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徐良文:零死亡”的生命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南京市第一医院援鄂纪实

        (2020-06-08 10:36) 5893641



        南京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庚子年的春天注定是个不平常的春天。

          在武汉,一场与死神的争夺战在残酷的进行着。

          生而为人,都是血肉之躯。守护生命成为他们与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作战中遵守的至上理念。

          生死一线,他们逆风飞翔,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

          52天,收治88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其中81个是重症,7个是危重症,在与死神的反复争夺中他们创造了“零死亡”的生命奇迹。保持“零死亡”记录,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病区17支国家医疗队中,他们是唯一的一家。

          他们是谁?他们是江苏国家援鄂医疗队南京二队,二队队长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戚建伟。

          1

          我们俩坐在他办公室的狭小房间里,开始了交谈。

          他已经从武汉回到南京50多天了,但在武汉的一幕幕场景仍每天在他脑海中浮现。一说到武汉他便有些激动,是啊,人生有无数种经历,唯有生与死的经历刻骨铭心。

          他从出征武汉的那一刻讲起。

          28日元宵节晚上8点半,戚建伟接到了医院党委书记的电话,南京要组织国家医疗队支援武汉,院党委决定由他挂帅出征。在此之前,大年之夜,南京第一医院已有4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从那时起,全院上下,从书记到院长,从医生到护士都积极主动报名到抗疫前线。戚建伟说,我很幸运作为领导驰援武汉。

          那夜,南京市第一医院召集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一经发出,各科室医护人员就在第一时间踊跃报名。10分钟之内,名额满员;1个小时后,56名赴鄂名单全部确定,国家需要之时,没有人退缩,全部义无反顾听从召唤。

          此次出征武汉,南京二队除了南京第一医院56名人员外,还有溧水区人民医院,浦口区中心医院,江宁区人民医院的76名医护人员,共132名队员。深夜2点,万籁静寂,却有热血涌动,此刻,戚建伟拿到了全部出征人员名单。

          大战在即,一夜无眠。出发的物资在连夜采购准备之中。疫情肆虐,武汉医疗物资奇缺,必须准备充足的抗击疫情的武器弹药。70多台套的医疗设备,包括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可支撑一周的防护物资,如手术衣、口罩、鞋套、防护服等防护物资和所有人生活物资,装箱、打包,标明名称,贴好标签……紧张而有序。

          第二天上午整10点,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不同年龄层次的出征队员全部集结到位,所有物资全部准备完毕。令戚建伟感动的是,医院在N95口罩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差不多全部库存的240N95口罩让他们带走,院党委书记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去前方比我们更需要!我们盼着你们平安归来!

          戚建伟深感责任重大!

          即将奔赴的战场,病毒凶狠狡猾,无孔不入,在同病毒最初的交战中武汉许多医护人员被感染而倒下,教训深刻。南京二队队员大部分并非传染病科专业医护人员,培训至关重要。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从10点到12点,仅有的2个小时,在感染科陶臻主任和李林护士长的指导下,队员们争分夺秒进行了病毒防护知识和如何穿戴防护衣等的培训,队员们认真听讲……

          12点,载满队员的大巴车离开医院赶赴机场。

          家属、亲朋好友挥手相送,祝福平安,目光中充满期盼!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率队在机场为勇士们送行:你们要打胜仗,也要零感染,我们在南京等候你们平安凯旋,一个都不能少!

          要打胜仗,要零感染,省市领导的嘱托直击心灵,作为这支队伍的主帅,戚建伟更感肩头责任的沉重!

          2

          夜幕降临时,飞机在武汉天河机场降落。

          机场大厅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一片紧张繁忙气氛。

          早些时候,在飞机上,戚建伟用机长的对讲机对132名队员进行了第一次战前动员,并组建了核心团队,明确了医疗组组长、副组长及护士长。要求共产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冲锋在前,勇敢担当,做出表率!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医院,但上了飞机就是一个整体,代表的是南京,是江苏,要听从指挥,要打胜仗,也要保护好自己,我的责任就是在胜利凯旋日,把你们一个不少地带回去!

          当时的武汉,笼罩在战争气氛中,队员们在大厅里等待物资、行李和交通工具,一直到深夜,132名队员才进入驻地,并且分在两地居住,相距十多公里。当晚大家抢运医疗设备,有16名队员第二天上午才拿到个人物资。

          210号上午,戚建伟参加了国家援鄂医疗队第一次联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话深深敲击着他的心灵:你们是习总书记派来的国家医疗队,你们的使命就是尽最大可能抢救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减少死亡!

          戚建伟再次被震撼,不再是代表南京,代表江苏,而是代表国家!责任重如山!

