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追问》的热销、热议、热捧,丁捷没有沉湎于这种荣耀,而是开始了更深入的“追问”。于是有了《追问》的姊妹篇《初心》。
2017年,因为一部“现象级”的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作者丁捷成了网红,媒体追访不断。
面对《追问》的热销、热议、热捧,丁捷没有沉湎于这种荣耀,而是开始了更深入的“追问”。于是有了《追问》的姊妹篇《初心》。
与《追问》口述实录的写作方式不同,《初心》是作者自我心灵的直白,融入了作者的半生阅历和感悟,读来真诚感人。
丁捷说:“要真诚,就要看你敢不敢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写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不管这样做有多大的风险。”
副县长的考题
《追问》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违法的过程,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追问》热销后,丁捷在全国各地作了上百场专题报告。读者和听众向他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关于“追问之后”的尖锐提问。
丁捷回答了,他听到了掌声,也听到了质疑声。在此后的大半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继续思考这些问题。
思考的结果,就是《初心》。在尝试探索“初心”这个宏大的社会主题时,丁捷融入了自己的半生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丁捷认为这种自我代入很有必要:“你想了解别人的心理世界,就得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过波动、犹豫、迟疑、摇摆,这种纠结在所难免。你从那纠结中怎么走出来,为什么能走出来,以己及人进行推断,就能了解其中本质的东西。”
就拿他本人来说,经历颇为顺遂,有人说他在工作和写作上都取得了成功。事实上,面对这种“成功”,他也曾有过飘飘然——
“2003年,我34岁,从省级机关转岗到一个国有万人企业集团任副总,业余还整理出版了一些旧作,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有许多熟人开始夸奖我是‘成功人士’,在世俗事业和文学创作上都有些作为。”
《初心》中的这段文字,直白地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态。
江苏一位女作家写了篇“丁捷印象”——“高而又胖,那样子就是中国流行的企业老总范儿,应酬过度,宅过度,皮肤雪白,神智松懈……传说中的大才子,至少外形没有长得脱俗。”
女作家的辣语如同当头棒喝。“这段文字是对我那个阶段状态比较客观的写照,却是我固有的人文情怀所排斥的,也是我今天回忆起来最无趣、最漂浮的一副形象……一点自大的优越感,不过是向世俗兑换的自我陶醉和自感消沉。”在书中丁捷毫不客气地进行自我剖析。
对于自己职业道路上曾经有过的摇摆迟疑,丁捷并不回避。
他写道:“有一年,经组织建议,我从省级机关处级秘书位置上转岗,去基层锻炼。组织上推荐的岗位是苏中某县级市的市委副书记,原则上挂职两年再回到省里。”
得到消息,丁捷很高兴。他把转岗的事儿跟该县副县长、也是他的一位老朋友说了。出乎意料的是,副县长并不赞成他到县里来工作,“因为基层的状况,复杂得很。”
副县长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出了一道“考题”,不过丁捷没能给出“标准答案”。
“副县长的话,使我对那份新工作望而却步。”
在这些文章中,丁捷并不企图引领和教化,而是将亲身经历融入其中,读来亲切可感。
《追问》之后的追问
从高校到官场,从省委机关处长到援疆干部,从省委副书记大秘到国企纪委书记,这些年丁捷身份不断转换,看到、听到和经历了太多故事。
在写《追问》时,丁捷采访过一些“熟人”。这些昔日朋友、同僚的名字出现在上级纪委提供的采访名单中,“当时很犹豫要不要去见,最后还是见了,见了不止一个。”
不过这些人《追问》里面没有写,因为“不够典型”,但写《初心》时,由于是结合自身经历来写,这些熟悉的面孔又蹦了出来。
其中一个校友,与丁捷关系不错,人生轨迹也相似,都是从学校选调到机关。校友也曾奋发有为,从基层干部一步一步升任县长、县委书记、市领导。本来已经收获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最后因贪腐被查办。
“他的心态失衡是最后一次提拔惹出来的。”原来,跟校友一并提拔“副厅级”的还有两位,一个是常委,一个是政府副职,给校友的位子是政协副主席,在他看来是个虚职,没有另外两位有“实权”,从此心理失衡,开始放纵自己。
丁捷去监狱看望他时,校友说出了心里话,“他说,他是被权欲害死的,在位时,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跟人比权力,扳手腕,生怕自己弱势了。”
《初心》里面分析了不少熟人案例。追问他们落败的原因,或是因为“低级欲望”,或是因为友情、亲情、爱情、乡情等“非常情感”,或是因缺少精神寄托从而陷入“无聊之灾”。归结到一点,都是因为“初心”的丧失。
看到他们堕落,丁捷感到揪心:“这些人不少曾是奋发有为、政绩显赫的干部,也曾有良好的初心,因为走得太快太远,以致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
人要有精神寄托
丁捷从小热爱写作,曾作为文学早慧生被南师大免试录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高校工作的丁捷被选调进省委机关。很多同事来道贺,可他却有所迟疑,怕身上的书生气适应不了社会上的复杂。
