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邵小华:写春联的父亲

        (2023-01-25 11:45) 5980292

          父亲算不上书法家,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一生中都没有缺过人夸。政治运动风行年代,父亲常被这家那家单位请过去抄标语、出墙报,晚上归来的他,身上尽是挥之不去的墨汁味。

          父亲的书法,是我儿时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的资本。在家周遭的街巷玩耍,见谁家门上的春联为父亲所书,我立马会手舞足蹈:“看呃,是我老爸写的!”在苏北黄海边我家曾下放过的那个村子,过年时,一点不夸张地说,全村有快三分之一人家门楣上的春联,出自做语文老师的父亲之手。

          记得每到写春联的日子,就有人不停地往我家送红纸。户名及想写的内容,会用铅笔注在红纸背面;如果只注了户名,就是内容不作要求,任由父亲发挥。父亲一般会根据对这户人家文化程度的大致了解,选书不同的春联内容。吉祥祈福主题的写得最多,比如“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九州瑞气迎春到,四海祥云降福来”;其次是毛泽东诗词“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之类。古诗父亲偏爱写的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有杯皆进酒,春来无处不飞花”。

          父亲写春联时,年少的我喜欢给他打下手。我会用小刀把一张大红纸先裁成等宽的条幅,再按内容的字数折出对应的格子。一幅春联写成,父亲会将一端用厚重的四角号码字典压于桌边,另一端让我用双手轻轻提起,春联便凌空平展开来了。一旁,放松片刻的父亲会点上支烟,眯眼打量着那一个个墨迹未干的汉字。那一刻,在他眼里,那些春联比我更像是他的儿子。

          我有时会粗心,将空白春联上字的格数折错,父亲写到最后才发现不对劲,但为时已晚,这幅春联就只好作废。那年头家家手头都紧,很少有人家送来的红纸绰绰有余。出错后,父亲会默默取自家备用的红纸替人家重写一幅。倒贴了墨汁和时间也就算了,还要再倒贴纸张钱,母亲为此犯过嘀咕,父亲却难得有半句怨言。现在想来,父亲一生淡泊,遇到名利纷争习惯绕道走,而这份深藏于墨香里的被人需要与认可,或许是他内心唯一在意过的东西。

          腊月里的小城街头,摆摊卖春联的不少。这时的父亲,会是踯躅其间的一位特殊顾客,只看不买,也不多语。但也有过一次例外。

          某年除夕,离年夜饭开席剩不了几个钟头,就在城东一桥头,一个腿脚不灵的中年男子寒风中仍守着卖春联的地摊,旁边还蹲着个腮帮冻得通红的小女孩。父亲骑自行车路过,忍不住下车搭讪。男子见遇着了买家,每问必答:这是他头一年摆摊卖春联,央人一共写了五十副,本想赚点小钱贴补贴补,可卖到现在只卖掉了一半。

          父亲掏钱买下男子的一副春联后说,别多心啊,你这字写得一般,怪不到不太好卖。明年还想做这生意的话,我可以帮你写,不收你一分钱。男子有些发愣,将信将疑。我没有拿你玩!父亲接着报出了我家所居巷子的名称,问对方认识不认识,答认识。“那明年要写,你就去这巷子里找邵老师。”父亲说完跨上了自行车,蹬了几脚,扭头又补充道:“邵老师,刀口耳的邵,你过记得?”在父亲离去的自行车龙头上,他买的那副春联一路飞扬。

          父亲晚年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写毛笔字需要的站立悬腕,提气运笔,对他来说已是一件艰难的事。生命最后的那几年,他基本上已告别了毛笔和宣纸。为不能再替别人写春联,父亲有过遗憾。但他不知道,他的遗憾兴许是多余的。因为,市场上价廉物美的印刷品春联已铺天盖地。小城也大兴旧城改造,一条条古老而热闹的街巷在逐渐消失,搬进了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那些街坊邻居,过年贴春联的已越来越少。

          (刊登于2023年1月22日《盐阜大众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