          那时,国家卫健委每天下午3点都在新闻发布会上报告新冠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的冰冷数字压迫着全国人民的心,全世界也在瞩目着武汉!

          南京二队整体接管的E1-5病区,是3天前才由妇产科改造过来的隔离病区,52个床位,里面空空如也,什么医疗设备都没有。戚建伟立即指挥安装从南京带来的医疗设备、打扫卫生、清理环境,进行人员排班和防护培训。协助交接的同济医院院长对他说,你们南京二队昨晚到的迟,没能很好休息,今天就不要接收病人了吧。大战在即,戚建伟也心疼队员们,很想让他们多休息一会。然而当天下午,国家卫健委领导就紧急询问:你们什么时间准备好?今晚能不能接收病人?戚建伟明显感受到指挥部的焦急和压力,他知道早一点时间接收重症病人,就能早一点挽救生命,他坚定表态:我们确保今晚11点全部准备就绪,并收治病人!

          紧张的气氛中,时间过得飞快,211日凌晨1点,南京二队E1-5病区开始收治病人。

          戚建伟回忆:那晚的经历终生难忘,整个光谷院区灯火全开、警灯闪烁,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开进病区,救护车来不及接运,后来就用公交车运输,都是重症、危重症病人啊!我没经历过战争,但我分明感受到了战场抢救伤员的紧迫气氛。他说,从凌晨1点到3点,仅仅2个小时,我们E1-5病区就收治了47个病人,本来是48个,其中一个病人还在转运途中就死亡了,因此,交到我们手上的是47个。52张床位差不多一夜全满。在我们楼上是鼓楼医院为主的南京一队,他们情况和我们差不多,也是52张床位,也是一夜收满。

          说到这里,戚建伟有些沉默了,见到那样的场景再坚强的心灵也会被震惊而感悲伤。

          “先前,我们预想了种种方案,可怎么也没想到,形势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峻,难怪国家卫健委领导命令如此紧迫!面对短时间收治这么多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全体医务人员都没有经历过,而且病房条件又简陋,接下来该怎么抢救?”说到这里,戚建伟再次沉默。“可是面对病毒的猖狂,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再苦再难我们也不能退却!”

          团队在已有排班的基础上迅速做出调整,排出了大小夜班和加强班的人员,确保收治的患者能得到尽快救治。

          那夜注定无眠,整座武汉都醒着,多座医院都在连夜收治病人,因为中央的命令是:应收尽收!

          夜深了,医生和护士们不顾疲劳地在安顿着病人。有7个病人没带行李,没有被褥,有的病人刚挨到床就睡着了。其实,医护们也都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了,但他们不能睡,他们是战士,病房是他们的战场,他们想方设法尽全力在救治患者。

          第二天一大早,医护人员开始对收治的病人逐个筛查,进行一对一的生命体征的检查、观测,有没有并发症,有没有基础病?力求做到精确施治。

          此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有一个患者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情况汇报给戚建伟。新冠加上阑尾,病人的死亡危险在增加,“立即联系定点手术医院转院,马上手术!” 戚建伟当即做出决定。南京二队所在的医院尚不具备新冠肺炎阑尾手术条件,戚建伟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很快得到落实,使病人顺利做了手术,排除了危险,最后治愈出院。

          此突发情况并非个例,筛查中,警报一个接一个而至,47人中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夫妻感染、全家多人感染,有高位截瘫的患者和怀孕28周的患者,甚至有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接下来将是一个又一个的严峻的生死考验。

          此时,博士生导师、呼吸科专家,56岁的医疗组组长谷伟已是三天三夜没能睡个囫囵觉了!他每天晚上是最晚一个出病房,出来后把每个病人情况全部梳理一遍才能睡觉。早上例会前,他又要先进病房巡视一遍,然后听取汇报,复盘过去24小时关于救治、生活、管理、健康防护等方面的得失,大家都把得失点找出来。拿出最佳治疗方案……

          戚建伟担心他身体,因为来武汉之前他查出颈椎问题,为了来武汉而推迟了手术,每天带着颈托进出病房。谷主任,你悠着点,你是先锋,可千万不能倒下啊!没想到第三天,谷伟晕倒在病房里。戚建伟强制他休息,但他稍以缓解又出现在病房。他说,那么多病人在等着我,我怎么休息得了!

