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江苏作协“名师带徒”计划源于201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工作方案》,共有20对文学名家与青年作家结为师徒。厚培沃土,春播秋收。在此,我们开设“‘名师带徒’计划成果展示”栏目,展现文学苏军薪火相传的良好态势。
一、房伟简介
徒弟:房伟
房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紫金文化英才。于《收获》《当代》《十月》《花城》等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有学术着作《王小波传》等6部,另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血色莫扎特》,中短篇集《猎舌师》。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长篇小说金榜等。现执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二、房伟创作成果展示
2021年
发表
1.《老陶然》(中篇小说),《北京文学》2期(《小说月报》4期转载)
2.《凤凰于飞》(短篇小说),《上海文学》2期
3.《狩猎时间》(短篇小说),《时代文学》4期(待发)
入选
第二届江苏紫金文化英才(文学创作类)
2020年
发表
1.《血色莫扎特》(长篇小说),《十月》1期(《长篇小说选刊》3期转载)
2.《格陵兰逃跑计划》(短篇小说),《青年文学》5期(《小说月报》5期、《中华文学选刊》6期转载)
3.《银河》(短篇小说),《江南》3期
4.《一个人的归途》(短篇小说),《青春》8期(《海外文摘》10期转载)
5.《海妖事件》(短篇小说),《中国作家》11期
6.《龙门的哭泣》(随笔),《天涯》6期
7.《果奠》(短篇小说),《解放军文艺》11期(《小说月报》2021年1期转载)
出版
《血色莫扎特》(长篇小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房伟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
获奖与立项
1.小说《猎舌师》获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
2020年, 小说《猎舌师》
获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
2.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入选2020年度中国长篇小说金榜·特别关注榜
3.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榜)
4.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度十大好书
5.长篇小说《石头城》入选苏州市文化基金扶持项目
2019年
发表
1.《小陶然》(中篇小说),《当代》4期(《小说月报》9期,《作品与争鸣》10期,《长江文艺好小说》9期转载)
2.《沙人故事》(中篇小说),《山花》10期
3.《苏门答腊的夏天》(短篇小说),《青春》10期(《小说月报》12期转载)
4.《阳明山》(短篇小说),《红豆》2期(《小说选刊》5期,《中华文学选刊》3期,《文学教育》9期转载)
出版
1.《猎舌师》(中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版
2.《烈火芳华》(长篇非虚构文学),济南出版社,2019年7月版
获奖与立项
1.长篇小说《石头城》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2.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入选2019年度江苏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3.长篇小说《石头城》入选2019年度苏州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4.中篇小说《猎舌师》,获第三届叶圣陶文学奖
5.中篇小说《猎舌师》,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
6.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
房伟小说
猎舌师(节选)
一
行动定在晚上七点整。骆宁安下午一点二十分,到回龙街住处,最后一次看望妻女。她们正收拾行囊。宁安点燃香烟,蹲坐在青石板,看着负责行程的老鲁将行李一件件地搬出,放在院子天井旁。绿萝郁郁葱葱,散发出香气。不到盛夏,天不够长,天边有了些影子,皴皴地染去,映衬着祥和安宁。院子不大,宁安花了不少心思,种满花花草草,有虎耳草,二月兰,月季,还有株黑皮桑树,有些稚嫩,但已舒展开身子,不用几年,就是一番亭亭如盖的景致了。雨天在屋檐下,喝清香淳口的龙井,听听雨声,给女儿梳头,读几卷《文选》,晚间烧锅爽滑可口的豆腐,想来是惬意的事。
