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钱爱民哲理诗集》

        2016年02月15日 10时31分 

          

          书 名:钱爱民哲理诗集 

          着 者:钱爱民 

          出 版 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书  号:978-7-5126-3694-1  

          定  价:36.00元  

          作者简介: 

          作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0余年,是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曾出版过《钱爱民小说集》,名字作为辞条入编了《中国小说家大辞典》。 

          作者年逾半百后岗位变动频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人生挑战”。新的工作、新的环境,作者激发出新的创作热情,几年来陆续吟哦出厚厚一叠哲理诗稿。其诗作了这样的“规范”:每一首都是3行;每行最长不能超过10个字。如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篇幅里即要表达所蕴含的哲理和寓意。集子里的诗尽量地追求着视角、词句、长短、形式、寓意等的“多元化”,记录着作者对新生活的所感、所思、所悟。 

          500首短诗“通俗理不俗”,读者会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徜徉在哲理的诗苑 

          

          ——《钱爱民哲理诗集》自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了文学创作的起步。那时,读了小说感到很有趣味,我就边模仿边涂鸦学着写小说;读了诗歌觉得耐人寻味,我就依葫芦画瓢学着写诗歌;甚至剧本、相声之类我也去鼓捣它几下,现在想来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了。写多了自然想发表,便向一些报纸、杂志投稿。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见报的第一首诗是《少年文史报》1981年11月5日的《鼠捉猫》:“在非洲有一种捉猫老鼠/长得家鼠模样嘴硬特殊/它靠浓烈的臭气熏倒对方/扑过去再用利牙咬断咽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凭着想当然常会误入歧途”。不久我收到报社汇款单,版面编辑还附言:“可再写些类似哲理诗,希多多来稿。”我有点辜负编辑的希望了,因为此后的许多年间自己早沉醉于微型小说的创作,写了几百篇,发表了百十篇。不过,虽说不太写哲理诗了,但我仍然喜爱“名人名言”、“人生格言”之类,长年累月地从报刊上抄录了数千条到自己的笔记本中,不时翻阅以启迪心智。 

          1991年3月,扬州五一食品总厂新春广告词有奖征集活动揭晓,被活动评委会认为“有点哲理意味”,由我创作的“金果、银果,难比‘五’字糖果”,在近万条广告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征集活动头奖,获奖金1000元。当时的五一食品总厂在央视“榜上有名”,该企业广告词征集有全国众多省、市的来稿;当时的国人每月工资仅是百十元,千元奖金足以把大家的视线拉直。况且,广告词评委会由3位扬州市副市长外加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新闻媒体负责人以及知名作家等19人组成,这样的评委“阵容”今天以至今后,恐怕是再难一见了。我深知广告词获大奖本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偶然因素。但是,爱好哲理诗对自己的确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行文造句不经意间就打上了“哲理思索”的烙印。对此,我庆幸自己与哲理诗所结下的缘分。 

          2007年秋季,扬州市纪委和扬州市文联拟合编一套“廉政文化丛书”,其中“文学卷”、“诗词卷”的主编向我约稿。以廉政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我手头有现成的,于是挑了十余篇微型小说送上;而廉政诗词我却空空如也,唯有走进生活去进行创作。在捕捉“灵感”后我一气写了《电梯》、《点钞机》、《丝瓜》等短诗,冠以《哲理的火花》交差了。2008年1月《扬州廉政文化丛书》出版,一些文友认为“诗词卷”中我写的18首哲理诗,像《电梯》:“有上升的时候/就有下降的时候/上上下下 平等待它”;《丝瓜》:“年轻时就供人享受/年老仅剩下一把筋络/还当洗锅抹盆好帮手”等等,都“短小、精悍、有寓意”,鼓励我“多写一些”。我想任何事儿都是由主、客观因素促成的:如果没有人约稿,或者自己不爱好哲理诗,我当然就不会去苦思冥想进行创作。但是,现在要我“多写一些”,似乎还缺少些“动力”呀。 

          然而,诸事难以预料。此后不久,我的工作岗位有所变动,离开了熟门熟路的广电报“热窝子”,先是到电视台《绿杨茶馆》节目组当编导,继而到市文联参与创办《文艺家》彩报,接着又到市文博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干起采写《工作简报》,参与策划文博活动、编辑文博丛书等工作来。年逾半百还频频换岗,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人生挑战”:在《绿杨茶馆》节目组,那里的编导大都是年轻人,专题撰稿、摄像、制作是“一手下”,他们一旦找准选题就“扑上去日夜连轴转”,我掺和其间只有跟着“眼睛一睁忙到点灯”,有时还要搭上星期天,直把自己的“生物钟”给搅乱了;在市文联工作,方知那里人员不多,但管事不少,它庞大的群体在民间,诸多协会要开展活动总离不开文联人员的策划和指导,我参与创办《文艺家》彩报,单单要想在20多个协会中建立通讯员队伍,就足足忙碌了个把月时间;而在市文博办做事,每天与原市委领导打交道,所接触的不是文史专家就是文博场馆负责人,写的材料比较杂,搞的活动也比较多,像韭菜割了又长总有干不完的事儿。上述岗位,无论工作环境抑或人际关系,对自己来说都是全新的。于是,本人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了,进而“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来陆续吟哦出厚厚一叠哲理诗稿。 

