命,关爱自然。芦苇花开了,“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起来”,由于一年级没有招到一个新生,五百弓小学关闭了。小说用这种孙犁荷花淀式的唯美散文形式给读者展现了部分当下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情境。
写留守儿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城市正常运转一日也离不开农民工。可是这些打工仔为了挣钱养家而背井离乡,却无暇顾及乡下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同学》通过对滕亚、杨雪、李铁等留守同学的表现,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状况。
滕亚是个“假小子”,看杨雪与父母分别时哭得稀里哗啦,她觉得好笑;作业马虎被老师批评,居然去怪同学“告密”,还动手打人;当杨雪遇到威胁时,她想法帮助。她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好抬杠,跟奶奶吵嘴,在老师面前撒谎……其实她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父母不在身边,什么都得靠自己,这是她坚强的一面;同时她也很自卑,觉得乡下人低人一等,是“土老冒儿”。没有父母的关爱,她只能处处“武装”自己。她这样做或许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罢了,这种复杂的心理导致了她性格的多样性。杨雪与滕亚截然不同,她文静,内向,懂事。她知道父母打工不易,就拼命学习,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即使遇到胖墩儿的威胁,也是一忍再忍。她心地善良,关心他人,课上递纸条给李铁,只是希望李铁改正错误,成为真正的“大侠”,希望所有的留守儿童不要自暴自弃,努力成才,在她的身上也体现留守儿童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李铁、胖墩儿是问题留守儿童的代表。没有父母的管束、引导,爷爷奶奶年迈,或管不了,或纵容其行为,他们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懒”、“横”,他们骗老师骗家长,进网吧,不学习,在校内拉帮结派,挑起事端,还自以为是。
《留守同学》这篇小说,顺应时代,关注农村热点话题。小说独辟蹊径,用白描的手法,选取典型事例再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情况,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窗,通过这个窗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更多的认识并关注留守儿童,让这些孩子们不再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
写农村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曹延标有不少作品是反映苦难儿童形象的,如《山娃》、《黄金辉和他的爸爸》等。《山娃》里的山娃大名叫李小山。文章开头就描述了在一个十字街头,面向路人行乞的一位“瘦瘦的,穿着破烂衣”,一双“聪慧的眼睛里含着羞怯”的少年,他自幼失去了妈妈,被已经走下坡路的爸爸以交学费的名义骗来县城行乞。当山娃准备将这昧着良心讨来的钱用来交学费时,却被沉迷于赌博的爸爸在当天晚上输个精光。山娃后来依靠上山采草药赚来的钱继续读书,山娃由于想自力更生,从而拒绝了一位好心人的资助,再次将昏了头的爸爸激怒了。“啪——”,“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山娃稚嫩的小脸上,山娃掉头冲出家门,趴在后山妈妈的坟上痛哭。良心发现的山娃爸找到山娃后摸着他的头说“好好念书,争取走出大山外”。山道弯弯,山路遥遥,山娃坚强。作品《黄金辉和他的爸爸》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黄金辉的爸爸因为意外事故成了残疾人,无情的妈妈以打工为名,头也不回的走了。黄金辉和他的爸爸由于没有劳动能力住进了乡福利院。老师和同学都关心黄金辉,送给他衣服、笔记本,更重要的是人间的真爱。爸爸时常教导他要知恩图报,小金辉也特别懂事。屋漏偏逢连雨天,寒霜全打苦根草。他的爸爸在一次帮福利院里的老人洗衣服时摔倒了,他的肚子里有一根管子,医生曾叮嘱千万不能摔倒。急救车将他的爸爸送到了县医院,无赖医生回天无力,“黄金辉放声痛哭,哭声撕心裂肺,催人泪下”。曹延标用长者、作家、老师的笔触记录下了当下一些农村苦难儿童的形象,用文学的形式呼吁社会各界来关心、关注、关爱这些祖国稚嫩的已受到风刀霜剑打击的花朵。
曹延标数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的观察、描写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心理现实,着力于帮助孩子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注重探索孩子们的感受、感觉、感情,渐次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
三、创作风格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
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直面人生为个性特点,强调作家和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教育功能,在培养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曹延标坚持以“儿童为本位”进行倾情创作,用少年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少年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少年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尽量摆脱“成人意识”的束缚,自觉抵制过于幼稚、肤浅、迎合市场的低俗搞笑创作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儿童文学世界。
