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汪政:寻找中国好语言

        2013年05月27日 21时51分 

          这两个月许多人都在周五的晚上等待《中国好声音》。据说这个节目是从国外整体引进的,从理念到节目的细节构成。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对于音乐或歌唱来说,最基本的是什么,是声音,其他都是次要的。正因为将声音作为唯一的标准,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选手,美的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城里的乡下的,正常的残疾的,都来到了这个舞台。也正因为事先屏蔽了选手的所有背景,并且在现场将导师们的椅子先转过去,才保证了后者只能以声音作为评判的唯一依据。如果不是这档节目,我真的不知道在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有那么多的人在孜孜不倦地歌唱,真的不知道好声音不只是歌唱家,不只是舞台的聚光灯下,不只是学院的专业训练后才会拥有。 

          这个节目对人们的启示是丰富的。对我来说有两点,一是歌在民间。就文学来说,就是文学在民间。这次上海书市,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大众写作”。大众写作就是人民的写作,普通人的写作,就是非专业的写作,非作家们的写作。这个意思我最近多次表达过,所以才提出“文学人口”的说法,才有“自文学时代”的判断。只不过人们现在谈论的大众写作还是限于那些浮出水面的,是已经呈现出来的。其实,在国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潜在的写作一定是海量的。如果不是“中国好声音”,那么多无名的歌者怎么会走到前台,为人们分享?因此,我敢肯定,未被发现的有才华的写作者一定有,未曾进入公众阅读视野的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有。歌者在民间,写者也在民间,他们足以令专业的歌者与写者生畏,当然也可以让他们欣喜、欣慰,正如刘欢对吉克隽逸的妈妈说的,“你生了一个好女儿,她会超过我们的。”也如庾澄庆在评价王韵壹和赵可时说的,“这两位唱的东西呢——我也难得谦虚——是小弟我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先向两位致敬!”于是,对于文学来说,不靠谱的娱乐化的设想就是,我们如何使这样的文学人才与文学杰作走出地平线,走进公众视野,或者,也可以严肃地追问现行的文学制度,何以遮蔽了他们?或者向当今的文化氛围发问,他们为什么自甘寂寞? 

          第二点启示就是寻找“中国好语言”。如果声音是音乐或歌唱的根本,那么语言就是文学的根本。没有好语言就没有好文学。中国的好语言在哪里?我们注意到这次“中国好声音”中歌者对原唱的改造。评判参赛者的标准不是他们是不是将作品唱得像原唱,而是他们对原唱的理解,他们对原唱的改造,他们在作品和唱法中融进了自己多少的情感与生命体验。更关键的是他们的非专业的音乐生活对音乐的草根性的认识,这是这个流行音乐的选秀节目在限制中的难能可贵的突破与理念新颖之所在。不能不说中国语言的现状是令人生忧的,我们现在似乎只重“说”与“写”,至于怎样说和写已经不在考虑的范围了。现在还有令人景仰的可供模范的好语言吗?好像语言的沙化、粗俗、甜腻与僵化更具常态。主要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体制影响下的“八股”,二是商业与娱乐下的过度美化和浮夸,三是文学专业写作中的自动化与圈子化,四是为追求信息与资讯导致的粗鄙化与流水化,这在网络中尤其明显。我对民间语言的状况特别的口语没有系统地观察、采集与研究,那里有“中国好语言”吗?不知道有哪些人在默默地进行中国好语言的实验与创造,不知道现在的民间语言如方言还是不是文学语言的源头活水,不断改变着的写作方式还能否诞生中国好语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学间的近亲繁殖是产生不了好语言的,好语言一定在生活之中,在流动的、鲜活的、现场的生活之中,也许真的就在民间与草根。 

          看来,寻找和创造“中国好语言”还是个难题,它远远难于寻找“中国好声音”。

        文章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家由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