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云乡:文学家心中的水韵江苏

        来源:《新华日报》2021年10月21日第13版 (2021-10-21 09:40) 5961318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南,天造地设,自古多水。这水,有江河之水的奔涌不息,有京杭运河的蜿蜒苍茫,有湖泊之水的烟波浩淼,还有太平洋西岸海水的横无际涯。长江在此慨然入海,黄河曾在此数百年纵横驰骋,淮河情况稍稍复杂,不仅被黄河挤压,更有人工河流拦腰,只能是夺路长江,如今也有部分东流入海。而京杭大运河在江苏横跨扬子江,北连齐鲁,南通吴越,大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也颠覆了长江以北的一册水土万里平畴。夏坚勇一部《旷世风华》几乎写尽了大运河的翠华摇摇、云蒸霞蔚,刚刚去世的着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的助手邹逸麟先生曾徒步考察大运河,这也是他后来主编《中国大运河志》的肇因之一,说起中国历代的治水先驱,明代的“治水三书”,邹逸麟教授更是话语滔滔。有关方面精心策划,以江苏的水为题,动尽水脑筋,书写水文章,蔚为大观,令人欣喜。现简单枚举,一窥全豹,助以领略水上江苏的气象万千。

          丁帆教授曾在十六岁的青涩年华插队宝应。年近古稀,重返故地,他以《老屋手记:梦里不知身是客》感慨人世沧桑,追忆似水流年。再次遇到当年房东吉五爷的无语凝噎,回忆当年购买浩然《西沙儿女》、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还有周立波《山乡巨变》的如烟往事,他想起了冯秋子所编辑的苇岸的精致文字,更有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老屋手记》,宝应的大溪河留下了丁帆的六年时光。大溪河“如今一切都归于寂静,只听得一两声不知是喜鹊还是老鸦的鸣叫,河面上已经没了行船,只有浮萍在微风中晃动”。如果说丁帆瞩目的是自己插队六载的宝应大溪河,而苏大教授王尧笔下流淌的则是苏北东台的一条无名小河,他称之为未名河。王尧的《我在未名河的北岸》,天马行空,形散神聚,令人叫绝。他道,“我无法想象一座村庄没有一条河,就像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不在河边长大会是什么样子”,就是家乡的这条未名河畔,站立在河水北岸,王尧回望这条河的前世今生,这条河的千年流淌,这条河的春秋寒暑,这条河的两岸人家,在这条河的岸边他听到《洪湖水浪打浪》,得悉时代巨变的悄然信息,终于,他从这条未名小河走向了更为辽阔的远方。

          再来看赵本夫先生的《“天元”之水》。赵本夫先生这次写的不是他小说世界里的“蓝水河”,不是他的黄河故道,不是他的微山湖,也不是他的“涸辙”。他写的是淮安的水,淮河与运河在此交汇,这里还有洪泽湖。因为水,这里有漕运总督署,这里有治河总督署,喜欢下围棋的赵本夫先生借用围棋术语,称之为“天元”之水。他在此悠闲信步,淘宝捡漏,居然收藏一荆溪徐飞龙制作的紫砂名壶,真是喜出望外。乾隆年间的一把壶,因何到此?是否赝品?经人掌眼,确为真品,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大运河的舟楫往来、货畅其流、沟通南北东西啊。人在八闽的南帆先生注意到了常熟沙家浜的地名演变,他出版过《村庄笔记》,这篇《醉来稳做芦花梦》虽然简短,倒也有趣,横泾镇改称沙家浜,徽州不是也成了黄山市嘛!如果说南帆的常熟之水惜墨如金,而林那北笔下的扬州则有了历史小说的风致了。林那北借助于李庭芝,钩沉宋元之际的不堪岁月,细说扬州古城的一段历史。世人多知李白的扬州、杜牧的扬州、史可法的扬州,但李庭芝在1276年就义于扬州,人们依稀记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提到过此人,但其一生行状,实在是太过久远,乏人问津。天水一朝,多人称颂而神往,但它的落幕也是那样的惨烈与令人揪心。林那北贴心走近古人,真是用心了。写过《巴黎记》《印度记》的诗人于坚,注意到了扬州这座绿杨城郭的一条小巷——史巷,史巷里的日常细节,史巷里的岁月流淌。他的《扬州之思》,流连的还是老扬州的味道。

          江南的太湖,多人书写,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江北的高邮湖,因汪曾祺,热度不断攀升。淮安的洪泽湖,诗人赵恺先生曾提倡过大湖文学流派,不知如今进度如何?鼓点是否还在敲响?江苏山东交接处有微山湖,似乎有点冷落。胡学文《去徐州看湖》,看的是什么湖?却原来是潘安湖、云龙湖。云龙湖并不陌生,而潘安湖则是新时期的产物,颇有后来居上的意味。潘向黎的《去南京看湖》,主要是看了玄武湖、莫愁湖。她提到了余怀这位福建人是南京的知音,还说到了自己在中科院地理所的舅舅,他是地质地貌专家。潘向黎在莫愁湖的鸢尾花苑,居然想起了东京的明治神宫。人在古都长安主持《美文》笔政的穆涛先生,多年研究班固,对汉代情有独钟。他的文章题目,别具一格,不无论文色彩,唤做《经济膨胀之下的政治滩涂:汉代的吴地面貌》。穆涛提要勾弦,简明扼要,先说吴越分合,再说东越、南越,但主要笔墨,还是集中到吴王刘濞这位刘邦的侄子身上。刘濞何以作乱?是因为经济膨胀、吴越富庶,有点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所致啊!穆涛还把刘濞与刘安、刘德略作比较,刘安、刘德比较注意文化建设,善于养晦韬光。穆涛的此番观察,平实冷静,娓娓道来,令人印象深刻。

          《文学家心中的水韵江苏》收录有46人的江苏水文章,令人目不暇接。苏童的《河岸》《城北地带》《茨菰》,多写江南的水、枫杨树下的人,他收入此书的《城北的桥》,只说城北的桥,很小的切口,却别有风景。叶兆言就江苏专门有《江苏读本》,是一版再版的江苏人文地理,他的《水上做文章》这一题目,据他说,来自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