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国际视野与地方性:江苏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和展望”研讨会在宁举行

        2017年01月04日 09时51分 

          

        研讨会会场

        王彬彬致开幕辞

        德国汉学家顾彬发表主题演讲

          2016年12月18日至19日,“国际视野与地方性:江苏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和展望”研讨会及朗诵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文学院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南京大学重唱诗社协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彬彬,汉学家顾彬、柯雷,外国文学研究者黄荭、孙冬、张伟劼,评论家刘福春、李润霞、何平、傅元峰、何同彬、李章斌、方岩、韩松刚,诗人朱朱、胡弦、黄梵、庞培、刘立杆、杨键、张维、马铃薯兄弟、育邦、梁雪波、厄土、黯黯、须弥、顾星环、陈文君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12月18日晚,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彬彬致开幕词。随后,着名汉学家顾彬发表演讲。他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界重小说而轻诗歌的现状表示质疑,并分析了诗歌与世界上大部分读者隔膜的原因。他同时认为,诗歌的边缘化也使它离商业和意识形态较远,成为“人类真实性的最后避风港”。他也结合参加中国各种诗歌节的经验,对“看”和“听”两种诗歌的接受方式进行比照,认为后一种方式更宜于接受诗歌。最后他认为,诗歌不会死亡,如果加上翻译,它会更富生机。刘福春在相应的评议中肯定了顾彬的部分观点,但指出中国的诗歌节具有复杂的文学生态,对诗歌的接受不是“看”与“听”能够简单概括。此组研讨之后,与会诗人上台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朗诵会由庞培主持。 

          12月19日上午的研讨由李章斌主持演讲与评议环节,厄土主持自由讨论环节。汉学家柯雷首先总结了当前汉诗翻译中的三大问题:目标语种由英语称霸,对被翻译者的选择具有偶然性,汉诗译出和西方诗歌译入两者之间非常失衡。他随后介绍目前汉诗翻译的最常见方式是,在双方语种的母语使用者中各选一名翻译家进行合作。他认为,就新诗的母语写作与海外传播这一问题来说,中国诗人中既有为了被翻译而写作的诗人,也有为了保持自己的地方性而根本不希望进入国际视野的诗人。但无论他们对翻译的态度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语言层面的翻译相对容易,而文化层面的翻译几乎不可能。李润霞在评议中将国际视野与地方性问题一分为二为中国与世界、江苏与中国两个领域来谈,认为前者与后殖民理论有关,后者则涉及到话语权力之争。她说柯雷所谈及的对被翻译者的选择具有偶然性问题,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掺杂了大量非诗学的原因。 

          随后,朱朱开启了有关“反乡愁”的研讨。他认为多多、北岛、张枣等诗人在离散状态中创作的诗歌牺牲了在场的异乡,而将主体单纯指向故乡、古代;还有一些诗人则固执地将乡愁指向上世纪80年代。这些泛滥的抒情带有前现代的、浪漫主义的特征。他借助博伊姆《怀旧的未来》一书中的观点,将怀旧区分为修复型和反思型,指出后者具有现代性,诗歌创作不应过多沉湎于单一或二元对立。黄梵在评议中谈到古典的乡愁和现代的乡愁。他认为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物质化的故乡与精神化的故乡合二为一;而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尚处家中的身体已经丧失了真正的存在感,物质化的故乡与精神化的故乡分离。 

          在上午的自由讨论环节中,胡弦、张维、庞培、李章斌等就方言写作、中国诗歌界“圈子化”等问题展开讨论。 

          12月19日下午的研讨由方岩主持演讲与评议环节,何平主持自由讨论环节。黄荭首先就2004年和2014年的巴黎书展、热衷于翻译中国文学的法国出版社和译者等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的概况,认为中国文学在法国的接受非常小众,法国读者更关心的是“中国故事”,而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但江苏作家陆文夫、汪曾祺、苏童、毕飞宇、范小青、叶兆言、黄蓓佳、徐则臣、曹文轩、格非、韩东、朱朱、荆歌、鲁敏、叶弥、张嘉佳等在法国文学界都有翻译。她同时盛赞了江苏省作协主办的刊物《中华人文》(Chinses Arts & Letters)在将江苏作家推介到西方世界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孙冬在评议中则介绍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情况,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世界的力量远大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加上美国本身的大众文化发达,在整个文化形态中又非常自大,因此中国文学在美国亦属小众。但理论功底较好的作家如欧阳江河、残雪等,由于擅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相对容易受到欢迎。 

          张伟劼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情况。他认为中国作家在被译介至西班牙语世界时,常常必须经由英语或法语转译,其间较易造成耗损和失真。他特别提及江苏作家中,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毕飞宇的《青衣》在西班牙均有翻译,而另一中国作家麦家在拉丁美洲文坛较受欢迎的原因则与当地出版商的营销策略有关。他同时对江苏省作协主办的《中华人文》(Chinses Arts & Letters)提出建议,认为应将目前的英文版扩展成多语种版;并认为江苏作为文学大省,应多设立省一级的翻译项目。张维在评议中从读者角度谈了西班牙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在下午的自由讨论环节中,马铃薯兄弟、刘福春、柯雷、刘立杆、梁雪波等就江苏诗歌的现状与发展进行讨论。 

          傅元峰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研讨会“多声部”式的风格表示肯定,并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方岩)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