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刊》主编李少君
尊敬的吉狄马加主席、尊敬的王燕文部长、顾浩书记、朱晓进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诗人、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诗刊》社向《扬子江》诗刊创刊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这二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中国逐步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日益强大的关键时刻。回顾《扬子江》诗刊发展20年,中国全方位发展不断加快,民族主体性日益强大,文化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文化自信逐步确立。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自觉性日趋加强,日益由自卑走向自信、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解构走向建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复兴,中国诗歌日益繁荣昌盛,《扬子江》诗刊既是其中的推动者、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对于新时代文学来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培根铸魂,强基固本,凝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诗歌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创作道路,这是诗歌的现代化之路,是融合开放创新之路,是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等方针开创的新的诗歌局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新中国的源头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新文学革命和新诗革命。胡适、陈独秀等发动文学革命,陈独秀提出提出了三大主张:第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第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第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时代性、人民性,是五四精神的初衷,也是诗歌革命的初心,更应该是新时代新诗发展的方向。
新诗已经走过了第一个百年,并开始迈向第二个百年。新时代诗歌应运而生,生逢其时,新时代诗歌的发展,要建构民族主体性。新时代诗歌的主体性,既不是要依附和追随西方现代文学,也不是退回过去;而是要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兼容并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开辟现代性,确立中国新诗的自主道路,确立中国标准、中国风格、中国审美,弘扬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气脉。《诗刊》愿与《扬子江》诗刊一道开创新时代诗歌的新气象和新格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