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唐应淦:见证现实主义的文学魅力——读曹峰峻的纪实作品集《较量》

        (2021-08-30 17:27) 5959176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可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却是很早就在中国出现了,《诗经》应当算是源头。现实主义的文学利剑,一旦被东方睿智的作家所握取,就会尽力给我们的世界劈除谎言的外皮,进而客观地袒露现实生活、政治体制、思维模式和人性特征。因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总能凭借它冷静、客观、硬实的笔法,敲打着阅读者的感官神经。曹峰峻先生撰写的新闻纪实作品集《较量》,无疑是历年来纪实类作品中的扛鼎之作,有着振聋发聩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力量。

          首先,《较量》拥有纪实性的力度。我们知道,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本特征。就这三点而言,《较量》正是如此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与热点话题。在《谁为举报者的风险买单》中,故事从19993月写起,至20027月结束,详述了“南京公开举报身份第一人”兰贵来被表彰——被报复——被排挤——被肯定的艰辛历程,而此文很快就在2002年第10期《民主与法制》首发,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思考:举报有风险,应该让社会为举报者“买单”,让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为举报者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可遗憾的是,兰贵来因为公开举报而下岗,虽在新闻效应和省委领导的亲自干预下,很快有了新岗位,但随着他身上“新闻价值”的可利用性不断消磨,近乎悲壮的兰贵来依然逃脱不了不断下岗、不断找工作的命运。类似的作品如《拷问中国“生命权”》《女主任暴打女主任真想调查》《谁来维护私企的合法权益》《三十八名职工的卖身契》等,都是在讲究时效性的前提下,注重了事情和本质的真实,用具体的时间、数据,大量的证人证言、专家观点和场景照片去还原客观。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这同恩格斯所说的细节上的真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作品的真实客观,所以彰显出纪实性的强悍力度。

          其次,《较量》拥有思想性的高度。鲁迅的杂文取材广泛,短小精悍,他在评价自己的杂文时写道:“论时事不留情面,砭锢弊常取类型。依我看,曹峰峻先生的新闻报道同样具有针砭时弊的杂文风格,高屋建瓴,富有强大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达到了思想与行动的完美结合。《嫖娼案嫖了谁》一文中,当事人张建被派出所的警察诱逼口供,被坐实嫖娼,被罚款拘留,被公司解职。虽然后来上诉警方,撤销处罚,但名誉再难恢复。此案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如何依法办案,避免类似的冤假错案?更要警惕的是,不能让抓嫖变成商业游戏。可总有人铤而走险:1999412日《中山日报》报道,安徽某警官鼓励失足妇女招嫖,借此提升自己的抓嫖收入;2006114日《燕赵都市报》报道,河北某派出所两位警察与按摩店老板勾结,先勾引客户再抓嫖罚款。2014823日中原经济网、大河网、新华网报道,上海某派出所钓鱼抓嫖,用无牌面包车带走嫖客和小姐,小姐被抓15分钟返回按摩店继续营业。我又想到了上海等地出现过的对私家车的钓鱼执法,成都车站派出所的四五十名警察与站内小偷勾结谋取不义之财等案例,执法人居然诱导他人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委实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较量》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谁来割治刑讯逼供这颗毒瘤?谁来维护私企的合法权益?谁来确保司法鉴定的公正?见死不救谁之过?……幸运的是,我们的新闻人勇于担当,我们的行政者敢于改革,我们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这让我体悟到,新闻的力量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无穷的;监督的力量是有限的,体制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沉甸甸的效果?请看他在《后记》中的铮铮誓言:我不再畏惧什么!必须承认,作品体现出了媒体人所独有的思想性的高度。

          再次,《较量》拥有文学性的弧度。曹峰峻先生写过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甚至写词作曲,他还是记者、资深媒体人,多才多艺,着作等身。自然,他的新闻作品便能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文学性的芳香。像《愚妇救夫》《死亡路上的自白》等报道,不仅有生动的人物对话,而且非常注重心理活动的刻画,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显人物的个性特征。而《带血的郁金香》一文的文学性就尤其明显,其表现手法并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颇有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况味。文章除了不断借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当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情绪之外,在叙事方法上则采用了当事人自白和采访人介绍相互穿插推进的技巧,带有影视作品的蒙太奇效果。在这篇文章中,悲剧的反衬笔法也是别有韵味。一位前途无量的大学生先是患上了忧郁症,后来休学调养好转,再后来幸福地恋爱,并浪漫地接受了男友的求婚,灵肉互娱。就在未来似乎无限阳光之际,却传来了男友劈腿的传闻,并在男友的渐行渐远中得到了证实。在万般挽留复合无望之时,在幸福誓言幻觉重现之时,这位被公认的“冷美人”掏出了罪恶的锐器,也把自己推向了罪恶的深渊,这该是何等的悲情!文中适时引用了叔本华和罗曼·罗兰的格言,引用了当事人的四首情诗,更是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氛围。声情并茂的讲述,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幻迷离的画面,无限遐想的空白,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篇出色的小说,都忘记它是新闻作品了。正因为如此,作品具有了文学性的优美弧度。

          这部由三十篇新闻稿组成的三十多万字的作品集,展现出一幕幕让人或揪心或愤懑或迷惘或沉思的人间悲剧,图文并茂,字字玑珠,不仅具有视觉的冲击力,而且具有灵魂的震撼力,还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应该说,作品拥有多维度的审美价值,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魅力。这一切,大概都源于作者对生命固执的仰望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源于作者对法律的真心敬畏以及真理的虔诚探求。《较量》就是这样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表现人与社会的矛盾来表达诉求,以严厉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社会,在引发人们对社会、法律、人性思考的同时,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人奋进。我想,这也许就是曹峰峻先生的创作初衷,也是文学的本来目的吧。

          201755日于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