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大博弈》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和各方媒体于线上参会。
电视剧《大博弈》改编自着名作家周梅森的同名小说。剧集聚焦中国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三位中国企业家深化改革、参与市场博弈的故事。
小说《大博弈》是周梅森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从构思到成书花费十余年时间,可谓呕心沥血之作。确定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后,周梅森和制作团队共同努力,力求把高门槛、有风险的《大博弈》做得反套路、有新意。
为此,周梅森把原来的倒叙改成了如今的顺序,从孙和平(秦昊 饰)临危赴任北机厂厂长的故事讲起,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电视剧《大博弈》于去年7月10日开机,10月25日杀青。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连续两周回看用户数据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的第一位,有较强的吸引力。
《大博弈》的制片方耀客传媒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编、导、演的强大阵容,起到了对剧集品质的保障作用。
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主创团队在拍摄期间与主管部门及时沟通,保证了正确的创制方向。同时积极应对疫情挑战,力求尽善尽美。
与会专家们则对《大博弈》的创作风格、题材挖掘、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点评。
聚焦于中国重装行业发展和塑造优秀企业家形象的《大博弈》,为近年来现实题材剧集的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大博弈》具有破土意义,为观众带来了惊喜感、新奇感。《大博弈》拓展了现实题材的创作囹圄,走出了生活日常和红尘烟火,迈向了万千世界和云水襟怀。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指出,《大博弈》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企业家树碑立传,为中国稀缺的企业家精神塑形筑魂。
《大博弈》没有把企业家精神硬塞给观众,而是用跌宕起伏的改革大戏、商战大戏、资本大戏,以及人生大戏来刻画人物,敲开了观众的心门。
剧评人李星文认为,《大博弈》难得地讲清楚了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体现在孙和平和刘洪川省长(丁勇岱 饰)的对话中。剧中,刘省长对孙和平说:“你赢了就说靠市场,输了就来找省长,这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遵循的法则,你自己去市场里博弈。”
《大博弈》虽然因专业深刻的内容在吸附观众方面稍有吃亏,但创作者正需要向观众不断提供这类作品,拓展它们的品类数量和到达率,来培养观众的多元审美,这是《大博弈》给文艺从业者们的一大启示。
《大博弈》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打破了电视剧创作固有的二元对立和主次线交织的套路,它用“三元结构”的逻辑,塑造了别具看点的人物群像和戏剧冲突。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指出,《大博弈》用三元结构建立了丰富、新颖的人物关系和剧情节奏,加持了剧集的现实意义,为整部剧带来了悬念,吸引观众不断追剧。
三元结构也为《大博弈》建构出文学层面和哲学层面的论述空间,使之成为一部可供学术研究的范本佳作,非常难得。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认为,《大博弈》突破了以往二元对立、正邪之争的人物塑造模式。
“汉大三杰”孙和平、杨柳、刘必定三人身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和命运轨迹有着鲜明的辨识度。同时,他们都有改变世界、改写历史的雄心,看得人心潮澎湃。
敢于横跨重工业和金融业的《大博弈》,体现出创作者文化自觉意识的崛起,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突破之作。
《大博弈》自播出以后,话题不断,吸引了不少业内媒体的评价。这让行业上下愈发关注文艺评论的客观性、中肯性的问题。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大博弈》打破了以往同类作品描写商战、市场竞争的套路,把企业发展的竞争具象化为人性和价值观的博弈,让企业发展与人的成长过程体现出一致性,使《大博弈》既有浓厚的文学性,又有温暖的生活气息,足见主创团队的匠心独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着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面对《大博弈》这样优秀的作品,文艺评论需要发出科学的声音,需要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创作的艰辛和制片公司“敢为天下先”的果敢精神。
编剧周梅森感慨道:“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参与者、目睹者,作为文学艺术家,我有责任和义务为时代发声,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优秀企业家们为民族复兴做出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