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苏作为文艺大省,创作与评论的并重与互动是其显着特点,既是文艺创作也是文艺评论的重镇。大学、文联、作协、研究机构和媒体等,构成了江苏当代文艺批评的几块重要方阵,为推介文艺作品、沟通文艺与读者、观众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样一种秩序的形成,除了文艺批评家的学术自觉外,很大程度上与江苏的文学制度设计和运行有关。长期以来,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在江苏文学制度的设计中,通过政策、措施等有力促进了江苏文艺批评的发展繁荣,奖项、杂志、出版、数字媒体等为江苏文艺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总结江苏文艺批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回应新时代的诉求,对江苏文艺批评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等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是江苏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的一个重要文献。我相信,在这个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江苏的文艺批评家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尊重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进一步介入江苏文艺创作的前沿,产生出更多的文艺批评力作,推动江苏乃至全国的文艺创作。
王 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以此“引导人们认清和坚持文艺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切实发挥文艺评论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创作引领、舆论引领的重要作用。”(《意见》)在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融媒体时代,无论有多少视角、路径或平台,对于文艺作品的价值判断,最终都需以艺术的评价和美学价值的阐发为旨归,以坚守艺术批评的良知和伦理为准则。
这首先体现在坚守专业精神。在“自批评”和非专业性评价渐趋成普遍之势的时下,作为严肃和专业的批评工作者应当力避失语失责和失职的危险,勇于承担起文艺批评领航者的角色。应当说,专业的批评者对于文艺历史、文艺理论有着系统认知和深入把握,对文艺创作与鉴赏、以及整个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导引与推动作用,是文艺创作、传播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专业的受众,在一定评价原则和客观标准的框架之内,凭借自己的审美感受,以语言文字的形式针对具体文艺作品、创作者或创作现象给予阐释与评判。在运用诸种文艺批评模式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倡导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和方法,即按照恩格斯所说的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观照和评判文艺作品。从构筑与现实关系的真实性、表现历史趋势的倾向性和健康完善与否的情感性等维度评判文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艺术形态的完美性、艺术形象的鲜明独特性和内蕴表现的丰厚深刻性等维度来评判文艺作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其次是要凸显“在场的批评”。这里的“在场”,既是指以系统科学的文艺理论而不是空疏的高头讲章,指导阐述当下的文艺创作现象,即理论的在场,又是指方法的在场,即与当下融媒体形式的各种批评方法路径相配合、结合、融合,使传统批评方法和路径与时俱进,达到更好的批评效果,无愧于“轮之两翼”的称誉。三是指情感的在场,即无论是对于纸媒传播形式的传统文艺形式,还是借助互联网数媒形式传播的新兴文艺样态,都要怀有积极探索、热情鼓励、审慎观照的情感去进行批评。是热情洋溢、饱含真诚的褒扬,也可以是“剜烂苹果”式毫不留情的激浊扬清。不为人情、圈子、利益所动,只从文本、现象和问题出发。或许,这是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状态的评论诉求,但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因为这才是“山清水秀”的评论生态。
韩松刚(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
江苏既是文学创作高地,也是文学评论重镇。《实施意见》为江苏文学评论的发展再次提供了方向和动能。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评论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创作引领、舆论引领的“主”作用。由此出发,一方面,要发挥评论的助力作用,推动江苏文艺“高处再攀高”,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评论(包括评论家)自身建设,推动江苏文艺评论“锦上再添花”。《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增强评论人才支撑力,要发现培养一批有实力、有担当、有影响的文艺评论人才,特别是要加强对薄弱艺术门类评论人才和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我想,只有青年文艺评论人才有了成长的机遇、成长的环境、成长的时间,才有可能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