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坛记忆 | 春来草自青:杨苡

        (2018-05-02 09:19) 5326882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构,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去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重要的项目之一。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的研究批评事业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将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中国着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杨苡

           杨苡,中国着名作家、翻译家,原名杨静如,1919年9月生于天津。就读西南联大外文系。代表译作《呼啸山庄》至今已再版数十次,曾获南京市文联金陵文学翻译奖,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 

          “五四运动”这一年,杨苡降生在天津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杨毓璋,时年47岁,天津金融巨贾,掌管天津中国银行,与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等军政要人过从甚密。第二年,杨毓璋因病去世。未曾体会过父爱的杨苡从小便依赖着兄长杨宪益。

          “小时候我总是拽着我哥的衣袖跟来跟去,跟他逛市场,看电影,到书店买书。他的中学同学嘲笑我,叫我‘小尾巴儿狗’。”杨苡在2015年1月出版的纪念杨宪益先生诞辰百年丛书《魂兮归来》中这样回忆道。杨宪益也是我国着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着,是将《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

          1935年,杨苡开启了她的文学之路,陆续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杨苡从天津女中毕业,保送南开大学中文系。1938年,杨苡离开天津,转去昆明的西南联大外文系。同年,杨苡在昆明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战歌》杂志9月、10月刊上发表了《九一八纪念日》《破碎了的铁鸟》两首诗作。此外,她还创作了一些儿歌。1959年出版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获得了建国十年优秀儿童作品奖。

          杨苡的翻译生涯始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叶公超、冯至、吴宓、沈从文、杨振声等,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作家,都与杨苡有过师生之谊。在西南联大,杨苡不仅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还与文学社团学长赵瑞蕻结为译坛伉俪,一生相濡以沫。

          1944年,杨苡开始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译有《永远不落的太阳》《天真与经验之歌》《呼啸山庄》等。其中,《天真与经验之歌》曾获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之文学翻译奖。被大家最为熟知的《呼啸山庄》旧版由梁实秋翻译,书名译为《咆哮山庄》。杨苡将“咆哮”二字改为“呼啸”,沿用至今。

          1987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杨苡编注的《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劫余全编》,收录了着名作家巴金致杨苡的书简60余封。文革时期,杨苡为了保全这些信件被前来搜查的红卫兵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那是她一生中受过的唯一一记耳光。

          而杨苡与巴金的友谊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

          1935年,正值“一二•九”运动,渴望着为自由献身的十七岁少女杨苡内心非常苦闷彷徨,就像寻找指路灯一样,她开始给内心敬仰的小说——《家》的作者巴金写信。

          “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也是美丽的……”“一个人应该有幻想,幻想不但鼓舞人上进,还可以安慰人的心灵。”巴金书信中的这些温暖话语,极大地鼓舞了杨苡。

          2010年1月,《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劫余全编》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再版,增补了后期书简五封。

          2013年11月,杨苡着的《青青者忆》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其中的一篇《碎梦难拾》的开头,杨苡这样写道:“有梦的人是幸福的……和先生通信不是梦,只是一个傻乎乎的说梦的人找到一个能耐心听她说梦的收信人。但这又太像梦,好长好长的梦中道路!”杨苡这本列入“研究巴金丛书”的《青青者忆》,就是她从十七岁做到九十四岁的一个献给巴金先生的“好长好长的梦”。

          “时光是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绵软、缓慢,却坚决,它能把遗传、教养、学识、修为、智慧与心性耐心地组合起来了,变成待人与接物、言谈与举止,一颦与一笑,一句话,变成一种特别的风度,和光同尘,月明风清。我要承认,这样的风度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那是‘讲究的岁月’在她们的身上留下的非物质留存。”着名作家毕飞宇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杨苡,“巴金对杨苡说长寿是惩罚,我想告诉杨苡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要相信巴金。长寿是奖励,是荣耀,这奖励与荣耀不只是给你的,是给中国的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微信号“江苏文学”<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