          3

          又一个危重症患者亮起红灯。

          228日夜间,一位75岁的李大爷被转入病区。

          这位李大爷患有基础的“心脏病”病史,从223号开始,出现胸闷气喘,夜间不能平卧,伴有双下肢的水肿,经利尿等对症处理后,效果不佳,胸闷气喘症状无明显缓解,胸部CT及相关检查确诊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建议转定点医院,上报指挥部后,决定转至光谷院区南京二队院区治疗。为何要放到南京二队?因为,专家组在充分了解所在院区的17支援鄂医疗队情况后,得知南京二队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施乾坤、副主任医师袁受涛所在的治疗组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大爷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病,为确保李大爷生命安全,便将其安排到以南京市第一医院为主的南京二队所辖病区。

          此时,南京二队已经保持了18天“零死亡”的记录,李大爷的收治,使戚建伟倍感压力,因为伴有基础病的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是最危险的。

          入院当晚,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章文豪、孙加奎立即对李大爷紧急施行床旁心肺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重症心脏瓣膜疾病。床边超声,是医生的眼睛和耳朵,这台超声检查机器是从南京带到武汉的唯一一台,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超声显示,患者的心肺功能都处于衰竭状态,伴有严重心肌缺血,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病情极其危重,随时可能死亡。

          夜深时分,戚建伟紧急组织专家针对李大爷的病情作专题讨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入院后医生已经给予李大爷心电监护,高流量氧疗保证氧供,但李大爷依然严重缺氧。如果不能尽快缓解患者缺氧症状,死亡可能随时发生。讨论决定,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颖连夜在床旁B超定位下进行右侧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保证氧供的同时,给予纠正心衰、改善心肌缺血等综合治疗措施。刘颖不负众望,虽然穿着双层防护服,但依然宁心静气,凭借高超医术成功实施右侧胸腔穿刺,使患者胸闷气喘症状得到缓解,濒死感消失。

          然而,患者左侧胸腔仍有积液,高流量氧疗仍无法撤离。33日,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邹磊在B超定位下对患者再行左侧胸腔穿刺抽液术。平时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此时显出威力,即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多层手套,所有的操作也依然准确无误。左侧胸腔抽液顺利,无任何并发症,李大爷氧合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终于顺利撤离高流量氧疗,转危为安。

          戚建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经过12天的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精心救治,李大爷的病情逐步好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得到控制,肺部病灶逐步吸收,逐渐停用氧疗,病情平稳,达到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的出院标准。311日,75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李大爷,被成功治愈出院。南京二队再一次从死亡线边缘成功地抢回一例危重症患者。

          其实,对特别危重的新冠病症患者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设有专门的ICU,由上海华山医院队接管。有人建议,为保证病人安全,减轻病区压力,将危重者患者转去专门的ICU。电话打去,才知华山医院队也不堪重负,他们说,别送了,我们也收不下了。

          怎么办?戚建伟和团队专家果断做出决定:再危重的患者,我们也要自己就地救治!

          就这样,在武汉的52天中,南京二队一共收治88名患者,没有一个人转ICU,并实现了零死亡。这在光谷院区17支国家医疗队中是唯一的一家。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专门收治新冠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病区,有来自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六省市的17支国家医疗队,共计2349名医务人员与同济医院近800名医务人员齐聚在此,与死神展开生命争夺战!

          戚建伟说:我们17个队是同一天进去,同一天撤出的。坚持到40天时“零死亡”的只有江苏的3支医疗队。我们南京二队咬着牙坚持到了最后,成为唯一一家保持“零死亡”记录的医疗队。

          4

          “零死亡”记录来之不易。

          武汉的52天,戚建伟亲身感受到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

          戚建伟说:对每一个死者的治疗情况,后来都要拿到专家会议上讨论,地点在武汉市会议中心。孙春兰参加过,马晓伟、国家高级专家组成员都参加过。针对每一位死者,治疗团队要介绍救治方案和治疗过程。这个病人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死亡?什么原因造成?治疗有没有问题?专家要提问。如果中间操作任何地方有问题,专家都会指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后面的抢救积累经验,降低死亡率。治疗手册换了一版又一版,每一版的更新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经验总结。我们在讨论中获益匪浅,别人创造的经验,我们认真吸取,运用到以后的治疗中,保证了我们队的“零死亡”。

          谈到武汉的体会,戚建伟说:认真回想,有3点可以算作我们南京二队的体会,这3点曾被写进光谷经验中。国家卫健委专门下文,要求其他医疗队向我们学习。

          一是“团队的协作精神”。南京二队共有4家医院,9个专科的医务人员组成,有感染科的,呼吸科的、急诊科的,神经内科的等等,科主任之间,到底听谁的?我们的做法是,讨论时允许各抒己见,一旦讨论形成治疗方案,任何人都要严格执行,不能各行其是。有的医院在这方面就出了问题。科主任之间互相不服,各行其是,甚至专家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很好执行。尤其是晚上,病人情况变化很大,值班医生如果不安定下的方案治疗,更容易出问题。

          我们明确提出,如果不能很好执行讨论定下的方案,不但医疗组长不能当,就是医生也没资格当,要把他从一线换下来!

