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专家学者回首过去一年文学发展

        2013年05月27日 21时41分 

          在坚守中寻突破 

          保持韧性再前行 

          作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首之年,2011年的文学领域创作活跃,活动频繁,呈现出了丰富景象与活泼局面。这些方面的活动与实绩,也标志了文学在稳步前行中的悄然变动与持续拓展。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主办的“2011文学创作及2012展望高峰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专家学者对当下全国文学创作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对今后文学创作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期和展望。 

          在陈晓明看来,相较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大年来说,2011年的中国文学显得后劲十足。他在点评了贾平凹的《古炉》、格非的《春尽江南》、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王安忆的《天香》、范小青的《香火》等作品后谈到,2011年的长篇小说,整体上可以看到中国作家依然偏向于书写历史,而历史叙事至今倒也是显得更有内在韧性和内涵品质,即不再依赖于某种直接性的经典模式或典型性概念,而是基于在更为深远的传统中、在更为纯粹的汉语文学传统中来写作历史。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还是在向历史的纵深处行走,来赋予汉语文学以更精当的特质。 

          白烨看到的是长篇小说更注重精神现象寻绎。他说,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正视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直面多样化的社会生活,依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蔚为大观的基本趋向。而在以文学的方式探究历史和切近现实、为各色人等描形造影的过程中,许多作家均以自己的独到发见与艺术表现,显示出不同层面的自出机杼和各有千秋的别开生面,使得许多长篇小说厚重中别有意蕴,清新中别具情趣。 

          贺绍俊认为当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主流基本上仍是现实主义的,与现实社会直接相关。但小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对现实发言,作家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现实中发生了什么,而是要把现实转换成文学的图景,让它具有更深远的精神力量。2011年中短篇小说的思想走向在三个方面值得人们关注:一是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表现出反思历史的姿态;二是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更为加强;三是直面丑恶,对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进行多方面的质询。 

          “品位和风骨”是王必胜眼中的散文创作关键词。他说,当下的散文,我们看重的是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其风骨刚健的品相,是对社会生活中人文精神的生发和提炼。过去的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作家们应时而作,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发,体现出个人化的主体精神的张扬。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无论是群体形象的描绘还是某个史实、某一人物精神的重新开掘和表达,在表述历史风云时,散文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情怀凸现而高扬。当然,不独是这类红色风云和革命叙事,散文的题材广泛,题旨丰饶,通过时下驳杂纷呈的生活风景的多侧面展示,通过心灵情感诸多层面的开掘,散文的当下性和烟火味等油然而出,丰富了散文的总体面貌。写凡人生活、市井人物,甚至于青春记忆、童年往事等,从散文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向度上有了驳杂而丰厚的灵魂,见出峻朗的风骨。 

          李朝全认为,报告文学的整体态势是继续前行的,但创作、阅读等各方面的危机与挑战正越来越多且更严峻。在困境之中,不少报告文学作家力图求新求变,为创作创造了新的生机,使近期报告文学呈现出生动可喜的新局面。报告文学的种种新变表明,这种年轻的文体自身正在进行深刻变局和内部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时势发展,更好地满足读者之需。 

          网络文学和类型化创作也进入了学者们的关注视野。针对网络文学,学者们谈到,2011年网络文学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动频繁,联系密切,过去相互较少往来的情形得到很大的改变。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比较集中,影响也较大,这应是网络文学延伸性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近年来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多改编自类型化的网络小说。能为各种历史的与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提供原作和创作素材,也是因为这些网络作品的作者有着特别的生活积累和别样的艺术准备,小说本身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有鲜活的生活基础;而通过这种影视改编,正可以促使网络小说的写作更接地气、再聚人气,求得自身的良性发展。再如说到青春文学,学者们认为其写作也呈现出深层次的分化与多向度的演进。这种新的进取动向,主要表现于小说创作的新变化、青春文学杂志的新繁衍。从2011年的几部青春题材作品来看,青春文学作家们带来的不只是在“写什么”上的别开生面,还有在“怎么写”上的自出机杼,那就是把游戏性笔墨、反讽性意蕴带入了小说创作之中,让小说变得有了意思,也添了谐趣。 

          学者们充分意识到,创作的不断发展,也对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白烨说,在文化建设再掀新的高潮的形势下,文学与文学批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重要性更为凸显。面对着变化巨大又变动不居的文学与文化现实,文学批评在自身的发展进取中面临着多重的压力与巨大的挑战。如何重建有力又有效的当代文学批评,成为文学批评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与迫切任务。吴义勤认为,2011年是中国文学热情异常高涨的一年,文学批评也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对文学批评的期待与质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可喜的是,文学批评顶住了来自新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巨大压力,以理性的方式介入文学现场、反思批评伦理、重塑批评形象,在期待与质疑中稳步前行,展现了文学批评的力量。张启智则希望今后应进一步发挥文学批评的功能。他说,无论从作者还是读者的角度,我们都需要文学评论家,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和支持评论家。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学者们着重谈了值得关注的文学创作趋势性话题。 

          孟繁华提出,从乡村到都市,是当下文学创作的基本趋向或潮流。但这个趋向或潮流并非是“区域性”的迁移,也并非是作家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追踪性的文学“报道”。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场景和人物的变化,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变化。这一趋向的出现,是乡村文明的危机和都市文化迅速崛起造成的必然结果。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要成就集中表现在乡土文学,即便到了新世纪,乡土文学在文学整体结构中仍然处于主流地位。但是深入观察文学的发展趋向,我们发现有一个巨大的文学潜流隆隆作响,就要浮出地表,这个潜流就是都市文学。我们看到了作家对都市生活顽强的表达——这是艰难探寻和建构中国都市文学经验的一部分。 

          陈晓明预想2012年的汉语文学不会有意外或惊人之举,文学常规化是因为当今的文学是走着自己的道路,不再轻易被外部社会其他事件所左右的。尽管一些社会事件或自然界的意外会给文学带来一些刺激或感动,但文学已经是在艺术的规范中运行,它必然地要以艺术的方式和水准来评价。另一方面,今天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汉语白话文学历经百年的变革、探索与积淀,今天正是在内敛的自觉中去写作。汉语文学今天处在可能性最大的时期,因为它有一种韧性,而希望就在坚持的韧性中。 

          “要将文学放在更大的范围和视野里看,抓住整体,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纷杂的文学现象。”李敬泽这样说道。瞻望未来,必然要求文学创作者应该主动开拓表现空间,文学批评家应当关注新的文学现象,并努力建构起能够适应新的文学格局的评价体系和理论体系。(王臻青 辛 雯)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