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第4期

        (2020-10-27 10:36) 5935418

          卷首语

          艾伟把写作的“中国经验”指向了《金瓶梅》式的“记录中国人的日常经验”,应该说是对凌空虚蹈的小说“所指”和“能指”的一种反拨。当然,这也并非是回到“一地鸡毛”式的庸常的写实之中去,然而,我们的小说创作一旦离开了空气和水,即便是技术路线再髙明,也不会成为经典。我同意毕飞宇把《风和日丽》看作艾伟的“巅峰之作”,因为“面对历史,面对宏阔的背景”,“直抵人心”的恰恰就是作家意识到了的从“日常经验”中抽绎出来的精神,用何平的话来说就是“尊重时代的肌理和人的命运感,尽最大可能敞开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幽暗”。“我们如何有效地具有信服力地打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国人的‘灵魂’”才是作家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张悦然以艾莉丝•门罗的时间概念为例,来阐释小说作家在时空构造上的逆向思维给小说带来的用时间换空间的辩证道理,应该是一个小说家悟出的哲理:“所以她的小说从表面来看,有一种较为松散的结构,像是在时空中徜徉。她对笔下人物了解得似乎比大多数短篇小说作者更多,他们就像她的同学或邻居,她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去了哪里。也因为这样,她的人物显得更真实,他们不是舞台聚光灯底下声嘶力竭念诵台词的演员,而更像我们周围的人。”也正好印证了艾伟“日常经验”是消弭空洞经验的真谛。

          李建军在重评路遥小说时,着重对其“自觉地清理自己的血液”的反思给出了较髙的评价,这一点对于作家,尤其是在各种各样政治运动中沉浮的中国作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风派”作家的生命力终归是有限的,一旦成为时代思想的“寄生鸟”,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悲哀,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文学的悲哀。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悄悄地变化,我们的作家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前所未有的创作中去呢?!

        庚子五月廿七丁帆直书也

          

               目录

            名家三棱镜·艾伟

          艾    伟 | 中国经验及其精神性

          毕飞宇 | 温和的与固执的——艾伟的人和文

          何    平 |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比流星更为神奇”——艾伟和他的文学时代

          文学史新视野

          李建军 | 路遥写作范式转换的标志性作品——论《在困难的日子里》

          王   侃 | “反思文学”:如何反思?如何可能?——重读《绿化树》《蝴蝶》

          作家广角

          张清华 | 从虚构开始,到有效炼意

          张悦然 | 时间的房子

          青年批评家论坛

          刘大先 | 东北书写的历史化与当代化——以“铁西三剑客”为中心

          丛治辰 | 父亲:作为一种文学装置——理解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一种角度

          思潮与现象

          来颖燕 | 短篇小说的情节与感觉

          曾   攀 | 回到“问题”本身——文化寻根与百年中国文学

          作家作品论

          季    进 | 看见“她们”——阎连科新作《她们》读札

          子    川 | 穿越生死边界的一脉香火——《香火》的文化图像与根性

          李商雨 | 呼吸与抒情的魔法——论柏桦诗歌中的声音、意象和故事

          曾一果 | 日常生活、鬼魅传说与科幻未来——论王啸峰的小说

          徐    刚 | 从《酥油》到《雪莲花》:江觉迟的西藏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