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筱艳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英语老师,也是成果颇丰的南京作家、编剧。今年,在国家公祭日前夕,她刚刚完成的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宁生》即将付梓。近日,杨筱艳就其近年来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系列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接受记者的专访。
用文学讲述历史
杨筱艳是英美文学专业出身,陆续出版不少部翻译作品。开始文学创作,源于她2006年在南师大读教育硕士时教育叙事课的结课作业。作业要求把教育案例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杨筱艳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孩子的短篇小说,陆续结集出版。
从儿童文学起步,杨筱艳的新书也开始深入研究城市历史。在她看来,“任何人物在社会历史背景下才是鲜活的,才是有逻辑的。”
近年来,杨筱艳的创作实力备受业界关注,化身编剧“未夕”,作品陆续受到包括正午阳光在内的多家影视公司青睐。她参与编剧的《山海情》、原着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乔家的儿女》,都是荧屏爆款,接下来还有《人生·路遥》《以子之名》等多部热门剧将与观众见面。
在杨筱艳的创作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历史是她非常看重的领域。儿子小学五年级时,杨筱艳有一次送他上辅导班,偶然在区图书馆看到很多地方志,接触到南京大屠杀史料,后来就有意识地每周去看。“最早看的是徐志耕老师、朱成山老师的书,后来看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被改变的人生》,我内心特别震撼。”联想到外公外婆的亲身经历,她的创作冲动被点燃了。
把公祭日漫画写成小说
“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最近,杨筱艳刚完成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儿童小说《宁生》即将付梓。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那张引发众多网友共鸣的公祭日漫画。曾经全网刷屏的漫画中,两名女孩穿越历史隔空对话,小说也由此讲述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一个孩子生活在1937年12月13日至20日的南京,另一个孩子生活在2019年12月13日至20日的南京。生活在2019年的孩子闯到学校校史馆,因为逃课被爸爸打了一顿,他选择离家出走,一共走了半天,被网格员找回来,这个过程中他接受到外界善意的帮助。而1937年的这个孩子,半天内家破人亡。穿越时空对望的两个孩子,有着不同的命运。
杨筱艳告诉记者,“新世纪的儿童处在自由、幸福的环境中,如何理解并认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如何真正实现一种对照,是这部小说要着力去挖掘的。”
这不是杨筱艳第一次写南京大屠杀相关题材小说。2020年推出的《荆棘丛中的微笑》就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三部曲故事,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举行分享与签售会时,许多带孩子了解这段历史的家长,挤满了会场。这本书也获得2020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
以家人为原型进行创作
《荆棘丛中的微笑:小丛》源自杨筱艳家人的亲身经历,原型就是她外公外婆和两个未曾谋面的舅舅。杨筱艳的外公家原本在南京杨公井做织锦生意,后来在碑亭巷开了家照相馆。1937年8月,日军飞机对南京进行空袭,南京形势严峻。外公决定带上妻儿,关店锁门逃往重庆。“外婆告诉我,那时候家里稍微有一点家底的都逃了。大家都从南京挹江门去中山码头长江边渡江。”
杨筱艳把家人亲身经历的细节都写进书里,成为家族记忆的记录者。“我外婆耳朵上戴了一副金耳丝,在过挹江门时,在人群中被人拽走了。外婆当时耳朵上鲜血淋漓。到了长江边,要登上渡江的船只,需要买船票。当时票价飞涨,外公用三根半金条买了四张船票。一张船票几乎要一根金条!”
杨筱艳说,1937年,当时舅舅们都还是孩子,他们跟随大人从南京过江,一路颠簸前往重庆。后来不幸遭遇1941年“六五重庆隧道惨案”,两个舅舅遭踩踏致死。
“现在的日子真好”
“我们家这段伤痛往事,家人并不愿多提,零零星星跟我讲过逃难的过程,这段记忆很深刻地刻在家人心中。外婆的眼睛后来是半盲的状态,就是那时候哭坏的。”战争对人的巨大影响是终身的,杨筱艳记得,“外公坚决不给我喝甘蔗汁,我一直不知道原因。后来才知道,日本投降后外公外婆回到南京,先后生育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我的母亲。家里太穷,姨妈生病发烧没钱看病,邻居好心给她喝了点甘蔗汁,结果症状突然加重去世,这成了外公心中永远的痛。”
“1950年以后,外公重新到照相馆当摄影师。外婆进了街道工厂上班,再后来到了居委会,还成为南京市人大代表。我爸妈结婚后都有工作,我外婆后来经常念叨,‘现在日子好过了’。”杨筱艳出生后,外公特别喜欢她,因为家里已经很多年没有添丁了。外公于1991年去世,享年76岁。外婆于2005年安详离世。“如果没有战争,这会是一个很平安幸福的家庭。”杨筱艳说,“外婆后来也感叹:‘没有想到,现在的日子真好。’这种心境,只有有过非常惨痛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