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焦写作亲情诗而知名,诗歌令众多诗友、读者、网友失控落泪的诗人龚学明,倾力再次推出了倾注其心血的亲情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该诗集近日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龚学明继《冰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白的鸟 紫的花》(南京出版社,2018)、《爸爸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之后,创作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第四部亲情诗集。
一、内容介绍
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共收录了诗人龚学明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创作的202首现代诗。共分9卷(辑)。分别为:《卷一:迟疑的复活》《卷二:这奇异的隐秘并不吉祥》《卷三:抒情的遗忘》《卷四:神态》《卷五:在波浪中延续》《卷六:伏暑吟》《卷七:一种恋声缓缓落下》《卷八:宁静不是服从沉默》《卷九:庚子遭遇》。诗集厚达315页,开本大小同前面的三本亲情诗集,置于书架整齐美观。
诗集具体内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情感为纬线,以树、石、雪、云、雷、电为载体,借助和关注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循环,以生命的寂灭、复苏、旺盛、结果、谢落,来抒写自己对生命轮回的感悟、理解、哲思,融入自己的感情,或悲或喜,或忧伤或痛苦,或充满希冀或绝望无助。
二、作品评价
万物沾满情感的芬芳
——龚学明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
马知遥
龚学明先生的诗歌,从万物入手,让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每个微小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灵性,都和诗人成为亲人般的对话情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观,有了哲学的诗歌自成高格。这是很多人做了一辈子创作都难以发现的隐秘。
当万物有灵的传统在诗歌中呈现时,我们似乎就恢复到了古老的传统。抬头三尺有神灵,中国民间最为朴素的伦理训诫经过艺术的传达,那就是举手之间都是亲情。人类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的相处、平等交流中,才会体会自然之美,自然给我们的滋养和恩情。所以诗人要写到树木,写到河流和雨水,写到街道上的落叶、板凳、灯火、雪花、各种植物和花朵。这些都构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也因为对生活万物的关注,他能身临其境,万物皆着我之色,故有《不闻不问》中诗人写道:“有时我们对雪不闻不顾/雪落城市,也落荒野/唯人间惊慌或欢喜,而山中/沉默如旧,雪落无痕/石阶引导我们向上/树依偎寺庙安心/我们死过,活着,只是/再来一遍。”在我们与雪的景况比照中,诗人看到的是生死的轮回,人淡如菊的意境。看到了人和雪的同与不同。同样是写雪,在《反光波动》一首里,他写道:“在南京,一场雪下得树/莫名其妙,又透彻心扉/冬天的趋势持续/由惊讶,麻木,到接受/有三个月的时日”。写这些雪中的树,诗人基本上是贴着人在写,经过连续凛冽的考验或挫折后,内心世界对灾难和考验的持续接收过程和变化历程形象生动。甚至具有灾情心理的共相书写。
在《我童年的银杏树》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诗人温柔地对一棵银杏树细致的观察,而那棵银杏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家族的温暖和力量。甚至于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在花草树木的代代更迭中,诗人更看到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必然。在写这些永恒主题时,他的笔触尤其显得从容。《多余之物》里,诗人对落叶的描述体会出诗人宽阔的眼界和心胸,这是境界的高下,也是诗歌优劣的分野。
“而大自然,比人类更细心
冬天是一次深刻的安排
清除丰富的视觉
让树回到贫困的开始
让河面辽阔
便于谛听”
在《干枝杜鹃》一诗里,我们更是从诗人的感受和观察里,读懂了亲情的牵挂和对其浓重的寄托。而在2020年春的大疫情里,这首诗歌尤其让人读来深有触动。“我们在寒冷中度着节日/靠亲情取暖/远行的注意力集中在/每日的天气和亲人的表情/在担忧和喜庆中交替”。如果这些活态的生物是诗人眼中充满情感的世界,那么静态的万物恰好又成为他丰富视野中的另一份馈赠。一张桌子,一个板凳,一节木偶,看似无生命的存在,在诗人那里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前生今世,讲述着你无法轻视的命运。比如诗歌《板凳》《木偶》等等。
由于有哲学的视角,龚学明的诗歌又具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基本上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和自然平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眼中都是带有情感的生命体,和它们的交流,感同身受,就看到了人类自身的境遇。这是写作的策略也同时形成了风格的一部分。所以,平视让诗歌的描述和叙事如同和亲人的对话,朴实自然毫不造作;第二、触物皆成诗篇。窗帘上的图案、羽毛、水仙等等,生活中抬眼所见,行走所闻的事物,微小的常被忽略的日常,在诗人那里都蕴藏着和生命和个体意义重大的秘密。它们关联着成长,关联着梦想,关联着一个人内与外的精神世界。所以,他在表达时需要凝神静气,需要近乎冥想中的言说。所以,你看到的语言是
