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蔡宁:关于江宁乡土文学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3年05月28日 09时15分 

          文学本身具有时代特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文化体制、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制约下, 就会生成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性,形成这一环境与地理的特有美学本质。作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他们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社会大趋势下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感染,作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审美情感体验诉诸于文字,成为一种带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历史情境的文学体验。因此,笔者对当下江宁乡土文学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乡土文学具有“草根性” 

          江宁乡土文学扎根于家乡广袤而丰沃的大地上, 具有 “真实与厚重”的民间立场、地域文化的特色。如果草根性与我们经常谈到的民族性、地域性,有密切联系,那么,我个人觉得,这个概念很有创意。如果这个概念能在当代文学领域推广开来,被大家所承认,很可能有利于我们的文学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谈到“草根性”,我觉得鲁迅的作品就是“草根性”的代表,一个突出代表。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还包括他的一些散文,他笔下的阿Q形象,闰土形象,是从中国特定的乡土上提炼、塑造出来的。 

          “草根性”是指基于个人自然独特经验感受、且内里蕴涵本土传统的文学创作。我认为具有草根性的作家、诗人的作品更能传播开来,流传下去。比如台湾现代诗运动中的余光中、洛夫等,虽然开始时受到西方现代诗冲击开始诗歌探索,但由于乡愁的“草根性”,深入骨髓的内心痛楚,使他们无意识地回归了中国古典情结与传统,使他们脱离了西方的诗歌观念的条条框框。我一直坚持认为南京作家、诗人具有南京特有的环境与地理的特有美学本质。 南京,清雅吴韵之城,典雅博爱之都;这从历次以南京为主题的征文中可鉴见。前年,南京举办“诗意?名城——2010世界微型诗歌大赛”,应证5000余首诗作,南京诗人的诗作俱有明显的六朝“草根性”。江宁张泰霖、蔡宁、王青海、季川、屏子、半岛和俞可淼描写南京与江宁的诗作俱成功入选并获奖。 

          我认为当下江宁乡土文学“草根性”与中央号召作家“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精神是相通的。就是说,江宁文学扎根江宁土壤创作会有具大的空间和是应有的地位。就当下江宁乡土文学创作而言,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潜力和影响的作家、诗人,创作反映江宁乡土风情的诗文频频冲出本土,在省内外文学征文中获奖,如魏宏涛、张为农创作的剧本《瓜棚轶事》获南京市 “五个一工程奖”;马如金创作报告文学《双喜之梦》获中国时代风采征文金奖,屏子创作反映家乡禄口巨变的诗歌《我的村庄建起了国际机场》获《文学报》“创新的旋律”征诗大赛一等奖;毛文轩反映横溪小康的诗歌《新农村素描》获文学报“全国诗歌大赛征文”一等奖;蔡宁创作反映江宁小康的诗歌《新农村见闻(二首)》在“诗刊”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征诗”中获优秀奖。还有马浩、徐泽、季川、孙拥军、方益松等等一大批江宁本土作家,都有诸多乡土文学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开出 “草根性”的花朵。 

          打造“草根”作家与作品 

          我们需要培养本土作家、诗人,因为本土作家、诗人的根在南京、在江宁,童年记忆、人生履迹在故乡,秦淮文化滋润着本土作家、诗人。特别是南京新市区江宁的崛起,把加快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架构起引领江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滨江开发区、汤山温泉度假区、东山副城、汤山温泉度假区六大功能板块,城乡统筹,奋力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在这种生态下,江宁本土作家及入住江宁的知名作家,用手中的笔,讴歌劳动、畅想未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始终强烈,“发文章”、“出作品”、“当作家”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拥有文学梦的本土青年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 

          为激励本土作家、诗人创作,江宁区文联于2009年底完成了 “江宁优秀文艺作品奖”和“江宁作家(作品)签约机制”的立项和审批。《江宁区文联签约作品(作家)机制实施方案》,以区委宣传部(江宁宣发〔2009〕12号)文件普发全区。“签约作品(作家)机制”规定,凡我区文联会员,有相应文本,均可申请签约。签约体裁包括小说类、散文类、诗歌类,其中小说、散文不少于10万字以上,诗歌不少于4000行。在签约期限方面,作家签约制实施时限以年为时间单位;长篇小说及长篇报告文学签约期为两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其它文学作品签约期均为一年。在签约要求及签约作家待遇方面有以下规定:签约作家凡在两年内完成一部描写江宁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并由国内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补贴10000元出版扶持费用;签约作家凡在两年内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由专家评审组评审达到出版水平,并由国内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补贴8000元出版扶持费用;签约作家凡于一年内完成一部散文、小说或诗歌集 (集中作品须40%以上已在市级以上正式报刊发表过),并由国内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补贴6000元出版扶持费用;签约作家由国内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作品集,其中反映江宁内容达20%以上者,另嘉奖2000元出版扶持费用。为推进江宁文艺精品生产,我们提出:签约作品(作家)范围不为区域所囿,只要有创作实力,愿意表现江宁题材,都可提出签约申报;亦不管作者隶属关系,但求作品中有江宁“影像”,惟佳作说话,惟力作是图,惟精品意识,尤欢迎在宁名家加盟江宁签约,尤关注小说申报,努力通过签约文艺作品,着力打造江宁制造的文化名着,发挥文艺精品的创作示范引领作用。先后与许宏亮长篇小说《幸福在路上》、愚木中篇小说《日出新城》、屏子爱情诗集《指尖的樱桃》、马浩散文集《指间的沙》、毛文轩诗集《触摸乡村的心跳》、王成祥《譬如朝露》6部作品签约并江宁实施作品签约,按时序推进出版了签约作品。这一举措在南京各区县中开先河。 