          我对哲理诗作了如下“规范”:每一首都是三行;每行最长不能超过十个字。这样,“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篇幅里即要表达所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坦率地说,从第一首到百十首,我写得比较顺手,费时也不多,似乎“灵感撞击火花”无处不在,可以“信手拈来”。但随着诗稿数量向上攀升,我逐渐陷入“左右逢石壁,举目一线天”的困境,感觉到难以往下写了。此刻,平时摘抄的多本“名人名言”、“人生格言”等派上了用场,我反复地阅读、琢磨着,思路的灯泡不时被点亮。比如对“怎样走好人生路”的名人名言进行梳理,我先后创作了《探路》①至④、《路的异化》①、②等多首哲理诗。这里例举《探路》②:“通向谬误之路千条万条/通向真理之路仅有一条/纵使千寻万觅也难找到”;《路的异化》②“世上已开筑的道路/设立关卡越来越多/逐渐衍变成了‘摇钱树’”。我还对“十二生肖鼠牛虎兔”、“象棋车马炮”之类一一褒赞,这样就拓宽了创作的路子。比如,我这样写《十二生肖:鼠》:“天生会掘洞 旮旯可身藏/手脚从不闲 总为生计忙/窝里贮食物 鼠目有远光”;这样写《象棋:卒》:“断却退路只知前进/狭道相逢敌将也敢生擒/牢记使命:自己是个兵”。我又对古人诗句进行“逆向思维”,比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咏蝉诗句是这样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而我则用当今“上层要深入基层”的视角这样写《鸣蝉》:“饮着清露 

          位置居高/俯察阡陌 朗声‘知了’/不接地气 难免浮躁”。另外,对一些社会流行语、顺口溜之类,我也注意收集整理、提炼加工,力图使其内涵得以拓展和延伸。比如,《人在“江湖”》:“点的是烟 抽的是寂寞/干的是酒 喝的是应酬/身不由己只因人在‘江湖’”;《“三字”人生》:“汉字‘尖斌卡’人生可概括/‘尖’能大能小 

          ‘卡’能上能下/‘斌’能文能武 敬业展才华”……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哲理的诗苑徜徉,不时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眼下,这些新发现和新感悟已转换成500首哲理诗,大都汇聚在这本集子里了。我愿把它敬献给诸位友人,并跟爱好哲理诗的读者作心与心的交流。 

          

          

          《钱爱民哲理诗集》后记 

          

          50岁时,我曾出版过一本《钱爱民小说集》;年届60也想出版一本书,它就是《钱爱民哲理诗集》。 

          500首哲理诗,每首都是3行、每行不超过10字,且每页皆刊登3首,这样的“规范”可能会让人觉得太呆板,从而影响阅读的兴趣。我注意到了这点,在诗集里尽量地追求着视角、词句、长短、形式、寓意等的“多元化”。这对我来说还是个新尝试,效果如何有待检验。总之我想尝试一下,如同诗集中《尝试》所写:“不下河 人无法劈波斩浪/不展翅 鸟无法蓝天飞翔/不尝试 成功永远是幻想”。 

          “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尝试,还常常‘一条道上走到黑’,甚至‘撞上南墙’也不回头”——这是一位文友给我画的像,我认为基本抓住了本人的特征。举例说吧,52岁以后我的工作岗位先后变动了3次,在如比“动荡”中我竟萌发了一个新闻老兵的“中国梦”——欲申报新闻副高职称。这当时被许多同道议论为“不现实”,而我却“一根筋”地想尝试一下,便鼓足了勇气直往前冲:几年前的第一次申报没有成功,缘由是本人成教本科文凭视同专科,而专科申报须破格,获奖作品及论文数量都得翻一番;随后的第二次申报依旧落榜,原因是所提交的论文有几篇不合要求;去年我又第三次申报,除新添在《军事记者》、《新闻传播》、《记者摇篮》、《声屏世界》发表的多篇论文外,还有在《人民日报》和《中国记者》发表的多篇评论等,经过省新闻专业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14位评委投票,以14人赞成全票通过,终于才跻身于“主任编辑”行列。我从自己三次申报的经历中提炼出这样的概括语:“敢于尝试,收效总在尝试之后;敢于坚持,成功贵在坚持到底”。而面对类似于上述“有点意思”的话语,我常会陷入沉思:能否加工成一首哲理诗? 

          这本诗集草成后,妻子作为“第一个读者”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诗没啥意思,有的诗还能看看”,她劝我对诗稿多多筛选。我呐“瞎子吃肥肉块块是好的”,总甩不掉敝帚自珍的包袱。无奈,就把它们“整体打包”推出了,只为让其去“经风雨,见世面”。 

          我深知写哲理诗不易,想写好哲理诗更难。也许正因为老是在写,可又老写不好,才使得我如痴似醉地去琢磨。然而,琢磨来、琢磨去,自己也难免犯起了迷糊,有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哲理诗了。不过,我从众多古人诗词名句中感受到的哲理蕴涵以及诗的韵味却益发清晰,像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都“横看成岭侧成峰”地耸立于眼前,让我百读不厌,常读常新,高山仰止。 

          虽不能至,我心向往之啊!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