简单的口语式的,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跳跃又是极具现代和前卫的,这样带来的诗歌的阅读空间极大;第三、迂缓和从容的节奏,深情而浓重的情绪。白话诗歌发展到今天百年过去,一直没有更改的就是其抒情性。没有情感表达的诗歌一定是苍白的,但抒情不代表单向直抒那种简单化的直白的表达,标语口号的诗歌方式常常将诗歌艺术庸俗化了。而不同的现代诗人在表达时的方式各有不同。龚学明的抒情方式基本上是克制和隐忍的。对生命的美和善,对人世间的假和丑,在他四季轮回的文字里,在他对二十四节气的中国化的表达中,都有自己坚持的立场。
读懂现代诗歌,培养诗歌读者,是多年来致力诗歌教育和传播的诗人的责任。好的诗歌一定是有浓重情感的,有深刻思想的,对现实有关怀和温度的。在表达中,不能是键盘的分行汉字书写,它有自己的方式和难度。所以现代优秀的诗歌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表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感受,因此优秀诗人的语言和表达就形成了自己的符号特点。解读他们的诗歌抓住他们的诗歌密码,基本上就能破解诗歌的奥秘。龚学明的诗歌是面向大自然的,他的诗歌是人与自然平视的哲学;他的思想又是面对日常的,是从自然万物中寻找现实生存的理想国,为现代人的生命寻找修复和治疗;同时他又在不断寻找创造性的文体突破,用他的言说表达不一样的诗体写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充满创造活力的现在的他。
总之,龚学明的世界是丰富的,因为他视万物为亲人;他的品质是高贵的,因为他让自己的创作达到了自觉的高度;他的诗歌是优质的,因为他找到了与之匹配的哲学观。诗人的创作只有达到哲学高度时,他的诗歌就有了深刻的灵魂。
此外,来自江苏的知名女诗人、评论家陈苏梅副教授,也对龚学明作品作了完整而详尽的剖析。上述两人的评论均收入本诗集之中。
三、诗歌选读
我童年的银杏树
伯父和堂兄领我们去
看一个神奇的传说
高大的银杏树伸向天空
蔚蓝深不可测,大风时常刮过
我父亲的出生地讲着不同方言
兄弟五人的长相得到确认
这个叫车坊的地方寂静
一棵银杏树
留住我的好奇
我必须抬头,银杏叶有的已落
没落的已经泛黄,像五兄弟相互牵挂
我的父亲年龄最小
在最远的枝叉上飘泊,我们走到大伯父
那片树叶,得大半天距离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棵大银杏树
已十分陌生,五兄弟的泪水
在地下流淌;
结下的银杏果各奔东西
没有惊奇,唯有叹息
——选自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第6页
清明的泡桐花
我乡亲们的脸上露出微笑
他们皮肤粗糙
手臂灰暗
穷人在四月看到了希望
他们在空中发现了气体的黄金
我被抛弃在城市
秦淮河畔,创伤已被新绿覆盖
风恰到好处一一一株难得的泡桐树
像我的乡下亲戚来看我
我被比我年长的亲戚搀回童年
紫色是忧伤,白色是善意
为什么不能虚荣甚至轻浮一回?
像那些绛红,大红,紫红的表情
“我们在本色中生活
只爱沉默的土地”
光和温暖照亮穷人不多见的好心情
而突然的雨
暂时还不能驱走
四月和五月的幸福
——选自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第106页
四、作者简介
龚学明,男,1964年5月27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市张浦泾上村。1981年9月起,居南京至今。上世纪80年代求学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至江苏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工作至今。现为江苏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长期致力于新闻和文学的写作,1984年大三时在《诗歌报》发表诗歌处女作,并陆续在《诗刊》《中国作家》《文艺报》《钟山》《上海文学》《上海诗人》《北京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龚学明长期致力于亲情诗和八行诗的探索和写作,作品入选多种选集。曾获《诗刊》、江苏作协等组织的多个奖项,第二届海燕诗歌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优秀编辑奖,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等授予的中国新归来诗人代表诗人奖。关于其诗歌的评论刊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当代文坛》和《星星*理论刊》等。出版有个人诗集《河水及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冰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白的鸟紫的花》(南京出版社,2018)、《爸爸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散文集《艺术创造人生》(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随笔集《上海有梦》(珠海出版社,20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