“走出校园是好事,男人要在社会上接受真正的磨练。”老校长谈先生的一番话,打消了他的疑虑。
在新岗位上,丁捷的文学天赋以及校办的经历,让他在工作业务上得心应手,但与人相处,还是有个磨合的过程。他也因为不够聪明圆滑,交过一些“学费”。是坚持做自己,还是迎合那种世俗市侩的作风,丁捷有过困惑。
后来他被派到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身边工作,任彦申以长辈的身份认真地找他谈了一次,并对他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做你自己挺好”,不要去迎合油滑漂浮的作风;二是坚持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不要因为琐碎的机关工作,从此不再读书写作”。
这些年丁捷已经习惯了在业余写作,每天六点多钟下班回去,吃完晚饭,七点多钟开写,可以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节假日陪家人去外地度假,但家人出去玩,他常常就留在房间里写作,“家人都习惯了,只要我跟他们在一起就好”。
“实际上通过写作,我也明白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包括国家公职人员,下了班的时间是很多的,如果你没有雅好的话,很有可能就会用庸俗的方式消磨时间。一方面要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另外一方面,个人内心也要有精神寄托,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是一个最好的寄托。中纪委一位领导说过,领导干部不读书,官当得再大,也是一介俗夫。说得真好,值得我们铭记并自勉。”
对话
“追问”的结果就是《初心》
读品:《追问》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写《初心》?
丁捷:《追问》出版之后,我在全国作了近百场报告,人们向我抛出一个又一个“追问之后”的尖锐问题,此后的大半年我无时无刻不在继续思考这些问题——这个落败的精英群体,他们人性深处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困惑点和人生落败的引爆点到底在哪里?一边讲一边思考,应该说找到了一部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初心》。
读品:简单地说,“初心”是什么?
丁捷: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有所付出,有所担当,差不多就能概括了。
读品:为写《追问》,你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最后也舍弃了很多素材,其中包括一些熟人案例,现在这些人出现在《初心》里。
丁捷:《追问》是重点写几个案例,展开他们的人生轨迹,当时在遴选素材的时候,发现我熟悉的那些人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而《初心》更多的是从自我出发,结合我的半生经历,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这时候我更倾向于选择去写我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人和事。我工作几十年,可以说几乎每个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都有几个熟人出事的,不是亲戚朋友就是同事同僚,或者方方面面关系的人。
读品:看到他们落败,你心情如何?
丁捷:揪心。你越是熟悉他们,越不敢也不愿相信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总是希望,这不是真的。
读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回归初心?
丁捷:人生总能遇到一些人和事让人心生悲凉、失望。从悲凉中走出来、走进温暖,这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光靠自己是达不到的,你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是阅人,跟人多交流;还可以阅读,阅读能使我们内心更丰富、更强大。
读品:有媒体报道说,你准备写一本书叫《纪委书记》。
丁捷:也不一定叫《纪委书记》,可能叫《五年》。现在规定纪委书记任期是五年左右。我们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任命的、我党部署重拳反腐背景下走马上任的一代纪检干部,我们经受了一个反腐的时代,这个时代每个人的经历和内心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以纪实散文的形式把我这几年的情感起伏激荡写出来。
作家简介:
丁捷,着名作家,江苏南通人。着有长篇小说《撕裂》《亢奋》《依偎》、大散文《初心》《约定》和青春文学《小困兽》系列等。2017年出版的反腐题材纪实文学《追问》,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曾获2013年亚洲青春文学奖(韩国);2014年中国当代小说奖;第十五届输出国际版权优秀图书奖;2017年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等。当选2014中国出版传媒年度作家、新浪2017年度最具影响力江苏作家、第四届当当影响力作家。(来源: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文 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