          对不同专业的医生,根据需要随时调配管理的病人,最大发挥医生的专业长处。护士也是一样,遇到危重病人增加,组长你就不要当了,充实到一线当专科护士。

          我们对重症、危重病人逐个进行会诊,不但是自己医院的专家,还适时请兄弟医院专家来会诊,我们请过协和的专家,同济医院的心血管、肾脏、营养、插管团队都请来过。新冠是崭新的病毒,没有治疗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要虚心接受专家的建议啊!

          还有利用南京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平台,请后方专家团队实时会诊。譬如我们遇到过一个心衰的病人,就利用南京后方的平台,书记、院长亲自参加远程会诊,病人不能动,抬出去就死,条件就这样,就在床边,怎么治疗?出主意,定方案!

          第二个体会就是治疗关口前移。当时我们发现,有的病区的危重病人,转到ICU,马上进行气管切开或者插管,却没能挽救过来。为什么?我们分析是治疗的时机晚了,如果早一些为患者打开气管通道,患者就不会死亡。这就需要治疗关口前移。不要等到不行了再插管或切开,要适时提前。我们有一个患者凌晨1点来的,病人命悬一线,2种办法,一个送ICU,我们觉得这个病人路上转运有很大风险,经不起折腾了;二是留下来,留下来怎么办?要么插管,要么切开,把呼吸管道打通。这两项感染率都很高,我们没有负压病房,手术要承担高感染的风险。我们讨论过后,下决心尽快进行插管。

          因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体质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及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医生必须在30秒内完成插管,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医生戴着3层手套,食指都是僵直的,方向和力道都不好拿捏。加上防护面屏上的雾气,操作难度增加很多,所以每次气管插管,对医护人员都是一次生死考验。由于治疗及时,这个病人7天拔管,成功救治。

          除了床前插管、有创呼吸,病人的体位很重要,体位不当,很容易造成死亡。但是当一个病人身上插满管子的时候,翻身很难的,一般七八个人才能翻得动。这样就发明了糖果翻身法,34个人就能解决,最多5个人。

          孙春兰副总理和马晓伟主任在专门听取6家医院的工作汇报时,我们是唯一代表光谷院区去汇报的,如何做到“零死亡”,问的非常详细,还有关于复阳的问题,二次感染等问题。听完汇报,孙总理专门指示,6个队里面有两个队的经验要好好总结,一个是我们,一个是金银潭医院。要我们以书面形式汇报给国家卫健委。

          第三就是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每次确定治疗方案后,要准确执行救治方案,医生穿着双层防护服,点位不容易精确,但确是一点都不能疏忽,稍有疏忽病人就有生命危险。

          最后转出去的那个病人,来之前已经到了3家医院,生了褥疮,血象2万多,10多天中几次呼吸停止,都被我们及时抢救过来。我们请了国家级专家几次来会诊,在26日那一天,我们又把专家请来会诊,专家看后说,这个病人没有必要再抢救,放弃算了!但如果放弃,就意味着我们“零死亡”的记录要失去。教授走后,我们的骨干,班组长开始讨论,70%都同意放弃,那么多专家都说过了,我们也尽力了,算了吧。但是我们有几个医生有不同看法,这个病人来的时候非常危重,濒临死亡,经过治疗有向好的迹象,怎么又突然间不行了?有的说,先前向好,那是回光返照。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家都期待着我来拍板。我讲了2句话:第一中央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减少死亡,因此我们把所有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到抢救危重症病人身上去;第二句话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松懈,不放弃。生命至上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念!

          27号凌晨4点多钟,我们一个很有经验的医生,思考着这个病人能否挺过当晚,因而睡不着觉。他连夜爬起来赶到病房,对病人实施胸腔穿刺,抽出胸腔积血,再次使病人转危为安。做完穿刺手术,这个医生腿一软,直接坐在地上了。他说,要是再晚一步,这个病人就挂了!

          28号院区所有剩余的病人要转院,转院时指挥部讲的很清楚,如果病人死在路上,算我们的,转院后24小时内死亡也算我们的。我们团队下了决心,一定要确保病人转院的生命安全。转院前我们对所有细节都作了充分准备,不但团队在转院途中跟随,并且要求医护人员在转院后也要向接管医护人员详细交代病情及协助治疗,就这样8例危重病人成功安全转院,南京二队实现了零死亡。

          此时,武汉最后的10家定点医院也在继续缩编,全市仅剩的700多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将被集中收治到武汉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各个医疗队将用最先进的医疗资源治愈他们,完成生命的接力!

