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

        (2020-10-27 10:37) 5935421


        卷首语

          何为“大家”?也许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评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有专攻,但是,我却以为专攻之下必须有着广博知识的积累才能使得专攻更有含金量,尤其是人文学科,读书涉猎越广越杂,学养亦就越发深厚,也许这就是“深刻的片面”厚积薄发的缘由吧。  

          李庆西和李杭育兄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驰骋文坛的人物,前者以犀利的评论文字名世,后者以“葛川江系列小说”浪迹天涯。本刊之所以推出李庆西这样一个沉寂文坛二十多年的评论家和编辑家,就是看中了他那较为独特的读书方式。他把自己的阅读札记用“补白大王”郑逸梅那样的简约笔墨呈现出来,似有“书林散叶”的意思,不失为一种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也不失为一种看取人生与世态的见识和识见。 

          庆西的《个人阅读史》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作品,从中可以梳理出他一生的阅读轨迹,当然这种阅读还在持续中,我们不妨将它看成一部“成长阅读史”或“阅读成长史”。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不同时期的阅读有着不同的感受,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读者本人的独见。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倒影,看到了一个独具慧眼的读者面影。在那个满是战歌作品的孩提时代里,《鲁宾逊漂流记》《万卡》成为一些少年读者探索另一个世界的“天窗”;知青时代向往的《基督山伯爵》和苏联文学作品,以及那些林林总总的世界名着中的“黄色作品”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底色,这也是李庆西阅读的最佳年龄段。当然,由于作者早年编辑生涯的关系,阅读许多古籍和中外文史类的书籍便是常事,所以他在九十年代末给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写了书评,无独有偶,在最近的一次评奖中我也竭力推荐了此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同仁,我赞赏赵园敢于跨学科阅读和研究的气魄。

          书读得越多越杂就越好,无论是作家还是学者。

        庚子年七月廿九日丁帆书

        目  录

               大家读大家

          李庆西 | 个人阅读史(上)

          敬文东 | 新诗:一种快乐的西西弗文体(上)

          名家三棱镜·朱辉

          朱   辉 | 小说的表情

          叶   弥 | 说朱辉,谈小说

          张学昕 | 存在的悖谬和小说的宿命——朱辉短篇小说论

          文学史新视野(主持人:王彬彬)

          斯炎伟 | 第四次文代会主题报告的起草难点与争论焦点

          王文胜 | 当代婚恋叙事中启蒙意识的高涨与回落——以女作家的创作为例

          周珉佳 | 中国剧坛的“后布莱希特时代”:兼谈《伽利略传》对当下国剧创作的启示

          作家广角

          张清华 | 如何将现实经验升华为精神性命题

          新作快评(主持人:王尧)

          王晓渔 | 怪力乱神的诗学的怪力乱神——论朱珐《安南怪谭》

          张   涛 | “没有永恒的强者”——《白熊回家》读札

          行   超 | “现实”作为种子——梁鸿《四象》及其他  

          作家作品论

          李秀龙 | 王祥夫小说的艺术力量

          施   龙 | 《鹅城人物志》论

          管向群 | 诗与思:丁捷印象

          刘   振 | 陪衬的价值——论《古船》中的几个次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