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讯 2016年12月16日,省作协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召开黄蓓佳长篇小说《童眸》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洪波,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凤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江涛,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朔,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汪政,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省作协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黄蓓佳,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叶兆言、毕飞宇、丁帆、鲁敏、祁智以及省内外批评家刘绪源、牛玉秋、吴其南、徐鲁、萧萍、徐妍、张梅、赵霞、梅杰、齐童巍、王彬彬、吴俊、何平、谈凤霞、郁敬湘、王振羽等出席会议。
江苏是文学大省,也是儿童文学大省。新世纪以来江苏儿童文学几乎每年都有作家获得全国性大奖,其中有不少作家获得过不止一次、不止一个文学大奖,另有一批作家还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江苏儿童文学的繁荣,既得益于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优越的出版资源和发表阵地,也得益于有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作队伍、一批甘于为儿童文学事业献身的创作人才。这其中,黄蓓佳就是十分突出的代表。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在讲话中说,黄蓓佳是当代江苏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四十多年始终笔耕不辍,秉持崇高的文学理想和信念,在她身上折射出江苏作家的所共有的品质,关注现实、扎实积累、潜心创作、勤于反思,正是这样沉静深邃的精神洪流,浇灌出江苏根深叶茂的文学大树,在无数文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开枝散叶,蔚为大观。黄蓓佳还是少有的在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领域都取得相当成绩的作家,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感情细腻纯真,笔触清新流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在研讨中说,黄蓓佳是一个挑着担子就不肯放下的人,她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来,那副担子一直挑在肩上,担子里前头是文学理想,后头是社会人生,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她担子里的成果,是肩负着理想和追求的成果,是一个有特别使命的成果。黄蓓佳是一个心地纯正又不失童真的人,与她相处,读她的作品,总觉得那么善良、那么温暖,让人感受到正能量、感受到有希望。黄蓓佳还是一个淡中有贵、贵而不傲的人,她处事淡定,不庸不俗,保持着贵气又不恃才傲物。韩松林说,习总书记在全国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开幕式的讲话中,用小鸟和雄鹰向作家们提出希望。我相信黄蓓佳在今后的创作中仍然会像一只小鸟在枝头鸣叫,仍然会像雄鹰俯视翱翔,我祝愿黄蓓佳笔走乾坤。
专家点评: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童眸》如水、洗尽艰辛,《童眸》如玉,晶莹温润,《童眸》如茶,醒目提神,《童眸》如酒,温香耐品。
朱晓进(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这部作品不仅是为孩子写的,我觉得更多的是为孩子的父母写的,是一个成熟作家对童年记忆的一个集大成作品。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很多专家在研讨一本书的同时也回顾了黄蓓佳四十多年的创作是多么深入人心。黄蓓佳用自己的一双眼看到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但仍然葆有一颗童心。她有一份爱和两支笔,用儿童能够读得懂的语言写。小说看到最后让人很沉重,这很难把握,从这个角度讲小说非常成功。她用一辈子做着一件事,这是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有的体会,我作为一个同行表示敬意。
丁帆(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我觉得是用朵儿的视角看待世界,这个视角也是黄蓓佳的视角,等同于作家的视角。小说里四个人物,完全可以写成悲剧人物,白毛、大丫、马小五、闻庆来,它是人性深度模式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悲剧性的表现。
刘绪源(文汇报“笔会”原主编):《童眸》是黄蓓佳的精心之作。她调动了自己久藏于心的童年经验,并且,是那么充分、那么不保留地发掘它们。她要把好材料浓缩在十几万字中,写成一部对得起童年记忆的精品。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创研室研究员):黄蓓佳的作品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她对于中华文化里的精华和糟粕区分得非常精细。《童眸》让人感觉很震惊,这部作品不仅仅写了单纯和善良,还写了很多残酷的东西。
徐鲁(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童眸》是一部非常厚实的作品,读这部作品有一个久违的感受,久违传统风格的善于观察现实世界,并且给出质朴和准确记录的小说,《童眸》完全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小说,所以我非常喜欢。
吴其南(温州大学教授):黄蓓佳在《童眸》中写了一条巷,作者是根据生活中创作出来,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她的童年同学伙伴,是从她记忆中获取的。朵儿就是中间的台柱,通过对童年的回望,这个回望便是童年的朵儿。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可以说是回眸,更可以说是凝眸。小说有极大的真实性、写实性,情感控制拿捏得很有分寸,因为孩子的苦难,孩子自己往往是感受不到的。小说有真实的历史,更有作者的审视。
徐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我认为《童眸》的写作动因,有忧伤、绝望,对生命自身的恍惚和疼痛,是一部因探寻生命存在本身,而带领我们一同回访生命的源头,是一个复活童年的形式,反观现代人的精神力作。
萧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从最美丽浪漫的修莎到最淳朴善良的朵儿……,谢谢黄蓓佳老师的内心坚守,谢谢遇见你的文字,谢谢一种名叫文学的光一直照耀。写作和为人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真诚祝福蓓佳老师,祝福她的返和归,祝福她的清澈与芬芳!
