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淑娟老师,结缘于红楼,又相知于红楼,一个在苏北彭城,一个在晋南古绛。一南一北,相距千里,虽未曾谋面,但因仰慕对方的文字而神交多年,彼此间的情义,也在不断切磋中日趋深挚。通过频繁的交流,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卓绝风姿。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山水的风骨,是一种气势。书画的风骨,是一种气韵。文章的风骨,是一种气度。”周淑娟总让我想起这段话。她的为人,逸尘脱俗,优雅中透出难以明言的傲骨。这种傲人风骨,又深深地融入她的文章之中。所以,她文章中的风骨,是笔法上的也是情操上的,是思想上的也是文风上的。观其新着题名,即可窥得一二——《爱比受多了一颗心》。
《红楼梦》“大旨谈情”,写尽了人世间情爱百态,却也呈现了曹雪芹历尽繁华和沧桑的万般感受。“初冬、中秋、盛夏,流水落花春去也”,生活在时光流转中滚滚向前,周淑娟则在“话语与话语之间,在脚步与脚步之间”,把自我感知的《红楼梦》精华与季节转换微妙地关联在一起,把刹那入定的低头和失语融汇成又一部用灵魂品评的倾情之作。
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人,用一种学术的、严肃的、沉重的方式,周淑娟解读《红楼梦》则是清新的、舒缓的、恬淡的格调。她说:“我关注的是《红楼梦》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红楼梦》”。
生活的困苦在真正的作家那里,就是人生的苦难、人性的复杂,而感受并呈现这无边苦难的,除了一颗敏感的心,还须有一双犀利的眼和一支灵活的笔。因此,她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总是从人性出发,以品格忖度,满是悲悯和体贴。
她所欣赏的女子,大多带些刚烈。袭人,似桂如兰,她“只原谅,不喜欢”;宝钗,守愚藏拙,“她只理解,不信任”。黛玉呢?敢爱敢恨,以死赴情,“在个人尊严面前,缠绵的她绝不缠绵不休”,是她的挚爱。
她把探春、晴雯与李师师、霍小玉对比,只因她们都有一个不尴不尬的出身。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她对她们的喜爱,因为“她们刚烈地活着,刚烈地死去”。
她爱憎分明,又以坦诚示人。对于“木石前盟”成空,她认为那是决策者贾母在变。这个不读书不行路却阅人无数的精明老太太,之所以“从宽容开朗到冷漠自私,呈现出从热至冷、从温到寒的变化”,是因为她在人性发展的自然轨迹中迷失了:“对于身边掌权人的所谓借刀杀人、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计谋’,贾母从‘听而不信’的清醒无奈发展到参与其中的糊涂无能。在贾府一步步走近白茫茫冬季的过程中,贾母对人越来越生硬刻薄,她的心也越过秋天,进入了冬季。”于是,贾母误会尤二姐,误会晴雯,直至误会黛玉……
周淑娟的文笔如繁花一般灿烂锦绣,却又若细雨一样沁人心脾,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当听说她的品红散文集《纵横红楼》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时,我一点都不奇怪,而她的新着《爱比受多了一颗心》,亦是上乘之作。
这是一部新的文集,有新的创意,也有新的收获。全书分为五辑,分别为风标、风霜、风物、风骨、风尚,包含了周淑娟对《红楼梦》人与事不同层面的解悟。正所谓文如其人,这一系列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高尚的艺术情操、独特的文化品位、博大的精神容量,还具有浓重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思想。有道是,山中高士“风标”幽独,世外仙姝“风物”卓绝,风刀霜剑“风霜”凛冽,英豪阔达“风骨”清癯,琴棋书画“风尚”高邈……而这,恰恰是周淑娟钟情红楼、笔耕不辍的经年积累,也是她热爱生活、注重观察的种种历练。
周淑娟的世界里除了花香,就是书香。年节假期,闭门读书,“陶醉于花香,心满意足;沉浸于书香,神清气爽”。毫无疑问,在这无尽的书香中,《红楼梦》散发出来的幽香、冷香、奇香历久弥新,浸润着她的灵魂她的气质。对于《红楼梦》,她有着深沉的爱,也有着体贴的解。她关注其中的一个个事件,也对其中一个个人物充满了关切之情、悲悯之心,更在人物的关系里、事件的因果中抽丝剥茧、纵横驰骋。那些活在曹雪芹经纬坐标上的人物,被周淑娟引领着,一步一步走入你的视线,一点点渗入你的生活,以至有了更清晰的轮廓,更清醒的寓意。
在周淑娟看来,《红楼梦》是“世情人情爱情的沧桑变迁”,是“官场情场职场的纷繁芜杂”,是“风流风雅风骨的纵横捭阖”。而“享受与忍受,爱与受,看上去如此相像,恍若兄弟姊妹。却又,貌合神离,如同冬冰与夏虫。如果,你用繁体字书写‘爱’,你会发现爱比受多了一颗‘心’”,所以她“读懂了窍门”,“看出了学问”,也“学会了接纳”。她接纳“高处不胜寒”的宁静,静静地修炼属于自己的“红楼秘笈”,无需用红学的标准来衡量,只需用文学的目光来打量,于“梦里梦外、槛内槛外”搭上“彩虹”,架起红学与文学间“桥梁”,表达独特的心胸与视野,传递独有的眼光与品味。
在她心中,“那公认的家族挽歌其实更是青春的挽歌,而那红楼十二曲,曲曲都在唱着青春的颂歌。歌唱,为虚化的心事,为幻灭的富贵,为将就的婚姻,为失落的爱情,为逝去的时光”。
在她面前的是一部《红楼梦》,在她心中的却是一段不了情。海棠花开,宝玉隔着海棠总算看到了红玉。蔷薇花开,宝玉隔着蔷薇不经意间看到了龄官。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空间,是园林的也是文字的,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
就这样,她在书中徜徉,又在书外流连,以读者的悲悯心领悟作者的“荒唐言”。
她体谅“不合时宜”、为权贵不容的妙玉,因为她懂得,“雅洁的人往往优越,优越的人往往孤傲,孤傲的人必然招人嫉妒甚至陷害,正应了‘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那句话”。
她理解“一把辛酸泪”的作者,因为她明白,“命运面前,没有侥幸;流言中间,没有真相;覆巢之下,没有完卵”。那是生命的本真,是现实的本色,是人生的本质。
她一再沉淀,沉淀自己的思绪,写出了这些有思想、有内涵、有禅意的文字,虽然她自称是闲来的雅趣、偶尔的表达,但我真的看到了她的坚持她的真挚。她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篇,都用心去书写,不是忧伤慨叹,更不是浮华、苍白、华丽的浅述,而是拥有那种读过就无法忘记的力量——心灵共鸣,回味就无法回避的力度——竟在记忆中留下了深深划痕。
朦朦胧胧中,夜寒侵衣。那郁郁苍苍的湘妃竹,那层层叠叠的建筑群,还有那厚厚重重的青砖黛瓦红门,都渐渐地从邈渺中淡化,葳蕤的思绪也慢慢回到现实。周淑娟别出机杼的理解与倾诉,深入浅出,又惬心贵当,令人读之酣畅淋漓,不忍释卷。
读“红”多年,梦已深沉,同好虽多,共鸣者寥。这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就在“屏幕”阑珊处。
有这样一个未曾谋面的知己,何其幸哉!
(作者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