1.寓教育于故事中。儿童文学是人生中最早接受的文学滋养,他通过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滋润着少年儿童的心灵,培养着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义的而不是单一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有效的激发少年儿童的天性,给少年儿童的心灵以自由和创造力,儿童文学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更自主的建构自身的道德体系。让少年儿童在故事中接受教育是曹延标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始终关注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我们班的金豆同学》、《后悔药》、《鼓掌公司》、《留守同学》、《对手》、《爱像什么》等写的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曹延标通过这些作品反映人性中如善良、积极、刻苦、爱等积极因素。曹延标主观上反对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进行空洞的说教,因而,其作品在突出教育作用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现在的孩子生在甜水里,对幸福理解的不深,对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的童年生活,他们感受不到。为了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了解上辈人的童年生活。于是,曹延标到记忆深处打捞那些沉睡的往事,把它写成故事,让孩子们阅读、品味,感受上辈人童年时的酸甜苦辣咸。曹延标写的童年故事《一碗稀粥》、《打牛草》、《挖野菜》等深深地感动了青少年。曹延标观察到课间时,有的调皮孩子在桌凳上到处乱跑,踩坏了桌凳,曹老师批评他,他竟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曹延标不禁想起自己童年时,所谓的课桌就是两头用砖块垒起,中间用一长木板一搭。到三年级时,用的是泥课桌、泥凳子,个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从家中带来的凳子不是太高就是太矮,最后只能跪着听课。于是曹延标老师创作了《跪着听课的孩子》发表在《小学生导读》上,并被《读品悟感动小学生》一书转载。
当前,少年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日趋复杂,电视、网络、动漫等新媒体、新艺术载体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对孩子们心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相当的危害。曹延标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巧妙地将教育性和故事性结合在一起,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启迪、审美的愉悦,引导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2.寓知识于趣味中。曹延标的儿童文学作品注意两点,一个是意,一个是趣。在“意”的方面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考虑,“用健康向上的理想道德情操”,“来引导青少年成长为四有新人”,[]这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趣”指有趣,要能够吸引少儿读者的兴趣。面对当今社会多媒体的挑战,如果不在“趣”的方面下功夫,就会造成少儿读者的分流,艺术影响力也必然降低。
曹延标大胆地把一些语文知识编成童话,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童话中认识了《乜小姐和也妈妈》、《义乂两位功臣》、《栽花与摘花》。他还在《小学语文报》连载语文知识童话《小马虎取经记》、《小雨点漫游语文王国》。为了把深奥的科普知识讲得浅显一点,曹延标又把科普知识编成童话,如发表在《聪明泉》等刊物上的《没有耳朵的听众》、《声纹破案》、《小海参智救小隐鱼》等科普童话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青蛙自卫战》、《小花鸡智斗大灰狼》、《聪明狐卖点子》等作品具有弥漫全篇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在故事的大小情节之中,在作品的各种人物形象之中,在作品独特语言的片言只语之中。幽默是艺术高超的表现,他自觉地向这一点靠近。曹文轩的《草房子》和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受到孩子们欢迎的重要因素就是——有趣。
曹延标通过幽默的情节、诙谐的人物和风趣的语言,将一些知识趣味化,从而乐于为少年儿童所接受。
3.寓感动于真实中。直面现实,直面少年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贴中国土地,这是百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传统。曹延标在创作中还注意“不务胜人,而务感人”,用感情来打动人。着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指出,现今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够快乐的了,这时不仅需要快乐,还需要感动,感动是最重要的。短暂的快感跟长久的感动是不一样的,短暂的快感是即时,不能保存在记忆里,长久的感动可以有情感的熏陶,可以长久保存在记忆里。
只有生活真实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艺术真实的层面。《女孩新海》采用纪实的手法,叙述了一位品学兼优的超龄农村女孩差点辍学的故事。新海父母重男轻女,她16岁才念五年级,因家中盖楼房缺钱,母亲便要新海退学,后来由于奶奶的干预才又背起了书包。作品中女孩新海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上学的期待,对于想通过跳级尽早迈入同龄人队伍的心愿让人感动,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作家就要真诚地面对生活。没有生活的不断积累,就不会有诗意的创作。
曹延标关注少年儿童,情系儿童文学。他给了自己一个芦花一样纯白的信念:不追逐奖杯和名利,杜绝市场的诱惑,杜绝编辑发表的诱惑,根据自身的特质写,为孩子写,为他们的生存、困惑、问题写,着力给他们希望和力量,争取为中国儿童文学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