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五位获奖作家中,41 岁的江苏籍作家徐则臣是最年轻的一位,与阿来并列为茅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在上海书展活动间隙,徐则臣接受了快报连线,他表示,获奖特别高兴,也很感谢茅奖的鼓励。
△徐则臣 资料图片
徐则臣,出生于 1978 年,江苏东海人。1996 年考入淮阴师范学院,两年后,作为学院培养的青年师资,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进修,毕业回到淮师工作。一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着名作家曹文轩。2005 年,北大硕士毕业后入职《人民文学》杂志,现任杂志副主编。
作为年轻作家,徐则臣崛起速度惊人。早在四年前,他就曾凭《耶路撒冷》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是入围茅奖前十的最年轻作家。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 年)。
创作上,淮安 " 花街 " 是徐则臣的精神原乡,他为之书写了一系列旧事人情;北京学习工作的经历,则让他有了新视野,系列 " 京漂 " 小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之所以关注生活在北京的边缘人,是因为他也曾有过一段漂在北京、没户口编制的经历。
茅奖作品《北上》,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也借古老河流展示近代百年来的民族历史。对于运河,徐则臣天然怀有感情。中学时,学校门口就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他的爷爷奶奶都曾去挖过。后来工作到淮安去,那里更是大运河的咽喉所在。他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困难,写得我都累死了,也做了很多田野调查,几年时间从杭州一直往北走,走到北运河的终点,断断续续全走过了。"
现代快报:请您先说说获奖感言吧。
徐则臣:写作这个事儿,它就是一个人的事儿,一个人孤独地战斗,但是一个人的事儿需要别人来呼应,就像在沙漠中行走,如果周围一点人声没有,那是很可怕的,期望能够有呼应,哪怕这个呼应是个批评,现在是一个奖项、一个奖励、一个肯定,那当然更好,让我觉得吾道孤独,所以还真是特别高兴,也很感谢这个奖的鼓励。
现代快报:喜提茅奖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份压力?每个作家在获奖之后,都面临着如何写出超越前作的问题,尤其对年轻作家来说。
徐则臣:我该怎么写还怎么写,得不得奖我都会这么写。
现代快报:相比一些文学世家来说,您的成长环境是在乡下,家里也没人从事文学工作,您是怎么走上创作之路的?何时立志以写作为业的?
徐则臣:我从来没想过当作家,当作家是很偶然的,但其实也是必然的。当作家要做很多的准备,这个准备不是从你想当作家才开始准备,而是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到你想当作家的时候,水到渠成,这些都用得上。
现代快报:您是江苏人,这次是代表北京参评茅奖的。很多人认为您的作品气质,更接近北方作家。
徐则臣:咱们江苏就是南北之间嘛,很正常。我这么多年在北京生活,有一点北方气质,而我妈是山东人,可能有一些吧。
现代快报:故乡在你的写作中意味着什么?
徐则臣:故乡不仅是我人生的原点和源头,也是我作品的原点和源头,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管写哪里。最终很多的素材、印象、参照系都来自故乡。对我来说,故乡和童年对我来说很重要。
现代快报:您工作在北京,但也是江苏签约作家,所以《北上》也应该算是江苏作品吧。
徐则臣:对,《北上》是签约期内写完的作品。其实不算到哪儿,你是江苏人,江苏的因子肯定是抹不掉的。
现代快报:接下来有何写作计划?
徐则臣:写《北上》时有很多的想法,还有很多没法写进小说里的东西,我可能会把这些用非虚构的方式清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