吴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我觉得《童眸》主要不是童话,或者说至少不完全是童话。从叙事角度看,它其实是一个成人性的叙事。它处理历史的态度,体现了当下的价值观。
鲁敏(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创研室主任):参加这个研讨会感觉十分珍惜、感慨。黄蓓佳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名字叫《目光一样透明》,我觉得正是这种“透明”,让黄蓓佳有着如此持续的创造力。
赵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童眸》写到对于童年自然生命的张扬,带给我们今天的儿童小说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眸》质地纯良,充盈着诗意的理想主义。“童眸——那一双干净而明亮的眼睛”,是黄蓓佳想象世界的尺度,也是文学的尺度。人性的复杂,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
梅杰(海豚出版社副总编辑):《童眸》里没有其他以文革为题材或时代背景的小说里的伤痕意识、英雄情结,然而这并不妨碍《童眸》的成功,这仍然是一种写实。
王振羽(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办主任):《童眸》是更为温煦的文本,黄蓓佳从这里面看待人和事。黄蓓佳用《童眸》回眸,充满着记忆与诚意。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认为这样一部作品即使从世界儿童文学的视野来看,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流的少儿作品。这是一部跨界的作品,色调斑驳而复杂,非常有质感。
张梅(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童眸》为我们呈现出一份非常特别的童年经验。那么快乐,那么忧伤。借用作者喜欢的话来说: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王朔(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黄蓓佳不喜欢热闹喜欢清静,她的创作任务很重,每年六一儿童节邀请她做活动的单位很多,再忙她都出席各种面向儿童的阅读活动,而且是义务的。特别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她把自己一本书的稿费全部捐给了灾区,令人非常感动。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作者自述:
黄蓓佳:《童眸》是前年动笔写的,前后大概写了大半年时间,是我儿童作品时间写得最长一部。我对我自己现在的写作很珍惜,这部小说是我童年记忆的体现,以我过来人对社会的认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使用了孩子的视角来表达我对生活的追思和温柔的批判。我越来越不喜欢把儿童作品写得过于儿童,把小孩子简单脸谱化。反思我们自己,在我们漫长艰辛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私,这是保护自己或者获得生存必要的手段。同一个孩子身上可以找出他的很多优点,那些美好的动人的人性的善良之处,又可以找出他的很多的缺定,比如说自私,比如说冷血,蛮不讲理;人性的复杂,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千姿百态,文学中的人物才会有体温,才会从树叶中传出呼吸声,文学才值得读者们去回味。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黄蓓佳继《最温柔的眼睛》之后,全新原创的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苏中小镇“仁字巷”里一群孩子成长的故事。作品中的白毛、朵儿、马小五、弯弯、卫南、卫北、大丫头、二丫头等,在那积淀久远的“仁字巷”里过着清寒的童年生活,然而他们的心智和心灵,却和父母一样,经历了辽阔的社会生活的洗礼。他们渐次长大,“仁字巷”里难忘的童年永远印刻在“童眸”中。(周韫 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