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作为个人阅读,我最喜欢王安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恋”和《岗上的世纪》,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我从杂志上一读完《岗上的世纪》,就连夜写了一篇读札给了《文艺报》,吴泰昌先生告知文章发排了,而最后等来的却是“天窗”。无疑,王安忆用“禁忌”这个词来剖析小说的层层肌理,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在作家群中,尤其是在女作家群里,擅长理论剖析的作者凤毛麟角,而王安忆却是一个特例。“‘禁忌’,在这里是作为小说情节的条件提出。故事往往从禁忌中发生,越严格的纪律,越有机会产出情节。这大约也可部分解释现代小说叙事的稀薄。”这是一个经历过无数创作经验,且能够高度概括为一种经验性的理论分析,堪称一种鲜活的批评和评论。
最近因为赶写一篇文章,正好也在重读简·奥斯汀的作品,而王安忆对《傲慢与偏见》的分析,则让人耳目一新。从18世纪到19世纪在英国流行的“感伤主义文学”被简·奥斯汀在无意中解构了,但许多“局外人”没有看见,而王安忆却用一双“内在的眼睛”看清楚了它的本质:“通常人们都会从人物中挑选作者的影子,通常也会选伊丽莎白当作简·奥斯汀,我却以为是班纳特先生,他的眼睛后面,分明是简·奥斯汀的眼睛,带着嘲弄的笑意。正是这一点,将她和后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区别开来,没有坠入伤感主义的传奇,那可是女作家的窠臼。”也是从这个角度,我也看到了另外两个同时期英国女作家的面影,她们的目光投射在了王安忆的许多作品之中。
也是三十年前,我和冯牧先生参加了湖北省作协举办的刘醒龙作品《村支书》研讨会,那天夜里我与刘醒龙彻夜长谈他的现实题材作品《凤凰琴》的构思,直至他的系列中篇小说作品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创作的信念,那就是现实和历史互为照应,互为因果,正如王尧所言:“‘历史’和‘现实’是刘醒龙小说念兹在兹的两个核心主题,以近些年的创作实绩来看,‘现实’在刘醒龙那里也并不是一个没有纵深的表面,刘醒龙试图通过召唤历史的资源或曰幽灵为现实指点迷津。刘醒龙给当代文坛最大的启迪或许莫过于此了:‘现实’究其根本来讲大于‘现在’,地平线之下埋藏着‘现实’的幽深消息。”所以,刘醒龙说:“是真经典,不仅铭记在经典本身,还会用不经意间使人恍然大悟的方式,活在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中。”
辛丑年五月二十一日
丁帆写于南大和园
目录
大家读大家
王安忆 | 禁忌——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名家三棱镜∙刘醒龙
刘醒龙 | 贤良方正
李 浩 | 侧面,管窥的侧面——刘醒龙先生印象记
王 尧 |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刘醒龙小说阅读札记
文学史新视野
李建军 | 论路遥小说中的风景修辞(下)
段崇轩 | 高雅文学:“泛文学”时代的危机与变革
周新顺 | 一首诗是怎样被误读的——曾卓《有赠》的文学史探微
作家作品论
孟繁华 | 在路上:创造自我的行走美学——评何向阳的散文创作
王 干 | 吃相和食相—— 汪曾祺小说中的“吃”与散文中的“吃”
胡 亮 | “双舌羊约格哈加的馈赠”——吉狄马加《迟到的挽歌》谫论
张 颖 | 非典型学院派的散文叙事——评范培松的《南溪水》、“文学小史记”
王 璐 |“对位法”中的现实:周梅森现实政治题材小说论析
青年批评家论坛
李海鹏 | 当代新诗中的“镜子”母题与语言本体观念转换
郁旭映 | 后人类时代的潮汕——陈楸帆科幻中的故乡书写
牛 煜 | 批评重心的转移:《兄弟》再解读
新作快评
刘小波 | 现实主义的坚守与形式主义的探索——评范小青《战争合唱团》兼论其小说创作
思潮与现象
邱其蒙 | 新世纪转型期女作家的“新乡土叙事”
陈莎莎 | 先锋小说的反讽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