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的常州城里找不到一家鲜花店;33年后的今天,常州满城找不到一家开门的鲜花店。寂静的街巷,触目皆是口罩,白色的口罩,黑色的眼睛……
1987年的春天,我病了。头痛,出现脑积液,住进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作抗炎治疗。27岁的小伙子,整日躺在病床上是什么滋味?我利用治疗的间隙,偷偷步入当年一院老病房大楼(现存的那幢民国建筑)后的小花园,闻泥:土春天的气息,听绿枝拔节的声音。想象着我的学生——数里之外的北郊中学高二两个班的百余位同学,早间书声朗朗,课上凝神专注。语文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如何自习?老师带给你们的作业完成得可好?
躺在病床上的一周,不是挂水就是昏睡。一次抽取骨髓样本之后,我沉睡了不知多长时间。醒来,口渴,侧身去端杯子。这时,七八枝红的、黄的、粉的花枝带着嫩叶,束在一只胖瓶里(当年的水果罐头瓶)。我的眼睛产生了幻觉,这是什么?这是哪里?淡淡的花香,折枝的青涩,安静地在一侧的床头柜上跟我细语。那时,我们都不懂“花语”,也无花的常识。看褐色的细枝,那分明是从树干上硬折下来的。簇拥着,也散乱着。
同室的病友见我醒来,纷纷对我说,五六个一群学生模样的人,中午送来的,他们轻轻地放好,就看你,看了好一会儿,然后蹑手蹑脚地离去了。我拨弄一下花枝,一张纸条落下,上面写着:“李老师早日康复!爱你的学生。”后来我知道是哪些学生,永远记着他们的名字。数十年后见到,我们时常拥抱,心中常含泪水!
当天下午,我的妻子腆着怀胎六月的大肚子来病房的时候,很惊讶地说,这些孩子可能是跑到野外去采摘的。北郊之北有大片大片的农田河滩与草木。这些野花带着泥土与露水,没有鲜亮的色彩,没有整齐的造型,甚至显得散漫、丑陋。当鲜花店开满我们这座城市的时候,城市似乎没有了郊野,也没有了野花。于是,这束33年前学生摘的花枝,成了我永久的记忆,成了我心中不谢之花。我当年的好友石花雨为此动容地写下一篇散文《感激鲜花》。今天,我一时找不到原作,但往事历历,难忘学生、野花,美好的记忆与珍贵的馈赠。
33年后的冬天万木肃杀。年前还去花木市场搬回两棵盆花,春节一过便万店关张。一种叫作“冠状”的病毒、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肆虐大地,武汉病了,我们的祖国病了。口罩,口罩,别说探亲访友,别说买束鲜花,真正揪心的是,一罩难求!
本人现在的职业有几分特殊。夫人在家总是嗔怪:既是春节又是疫情,为啥还不呆家里安顿?看你总给张三李四回微信“平安渡过疫情”,说一套做一套!我供职的报社排我值班,为抗疫情,提前至年初四上班,初五出报;我兼职的作家协会,诗人们率先发声,行动力无比之快之强。我为他们做做后勤,必须的吧,联络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公众号、吟诵协会……尽管有电话有微信,但出门也在所难免。于是,口罩成了问题。
我想起两个从医的学生,都是呼吸科专家。一个是中医院的门诊部主任,已经出征武汉。我千叮万嘱,临行留下四个字“老师珍重”;另一个是一院呼吸科重症室主任,也已“失联”多日。年前她还嘱我去做了一个肺CT,两个结节没有变化,也是撂下四个字“老师放心”。现在我不能联系他们,更不能增加他们的负担。口罩预约几次未果,于是将用过的洗洗、晒晒、烘烘,反反复复,对付着用。幸运的是,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多起来了。我惦念着当下在抗疫一线的两位学生,也接着许多学生的电话拜年和微信祝福。往年家里会鲜花成堆,热闹着呢;今年悄无声息,两盆杜鹃和仙客来静静地陪伴着我们俩,长势尚好。儿子远在大洋彼岸,视频问候,那里也流感盛行。儿子说纽约几乎没人戴口罩,但也难以买到口罩,问我为什么,原来美国的口罩也是从中国进口的,现在哪里还能供应美国呢?咫尺天涯,环球同此凉热啊。
此时宅家,万籁俱寂。我为作协伙伴们的诗歌创作感动,点赞、推送之余,终于可以奢侈地泡在书房里。近年来,不知为何,总是习惯重读“旧书”,旧书柜中随手拿出的便是加缪和马尔克斯,鼠疫、霍乱、抗争、爱情、孤独、自然、人性,芒果树顶上的鹦鹉,北非奥兰小城的恐慌……尽管是在消磨时间,但也进不了那些熟悉的情节,占据眼眶,充斥心灵的尽是这些词和想像。
时间到了2月3日,上班第一天的日子,天气不错。下午回家,小区门岗已经不放外人进入。几乎在开锁跨进家门的同时,手机微信“咚”的一声响起,时间是14:33。“李老师,你在哪里?”“给你搂了点口罩。”我大为疑惑,这个时候?是谁?“一会小区门口见。”我定睛一看——潘振!我未加思索,立马电话他:“我有,不用不用。”“不可能!”回答得那么干脆。
这是一位现在跟我同行的学生。扛着摄影机,拿着话筒,是电视台的一名干将。可是我印象中,他长得白净又安静,看着他成长,从彬彬儒风到虎虎生气,成为一名我们这座城市的记录者。平时跟我不远不近,时有问候,相见总是一脸的笑、快意的说。去往小区大门的路上,我在想着最近一次跟他见面的情景。远远的,我看见他的身影了,与我相仿的高矮与相貌,只是比我小十几岁,也四十好几了。走近了,他还在低头跟我发信息,一头浓发间也有白发滋生了。我俩四目相望,眼神中有太多的语言!不能拥抱,没有握手,在这特殊的一刻,心中涌动的是骇浪惊涛,是连绵无声的远山波峰。
“老师,这是我单位给的30只口罩,给你10只。”他给了我三分之一,余下的自己、妻儿、父母……
临别,我给他车里强塞进一个红茶礼盒,逐他快离开。没多久,他来微信了:“送了25块钱的口罩,拿回来几百块的茶叶。李老师,你这么搞会破产的。”后面带了一个幽默的傻笑表情。
我真想对我亲爱的学生,对我所有真情的朋友,大声说——
我宁愿“破产”!
2020年2月5日于润德半岛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文学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巴金文学馆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