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吴向杰:张家声印象

        2014年04月30日 10时01分 

          

          经历了多日的雾霾,终于在我去拜望张家声先生的这一天,北京露出了春日的艳丽。路边粉粉的桃花衬着天空水洗般清澈,让人心境无由地欢喜,真好,北京的春天。 

          这次能拜见被誉为朗诵界的泰斗人物张家声先生还要感谢朗诵界的另一位杰出人物,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先生,是他在其间穿针引线的结果。考虑到北京的交通状况,为了不让老人家久等,我提前一小时就出发了,可是北京的胡同呀,迷宫一般,难怪北京人自己也会偶尔会找不到路。一路上,张先生几次打来电话,问我到哪啦,告诉我该怎么走,最后快到的时候,张先生干脆直接告诉我他从家里出来了,在小区门口接我。尽管之前从未谋面,小区门口人进车出,熙熙攘攘,可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张先生,蓝格子夹袄,灰色的呢帽,配上一条米色的围巾,那股子精气神让人凭生一种敬慕之情,根本就不会认错。本来让先生亲自出门来接就已经不好意思了,见面之后,先生的热情亲切更是让我有些局促,要知道先生的影响力不只止于国内,他可是被诸多中外媒体誉为“中国名嘴”、“中国国嘴”的张家声呀。 

          先生的家很简朴,没有精心装修的痕迹,可处处透着儒雅舒适,书房里的墨香味淡淡地飘进客厅,告诉我主人不仅在声音上卓绝峰顶,于笔墨间也应该是挥洒自如的。先生热情地给我让座,沏茶。平易近人的态度渐渐打消了我之前的顾虑与紧张。落座之后,我说明了来意,想请张家声先生出任我们即将成立的连云港市朗诵协会的顾问。本以为老人家会拒绝,因为之前,好友们就给我打过预防针,说老爷子喜欢务实,不太愿意接受这类头衔。他拒绝过很多“国”字头的社会职务,像你们这样城市的社会团体,他就更不会了。但我不死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老人家表达了我的心声,同时也做好了如何恳请先生出山的准备,没想到先生毫不犹疑地答应了,并为即将成立的朗诵协会欣然提笔写下贺词“言为心声”以示祝贺,希望协会成立后,多开展活动,推动地方语言事业向前发展,先生嘱托我铭记在心。 

          先生的声音圆润饱满、高亢明亮,面对面交流起来更是让人如沐春风。后悔没带个录音笔,恨不得把先生的每一句话录下来细细琢磨,要知道张家声的话语曾是无数人学习普通话的标准教材,他的演播更是倾倒了无数的听众,像我们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等当年都曾经风靡一时,《毛泽东的故事》、《抉择》还获得“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他本人也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奖”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全国十大演播艺术家。 

          而今先生年近八旬,可依旧能活跃在舞台之上,朗诵造诣炉火纯青,风采不减当年。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好身体,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张先生自幼习武,高中时代体、音、美成绩都非常好,跳远更是当时北京市中学生的记录,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体育老师,每天任课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张先生认为,声音来源于气息,气息依靠力量控制,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没有充沛的体力不可能完成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拍电影、拍电视更是夜以继日,身虚体弱,记忆力欠佳,就不能达到角色的要求,而从艺几十年来,自己从未因为身体原因而掉过链子,就是那几年的体育老师生涯为他日后的表演艺术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说到这里,张先生笑着对我说,你们现在还是要多锻炼,不能以忙为借口,忽视身体,要知道健康密切联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体育和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谈到朗诵,先生很感慨,他说很多人都觉得朗诵太高雅,离自己很遥远,普通话都不标准,如何朗诵呀?其实不然,人人皆可朗诵,只要你热爱,就可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一首作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抠,从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开始校正,然后连起来感受,言为心声,如果心里没有受感动,多标准的话语听上去也会很假,反之,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渐渐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朗诵同样可以打动人心。朗诵还可以训练人的口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学习朗诵艺术是提高口才的捷径,“口才就是一个人说话的才能,它犹如人的血脉,人人都需要,行行都需要。”说着还举了个例子,“我经常去陶然亭公园散步,来回都要经过一个小胡同,来往的人很多。里面卖什么的都有:花呀,鸟呀,小金鱼呀等等,有天回来看见一位老农,蹲在地上,面前摆着个篮子,篮子上面盖一块布,布上面摆着两个咸鸭蛋。我本来已经走过去了,老农吆喝了一声:‘咸鸭蛋,带油儿的!’我回头买了两斤,为什么?因为我就爱吃带油儿的咸鸭蛋。这句吆喝声吸引了我,就体现着口才,体现着语言价值!你说是不是人人都需要口才呀?”……。 

          先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打印稿,我瞄了一眼,是一首按照古词牌格律重新填写的新词,大概是先生正在准备演出的作品,上面用铅笔勾画着哪些地方要停顿,哪些地方要扬起,甚至还用拼音标了几个地方的读音,这真让我吃惊,要知道像先生这样身份的大家,随便开口就是完美,却还要如此这般精心准备,着实让我感叹万分。大概是注意到我的举动,张先生解释道,“别以为我天生就会朗诵,我也需要准备的,以前每次上节目我总会备一本字典,我必须要让观众得到最正确的理解,不能因为一语之差误导观众。”几十年来,张家声演过不少戏,演播、朗诵过许多作品,都是在准确、丰富、形象而又深刻地理解了作品之后,变作品中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用心用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先生曾经为一部准备参加国际比赛的电视专题片录音,因为时间紧,对方希望先生直接进棚,说:“你这么大的艺术家,还用准备?不用!就三千多字,我以前请过两位着名主持人录过节目,他们都是进了录音棚,看上一遍稿子就录了。”可先生说,“我不准备怎么给你录?我比他们笨!就是三个字的稿子,我也得准备!我得考虑为什么仅仅是三个字,竟然能解说三十分钟的片子!”后来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了大奖,对方专门电话致谢,所以先生的成功除了天分,绝对是认真勤奋努力的结果。 

          临别的时候,张先生执意要送我,站在他家的门口,先生再次叮嘱我,回去后要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不要贪多,可以先组织一个小圈子,每个人先完成一个作品,慢慢地攒起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就是一台节目,把它推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知道,先生的时间非常宝贵,虽然年事已高,可是各种讲学、演出的安排不断,今天却留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给我,感激之余,更被先生对朗诵艺术的挚爱所打动,为先生谦和平易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楼的转角处,我最后回首和先生道别,远远望去,夕阳正红,先生负手而立,身姿依旧挺拔,大片大片的金色光线从先生身侧打来,犹如舞台灯光,那一刻的感觉竟然有些让我迷离,仿佛又看见了舞台之上的张家声先生,言语间挥斥苍穹、举手处光彩照人……。 

          迭自2014年4月24日《苍梧晚报》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