          同时,为激励本土作家、诗人创作多出佳作、精品,冲出江宁,在市级以上文艺平台“亮相”,江宁文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南京市江宁区文艺作品发表(入展)获奖奖励办法》,以区委宣传部(江宁宣发〔2009〕13号)文件普发全区。奖励范围包括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组织的文艺活动奖项,涵盖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民间文艺等门类。区文联将根据文艺作品获奖的等级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对于获奖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音乐、戏剧、民间文艺作品等,将分别给予100元至3000元的奖励;对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市“文学艺术奖”等大奖的作品,将酌情奖励400元至10万元不等的金额。 

          作品奖励机制激励了本土作家、诗人的创作热情,涌现了一批在市级以上获奖(发表)的文艺作品,先后对 161件发表(入展)获奖的文艺作品予以了精神与物质奖励。江宁作品签约机制和作品奖励机制所需经费20万元,均由区政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当年用不完,留存滚动至下一年,以此类推,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宁文艺“基金”。 

          文学历来属于人民,理应自觉接受各方面的检验。区文联与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东山街道文联于2011年5月联合举办了 “签约作家马浩散文与生存精神研讨会”, 2012年5月,区文联与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湖熟街道文联,举办许宏亮长篇小说《幸福在路上》研讨会,还与市文联联合举办了“江宁作家生存与创作状态”研讨会及“汤山水文化与乡土文学创研现场会” 等活动;本土作家、诗人通过与专业作家、文艺评论家共同研讨文学作品,逐步走向符合文学本质、具有文学特点的审美评价体系写作路费。 

          乡土文学家只有与民众相结合、与大地相结合,才有力量和源泉。近年江宁文联与市作协先后举办了“春牛首采风”、“东山采风”、“江宁开发区采风”、“空港工业园采风” 、“滨江开发区采风” 、“江宁大学城采风” 、“横溪采风”、“谷里采风”及“五朵金花采风”等活动,采取上下联动,区内外联动,专业作家与本土业余作者联动的方式,不断开拓视野,提高境界,多出佳作,不断催生江宁乡土文学作品产生、发表。与此同时,江宁文联还与相关部门先后举办了“颂祖国?咏江宁----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诗歌朗诵会”、“江宁撤县设区十周年诗歌吟诵会”、“我看江宁改革开放30年征文作品朗诵会” 、“放歌建党90周年吟诵会”、“辛亥革命与南京诗歌朗诵会”、“喜迎十八大----放歌新江宁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江宁本土作家、诗人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 

          江宁作品签约机制及作品发表奖励机制,一系列的采风、研讨、讲座活动、朗诵活动,激励了本土作家、诗人的创作热情,江宝全着写出版歹长篇小说《上金山》,孙拥军着写出版了长篇小说《中国外婆》,赵慕明等着写出版了大散文《远古的记忆——南京猿人》,马如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双喜之梦》,张泰霖出版了诗集《春暖花开》,徐泽出版了诗集《风中的小鸟》,方舟了出版诗集《阳光境界》,方益松等人合着出版了散文集《励志故事》等50余部作品。仅2011年全区出版文艺着作13部。 

          期待“草根”更加茁壮 

          目前,江宁区三届文联、三届作协己完成了本届使命,四届文联的格局、四届作协理事会的阵容更趋于强势。如何使本土“草根”作家、诗人与作品更加茁壮?我认为除了保持区三届文联、三届作协的良好做法外,还要考虑一些创新做法?一、《声屏了望》、《江宁文艺》加大本土作家、诗人作品的推介与鉴赏,特别是《声屏了望》能不能每期开设“江宁作家”专辑。二、《江宁作家》这个刊物创办不容易,期待办下去,办得更有特色与影响,可否采取与园区合办的形式?三、加大作协自己组织采风与研讨力度,结集出新有影响的“草根”作家与作品。四、如何充盈“草根性”文学作品的厚度、宽度、长度?也就是如何延展 “草根性”文学的空间?在更多的泥土芳香中体现文学的原质地?不能因为一谈本土文学的草根性,就拼命的强调地域性,而忽视文学性。 如何将有江宁“草根性”气息与品位的文学作品冲出江宁、冲向名刊、冲向海外,值得研究。否则,我们的“草根性”文学作品就会陷入划地为牢的囹圄,一写本地采风文学作品,就将本土介绍、历史传说或地名人名与风物的文字,在电脑上用回车键敲击分行成诗,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本土征文中获再高的奖,其意义也不大,因为文学的根本性是在于一个作者在“草根性”的写作中,究竟有多少审美、思辨的精神创造与发现。当我们在写作乡土文学作品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文学思辨应是带着人性的精神情怀、道德良知所放射的闪电,通过这些闪电明亮本土的“草根性”。 

          最后,期待与会的”作家、诗人多写江宁、多写汤山、多写七坊,继续为江宁的“草根”多浇灌、多施肥,共同培育江宁的乡土文学之花!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