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坛记忆 | 一片冰心为民谋:海笑

        (2018-05-21 15:14) 5368760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构,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去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的研究批评事业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将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中国当代着名作家海笑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海笑

          

          海笑,原名杨忠,1927年12月生于江苏南通,中国当代着名作家。

          6岁那年,海笑与妈妈、姐姐一起被在外谋生的父亲从南通老家接到南京。1937年8月,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海笑跟随母亲从南京城又逃回了南通。

          1940年,在上初中二年级的海笑写了一篇作文——《记一个好朋友》,受到语文老师称赞,被贴上墙报展览,这对当时的一个中学生来说已经算是最高的奖赏了。40年后,海笑在回忆起这篇永远难忘的作文时写道:“从这一篇作文里,我好像也悟出了一点道理,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要带着感情写,不要花里胡哨,不要凭空乱写,这是在我还不懂什么叫文艺理论时总结出的一条经验教训。”

          在那个战火纷飞、多灾多难的年代,日军侵略肆无忌惮、人民流离失所、故土家园残破颓败,这一切都让海笑的内心萌生执念,一定要参加抗日战争,报效祖国。1940年,一支与众不同的抗日队伍来到海笑的家乡,海笑发现有一个女兵在看一本厚厚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后来我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可以说和这本书不无关系。”海笑后来回忆道。

          1942年初,15岁的海笑在新四军姐姐的引导下投笔从戎,做了一个秘密的小情报员。后又在苏中四分区《江海报》做通联工作,还深入到地方部队、游击队中参加反击日寇的清乡斗争。1944年春天,他经过黄海边去了苏中公学学习。毕业后,从事过经济工作。1945年参加共产党后,调台北(现江苏大丰县)县委当秘书,不久,又去主编《台北大众报》。

          1942年夏,在家乡黄海之滨坚持敌后抗战时,海笑想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祖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在血与火中奋起反抗,这股怒潮正像大海在咆哮,那么,就让我变成‘海啸’扑向敌人吧。于是,小杨忠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海啸”,有时也写作“海哮”。时隔30多年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他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海笑”,意为“大海在微笑”,表达了祝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心愿。此后,“海笑”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4月,海笑随百万大军渡过长江到达无锡,而后便长期从事经济及新闻工作,做过无锡国棉二厂厂长,《无锡日报》主编。1952年,他在任职无锡国棉二厂厂长的空暇里,写下了小说处女作《师徒合同》,并在上海《文艺月报》上发表。

          1962年起,海笑以过去的战斗生活为基础,写了以南通四分区反清乡为题材的几个短篇小说,这些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故事,十分生动感人,后结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江海边上的春天》小说集。

          1965年,海笑经过十年多的酝酿,终于写成了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展翅飞翔》,正准备出版,不料“文革”开始,出书的梦灭了。 

          “文革”风暴中,海笑被当作文艺黑线人物下放到农村,一家七口来到江苏东台县最边远的东风大队做了四年农民,参加过三次挑河治水劳动。

          种种磨难和不幸的经历,都沉淀成了海笑日后写作的素材和养分。文革结束后,1973年,海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潮》,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艰苦的抗战岁月给海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觉得,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也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海笑便开始从事抗战文学的创作,《红红的雨花石》《燃烧的石头城》《小兵的脚步》《战争中的少男少女》等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孩子们欢迎,小说《那年我十六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77年,《江苏文艺》连载了《红红的雨花石》,接着上海少儿出版社很快出版了。《红红的雨花石》是海笑以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为模特儿,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写出来的。这部长篇小说不仅被改编成连环画在全国发行近10万册,还被江苏省话剧团改编成同名话剧参加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并获优秀创作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连播之后,又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海笑对社会上的民生问题也予以热切关注。他编有长篇《白色的诱惑》,抵制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小说一经连载,反响强烈。

          “我一向被人称为‘急性子’和‘炮筒子’,我认为这既不算是褒义词也不算是贬义词的‘雅号’,而是对我入木三分的概括和刻画。”这段记录在杂文《莫为恶者讳》中的语句很好地概括了海笑独特的性格。名如其人,文如其人。

          1978年,海笑调任江苏省出版局副局长,主编《钟山》。1980年4月,海笑当选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后又任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此后海笑作品如飞瀑一泻千里,《部长们》《青山恋情》《书记与织女》等长篇及结集作品,以每年两部的速度付梓,还有大量杂文、散文、随笔问世,遍见全国各大报刊。反映十年浩劫的长篇小说《盼望》获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儿童文学荣誉奖,散文集《坚贞的冰郎花》获1983年国家地质部文学荣誉奖。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海笑不顾年事已高,又追写了中篇小说《愤怒的怒吼》,并将过去所写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评论随感汇集成书,以表纪念。 

          如今,九十高龄的海笑仍奋笔疾书,为民鼓与呼。他有一首自我写照诗: 

          “耄耋之年尚何求,根石丹青多风流。弄墨白首君莫笑,一片冰心为民谋。”(来源:“江苏文学”(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