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清明节刚过,以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王朔为团长的大陆作家台湾采风交流团一行11人,就踏上了赴台之路。作为第四届两岸作家交流互访活动的回访,采风团在十天的行程中环岛一圈行遍宝岛名胜,更与台湾作家展开了数场精彩热烈的交流。台湾的风土、人文、美食等等,都给江苏作家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对话,擦出耀眼火花
春暖花开之际,2011年夏末在古都南京许下的约定终于实现了。4月5日晚,回访台湾的江苏作家们在夏潮基金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上,见到了久违的台湾好朋友们。
东年、黄克全、路寒袖、吴钧尧、钟文音、张静茹、严若兰……这些去年访问过江苏的台湾作家来了;管管、林黛嫚、颜艾琳、吴孟樵、蔡银娟、刘中薇……这些到访过重庆、湖北和河北的历届台湾作家大陆采风团成员也都来了。新朋旧友共聚会,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由全国台联、夏潮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两岸作家交流互访活动至今已经开展6年了,结下了多少同胞情谊、笔墨之缘,都化作了一声声道不完的问候,一杯杯饮不尽的美酒。宴会整整持续了近3个小时,两岸作家们还意犹未尽,台湾作家东年顺势邀请熟识的几位江苏作家朋友去家中喝茶。“我们到东年的家里,看到了富有台湾特色的住家,品茗了地道的台湾乌龙茶,还一起天南海北的畅快聊天”,回想起那个夜晚,江苏作协联络部主任傅晓红心中依然涌动着阵阵暖流。
“两岸作家交流座谈会”始终是每届两岸作家互访交流活动的重头戏。4月6日下午在台北举办的这场座谈会,集合了台湾和江苏时下活跃的作家、出版家和研究者,擦出了闪耀的思维火花。江苏作协副主席储福金首先就大陆文学创作现况和趋势进行了概述,大陆当红青年作家、南京文联作协副主席鲁敏,则介绍了大陆年轻一代作家的状况,“我们这一代被定位为‘中间代’,以相对个人化的写作,去意识形态化为特点。” 这些介绍,引起了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堂錡的浓厚兴趣,他建议今后可请大陆作家到台湾的大学里作交流,让台湾学子进一步认识大陆作家。座谈中,有江苏作家对台湾文学界与市民大众的互动非常感兴趣,台湾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封德屏细致介绍了如何将文学带入社区的经验。同为期刊主编的姜琍敏(大陆《雨花》杂志主编)和田运良(台湾《INK印刻文学生活志》总经理),则就文学传媒的经营与挑战分享了各自的心得。
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岸作家谈兴渐浓,在既定议题之外又有所延伸,关于“新媒体对文学冲击”的讨论,掀起了座谈的高潮。“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感到书写者如同堂吉诃德般弱小,写作到了今天,唯一的意义就是一种精神活动。”江苏作协专业作家荆歌的悲观论调引发了众人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在创作上,精神食粮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北美世界日报副刊主编吴婉茹回应道。“我享受做‘鬼’的自由与快乐,看得到你的人就看到,看不到的就看不到。”台湾东华大学教授郭强生则以自身从事写作30年仍乐此不疲的例子阐述自己悠游于文学天地的洒脱。纵观文坛的现状,大陆知名文学评论家晓华表示,“自媒体”时代下“自文学”时代也到来了,每个人都有写作的快感,没有必要为文学悲哀,应乐见文学生态的多样化。座谈最后,江苏专业作家薛冰的一席话,令大家深有共鸣。“我想讲两点,一、媒介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二、文学是永生的,但文体的变化是不可阻挡的”。他这番对文学发展客观规律的精辟总结,赢得了满堂掌声。
交流的热度一直延续到了座谈会后的晚宴上,两岸作家连连推杯换盏,抒发知音相遇的快乐。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连连感叹,这是他参加过的最精彩的一次座谈会。采风团团长王朔表示,两岸作家同宗同源,共性和差异并存,这般深入的交流,为彼此增加情谊、增进了解、扩大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除了在台北参与两岸作家座谈,本次大陆作家台湾采风团还与南投县的文学家展开了愉快的交流,并首次走进台湾的大学——与成功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们探讨了两岸文学发展。在日月潭边,作家们结识了几位大陆出生、台湾成长、扎根南投的传奇写作者;而在成功大学,作家们惊异地发现,苏雪林、叶石涛、龙应台、董桥等文坛名人,或教或学,都与成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南投县作家的交流,让我们对台湾作家如何扎根当地写作有了直观认识;在成功大学,我们则初步了解了台湾的文学系所是如何蕴育作家的。”傅晓红如是总结。
行走,遇见人文台湾
一路采风走来,台湾对于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扬,令来自祖国大陆的作家们印象深刻。
台北故宫,不消说绝对是大陆参访团必到的地方。应采风团的要求,主办方特意调整了行程,上午一开馆就安排大家进去观看。青铜器、瓷器、玉器、绘画、书法……欣赏着这些共有祖先传下来的珍宝,感受着中华文明之根牵连起来的两岸情,作家们流连忘返,直叹时间太短。阳明山上保护完好的林语堂故居,也让作家们异常喜爱。中国四合院的架构与西班牙式的设计两相结合,典雅精致;对林语堂生平掠影及生活起居的展示,丰富多元。在故居后的墓园里,作家荆歌临风而立、久久驻足,“就像是喝了一杯空想之酒,真想多待待!”
