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部曲》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的代表作。在谈到创作初衷时,他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文学写作不仅仅关乎娱乐和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这不仅是对作品内在价值的要求,更是对文艺创作者自身修养及精神追求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有导演欲将《阿Q正传》搬上娱乐舞台,鲁迅并不赞同,“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可见,鲁迅对当时娱乐化改编持有的清醒和警惕,担心因娱乐而丧失原作的精神之核。
这些例子表明,文艺创作的良知决定了艺术家对现实人生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其作品的价值导向,趣味和娱乐虽是文艺的功能之一,但不能以拆解或曲解为代价。古人极为重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认为文与德不可割裂,只有人品高尚,文品、艺品才能高洁,正如宋代苏辙之言,“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一段时间以来,以文艺从业者为重要构成的文娱业出现了一些乱象,少数知名艺人醉心于名利场,不断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和国家法律红线,不仅没能在社会公共领域引领德艺双馨的文艺风尚,反而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公众对文艺形式和产品的信任度,引发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批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准则,也是一国复兴的精神力量,对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意提到:“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表明,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生活中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和人格,更要以明德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
首先要提升自我修养与道德标高。因文艺具有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与人生价值的特殊功能,创作者自身的底蕴学养、品德修与价值判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所谓“良知、是非、世道人心”。对于文艺家而言,要植根时代心怀人民,从中华民族历史奋斗中汲取艺术营养,在生活中践行德艺双馨,以德养学,以学哺德,弘扬时代新风尚,成为凝聚人心、明德惟馨的榜样力量。
其次要提升作品的价值内质与精神追求。当今世界,文艺价值观因时因势不同,但弘扬艺术理想,坚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构筑民族精神高地,仍具有最强的表现力和凝聚力。艺术家要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提高艺术感受力、审美创作力和价值判断力,不断克服创作上的艺术定势,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以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为民众拨亮精神灯塔,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倾向。
“文须有益于天下,文须有益于将来”(顾炎武),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家须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要把为人、从艺、社会担当统一起来,既不能囿于小我闭门造车,也不能放逐欲望为名利所诱,要将锤炼道德修为作为终生使命,以深厚的艺术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精良之作赢得尊重,成为新时代文艺风尚的引领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