          5

          我们不再去描写那紧急抢救的场景了,那太过残酷,我们选择几个温馨的场景来体现南京二队病房的精细化护理。这条经验曾被誉为“光谷经验”受到孙春兰副总理充分肯定。

          南京二队临时党支部的李林曾写下过如下文字:

          坐标: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谢谢你们,来自南京的天使们,以后我们要千倍万倍地报答你们。”这几日,在光谷院区E1-5病区,不断上演着催泪的一幕幕。

          第一幕:

          这一天是国际妇女节,身在隔离病房的她们,从一早睁开眼睛,就不断迎接着惊喜。南京二队有才艺的护士们用画笔、彩纸制作了贺卡,用精美的彩纸、彩带扎好一个个寓意平安的苹果,亲手送给病区里所有女病人们。二队的护士长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节日问候,她们自发筹集新的内衣,预定了鲜花,把内衣和鲜花作为礼物送给所有女病人。病人们站起身来迎接,用自己的手机记录和白衣天使的定格瞬间,不断鞠躬,频频感谢,目送护士长们走出病房,久久不愿意挪开视线。看着病人们露出开心的笑容,露出惊喜的神情,这群白衣战士们无比满足!

          第二幕:

          前夜

          同济医院金程程护士长发来信息:“李老师,3床、29床明天中午的长寿面已经定好啦!”。“太棒了,谢谢护士长!”

          南京二队戴莲护士长与物资保障组董艳老师打着电话:“明天我们需要准备两个精致的小蛋糕,分别给我们两位病人过生日。需要我们自己亲自去购买,因为网上订的都是大的,大的蛋糕病人一次吃不完,但又不方便分给整个病区病人吃,所以我们要选择大小合适的蛋糕,据说能买到小蛋糕的地点比较远,明天需要我们自己跑一趟。”“没有问题!”

          蔡玲护士长微信连接二队的绘画才女邵明月,“明月,能不能麻烦你个事,帮我们彩绘几件防护服,图案选择蛋糕系列,明天我们准备给两个病人过生日。”“没有问题,明天我白班,怕来不及,不过我想办法今天晚上搞定!”

          赶路

          60公里以外,有一家符合要求的蛋糕店,预定好了蛋糕,告知最早下午三点能取,但预测了一下距离,等取回来已经将近五点,与商家细说了具体情况,蛋糕师傅抓紧制作,在下午一点告知可以取蛋糕了。司机师傅听到消息,本来准备送完医务人员赶回来吃饭,为了不耽搁病人过生日,直接掉头赶往蛋糕店。下午两点半,蛋糕到达光谷院区。

          庆祝

          进入病区,桌子上已经摆着两张手工制作好生日贺卡,打开一张卡片是谷伟主任用心留下的祝福语:“祝欧阳先生早日康复,待明年梅花盛开相约南京。”并留下签名和联系方式,卡片上是满满的情意;另外一张卡片是施乾坤主任为病人做的藏头诗:“千山万水总关情,军令如山援江城,萍水相逢心连心,安危与共宁汉亲”,既道出了宁汉一家亲,又寄予了“千军平安”的美好愿望。

          穿上早已绘上各式蛋糕图案的防护服,同济医院邹护士长和南京二队的六位护士长们捧着蛋糕来到病人门前,将蜡烛点起,唱着生日歌来到病人床前。“感谢你们,谢谢你们不但不嫌弃我们,还把我们当成亲人。”患者说着,泪水浸湿了她的眼眶。

          李林最后写道:

          同为中华儿女,疫情当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竭尽所能,携手并进,共渡难关!

          最后,由我来写第三幕吧!

          或许,你还记得那个怀孕28周的孕妇吧,她得到全院区最贴心的关怀,大后方捐赠的地方特产:苏州的豆腐干,镇江的肴肉,南京的盐水鸭,甚至成都的鸭脖,广东的柑橘她都在第一时间品尝,院区还请来妇产科院士为她会诊,最后母子平安。

          那天,南京二队最后交班的队员在完成关舱任务后,不知是谁小声哼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渐渐这歌声汇成了一曲合唱,在走廊、在病房,在院区的门前广场上响起,医疗队员们带着口罩,相互拥抱在了一起!

          队员们用这首歌向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告别,许多人眼中闪现泪光!

          戚建伟最后说,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了救治方面的“零死亡”。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文学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巴金文学馆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