采风团访台期间正逢“2012台北文学季”举办,各类文学活动非常多。在台北“纪州庵文学森林”,作家们参观了去年访苏的台湾作家钟文音举办的“暗室微光”摄影展。“纪州庵”曾是一位台湾知名小说家王文兴的旧居地,属“台北市定古迹”,现已被打造成台北市第一个以文学为主题的艺文空间。这里别具风情的古屋、大树,面向社区大众的开放姿态,让大陆作家们体验到了台湾文学界“将文学带入社区”的实践。而台湾对作家的尊重、推崇和宣传,也让作家薛冰非常感慨,“我在花莲市区最繁华的十字路口,居然看到了对余光中、杨牧等台湾着名作家的宣传,这在大陆是鲜有的。”
“在台湾,虽然看到的建筑大多是旧旧的,但我感到了一种对历史的珍视,不像大陆到处都是新崭崭的。”作家傅晓红说。在台北,繁华的信义商圈、热闹的士林夜市并没有成为大家游览的首选目的地,作家们行走在“温罗汀”(由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路三条主要道路组成的区域,邻近台大、台师大,文化气息浓郁),或是走进林立的二手书店里选书休憩,或是钻到文玩古董店里品鉴淘宝,品味着市井街区里散发的人文气质;在台南,作家们参观了设立在有着百年历史建筑中的台湾文学馆,游览了安平古堡、亿载金城、安平老街,品尝了“古早味”的府城美食,感受着在古迹构筑的时间隧道中流淌出来的台湾历史。
台湾的宗教文化非常有特色。这次采风之旅,江苏作家们就参访了中台禅寺和佛光山两处佛教圣地。这两大“山头”壮观的佛教建筑,琳琅的珍宝展示,巧妙的理念融入,都让作家们印象深刻。大家均表示,从日趋现代化的佛教建筑和展示手段,以及“人间生活禅”的理念来看,台湾的佛教已经走入人群。“透过简短的参观,我已感受到了佛教在台湾的影响力,古老佛教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令人震撼。”作家鲁敏直言。
访台期间,采风团还拜会了中华文化总会,在杨渡秘书长的介绍下,江苏作家们了解了“两岸汉字文化节”等文化总会近年来着力之事。杨秘书长还对中华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枝繁叶茂的情况做了精辟介绍,引发了作家们对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思考讨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作家理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团长王朔不讳心声。
漫游,拥抱美丽宝岛
江苏作家此行宝岛不但经历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山中的市镇,滨海的小城,更穿越了高耸壮丽的山脉,乃至一望无际的蓝色太平洋。
采风团从台北行至日月潭、阿里山,一路上都是云雾缭绕、湿气氤氲。阳明山上的繁花,日月潭边的绿树,阿里山中的晚樱,都吐露着春天的讯息。一直到了台南、垦丁,刹那间,夏天的气息迎面袭来。天气晴朗,白云蓝天,连海水都绽放出闪烁的金光。“好好啊!”采风几日,这般啧啧赞叹已成为了评论家晓华的口头禅。待到车行台湾东海岸,作家们更是诗心大发。“左边是海,右边是山。我们一整天都在被山和海所护卫着的公路上通行,欣赏着一首首由山与海所组成的赋格曲。”独特的山海交融美景,被作家形容出来,是如此的优美。
在太鲁阁,采风团偶遇一群进行课外教育的原住民小学生。活泼大方的孩子们请路过的作家姜琍敏为其拍照,姜作家纳闷道,“我用自己的相机给你们拍照,怎么给你们呀?”没想到孩子们自自然然地接着说,“那就给您留个纪念呗!”台湾原住民小朋友的天真无邪、毫无戒备,让作家们十分怜爱,忍不住与孩子们合影数张。
一路行来,除了用五官、用心灵感受山川海岸间荡漾的宁静乐活和宝岛人民的淳朴友善,江苏作家还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纪念——各个旅游景点的特色戳章。于是乎,作家们一路欣赏美景,一路饶有兴致地寻觅盖章,也成了此行的一道风景线。10天时间,作家们足足收集了5、60个纪念戳章,翻开看看,宝岛游历立马浮现于脑海。
“难忘那个台北的雨夜,宋东文董事长请我们在温州街的大红餐厅喝酒聊天唱歌……”微醺时的记忆,作家姜琍敏依然清晰。
“难忘那个日月潭的清晨,在湖边看着笼罩水面的迷雾慢慢散去,那份恬静清新的美丽……”一篇美文已在作家储福金的笔端酝酿。
“难忘阿里山的神木、阳明山的海芋、佛光山的九重葛、台北市的木棉花……”作家傅晓红翻阅相机里数以千计的照片,回忆着宝岛行的一个个动人瞬间。
“常来常往才能消除误解,交流合作不可阻挡,我的生日在此行中度过,终生难忘……”离台前一日,大家一起为作家荆歌过了生日。
“风景很美丽,民众很礼貌,台湾很窝心……”评论家晓华的评论也是言简意赅。
“宝岛,我还会再来……”此行如此难忘,作家鲁敏已打算申请“夏潮学人”驻岛写作。
短短台湾十日,江苏作家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它们将化成笔下的锦绣文章,为自己也为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留下最深刻的记忆。
(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