今夜过后,如果骆宁安还活着,等待他的将是艰苦的流亡生涯。如果不走运,小院将是他最后的美好回忆。宁安贪婪地望着这两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小家当,内心充满苦涩。人是向往安逸的动物,哪怕极大的苦痛屈辱,人也要寻找活下去的借口。就在这个小院,两年前的冬天,母亲和兄长一家,被日本人的刺刀挑死。母亲被刺穿喉咙,血流了一地,渗入青石砖缝,怎么冲洗,骆都能看到小小的,刺眼的红点,闻到刺鼻血腥味。那是生养他的母亲的血,任何园林美景都无法遮蔽。骆宁安闲下来,常在这院子坐到天亮,不停地抽烟。他没告诉妻女,无数黑夜,他都能看到血色像油漆般堆积在夜空,老母和兄长、嫂子、侄儿,横七竖八地躺在院子,血淋淋地。兄长被井绳活活勒死,双手愤怒地伸向天空。嫂子下身赤裸,仰面朝天,葱绿的棉袄破烂不堪,肚皮上积淀着日本人骚臭的尿液。侄儿一大截粉红色肠子,被日军生生地拽出,就横亘在他的脚边,慢慢变得黑紫。死去的亲人一言不发,就这样定格在惨烈瞬间,在他的眼前不断重复播放。
二
骆宁安成为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厨师,有一年多了。南京被占领之前,他就是松涛楼颇有名气的淮扬菜厨师。骆家祖上在金陵也是读书人,出过举人秀才,但到了宁安父亲这辈,败落得厉害,只在国小当语文教员,勉强糊口。宁安幼时聪颖,旧学颇有底子,后来到新式国中读过几年。不知为何,宁安突然退学了。众人都劝,但也有明白人,知道宁安父亲突然过世,大哥做布匹生意,又被贼偷了几回,家里非常困难。宁安避过乱哄哄学潮,安心去松鹤楼学厨师。对读书人来说,无论新旧,君子远庖肆的看法都存在。很多人认为宁安是堕落贱业。南京餐饮业,规矩也多,有严格师承关系和厨艺派系,但宁安硬生生地,几年时间,从一个门外汉成了技艺精湛的名厨。他娶妻生女,生活也算自在。
民国二十六年,日本打南京城,母亲和兄长一家死难。宁安的妻子和女儿,侥幸逃过劫难。宁安在中华门附近的房子毁于战火,只能搬到回龙街兄长原来住处。日本占领南京,六个星期不封刀,大部分难民逃到国际安全区。母亲和兄长一家,死在宁安眼前。宁安泣血哭嚎,几天不吃不喝。妻子和女儿担心他被灾难击垮。谁知宁安突然停止绝食,走出家门,意外地在日本领事馆谋到厨师职位。领事馆对挑选服务人员非常严格,需要两代以上南京本地人,且有当地绅士做铺保。这些中国人要不懂日语,这样不能泄露领事馆机密,但要聪明伶俐,长相顺眼。宁安去面试,副领事对他非常满意。宁安向领事讨馆要了良民证,暂保妻女平安,在血腥乱世挣扎下去。
寒冬过去,宁安第一次见到领事馆的厨师长虎太郎辽。日本人成立维持会,后来又有梁鸿志政府,南京秩序慢慢稳定,但宁安看到日本兵,还是忍不住哆嗦,不知是气愤还是胆怯。领事馆后厨,宁安和一群刚应聘的厨师,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厨师长。宁安个子中等,面白身长,算是标准的中国美男子,但遭逢亲人大难,此刻憔悴消沉。宁安站在人群中,听到“咔哒”、“咔哒”缓慢的木屐声。循声看去,一个精瘦的老头,穿着日式料理服装,向他们走来。老人个子矮,腰杆异常挺拔。他的头昂着,目光沉稳威严,脸如刀砍斧削般硬朗。他走路也一丝不苟,似乎不会踏错一步似的。
谁能告诉我,料理奥义是什么?老人突然用生硬中文发问。
厨师们窃窃私语。这些厨师大多来自中国,也有少部分日本料理师和欧美西餐厨师。大家交头接耳,对日本老头的发问,感到迷惑,好奇。每个人都对厨艺有不同理解,但当众讲出来,还颇让人踌躇。
老人点了几个厨师的将,回答无非“让人尝到美味”、“感到满足”、“人生美满幸福”之类,老人皱着眉,并不满意。最后,他看向了宁安。
宁安想了想说,名厨王小余,曾协力袁枚做《随园食单》,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是为厨之道。
老人目光闪烁,说,你这中国厨子有些文化。以物悦人,还是以人悦于人,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不过伺候人的功夫。只有日本料理,才真正接近厨艺奥义。
宁安不置可否。老人见他似有不服之意,又转脸向众厨师说,我是你们的厨师长,日本京都的虎太郎辽。今后要和诸位共同服务于领事馆。诸位辛苦了。
虎太郎恭敬地向大家行礼。
他又对宁安说,这位中国师傅,我们各自做道菜给大家品尝,再讨论这个问题吧。
宁安百般推脱,虎太郎执意要比,只能定下题目,比肉类烧制。宁安索性也不再想其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怎能违拗这日本家伙呢。他自应了这营生,不过行尸走肉罢了。但日本人如此嚣张,只好豁出命来应付。
三
宁安做的是泥炉烤鸭。副领事爱淮扬菜,尤喜松鹤楼泥炉烤鸭,宁安恰是做鸭子的高手。上选1岁苏北鸭,又肥又嫩。宰杀完,去毛,洗净,腌制,天香斋上好酱油,腌制半小时。宁安拿出特制烤炉,点上炭火,将鸭子从下到上穿在戟形铁叉,左手运转如飞,不停翻动铁叉,右手根据火候,不断在鸭身刷蜂蜜、植物油。这手绝活儿,是一心二用,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把握。鸭子烤透,宁安开炉子。喷香的鸭子,色泽金黄。
宁安又耍起刀工,用锋利小刀揭鸭皮,待肥鸭焦酥酥的皮剥落,鸭子像洁白天真的少女显露了胸怀。宁安再用大一点的刀,专门削肉。他的速度很快,刀随腕转,如乱雪纷飞,不多时鸭子变成骨架。他把鸭肉放盘,搭配香葱、姜丝等佐料,骨架做了汤,这就是“一鸭三吃”,周围一片喝彩。宁安听出,喝彩的大多数是中国厨师。泥炉烤鸭虽是烤,但方法和风味全不同于北方烤鸭,也算淮扬菜精品。
虎太郎也已完成。他的料理,相比宁安,简单了很多。这个瘦小的日本厨师,将一块上好的奈良牛腰肉,先进行简单处理,配比大料后腌制,然以陶制器形进行反复捶打,再加以刀工处理,酒精炉爆火炙烤,端了上来。
中国厨师都撇嘴。不就是烤肉?大家先吃宁安的鸭子,肥而不腻,皮焦脆,肉软濡,汤清爽。大家赞不绝口。要吃虎太郎的烤牛肉,虎太郎却喊,先等一下。只见他飞快端上火炉,一盘冰屑,搭配芥末、辣酱等十余种日本佐味品。大家伸着筷子夹牛肉,谁料,虎太郎刀工极快,看似成块牛肉,竟幻化成透明蝉翼似的,极薄的肉衣。
虎太郎飞快夹起肉,先以火炭速烤,然后包裹冰雪,蘸上调料,填送到嘴里。大家依样学来,立刻感到,鲜嫩的,带点血丝的牛肉,甜美生鲜,入口即化,二次炙烤的热度,搭配冰雪和刺激性调料,仿佛在舌头上开“冰火两重天”的舞会,将肉本身丰富味觉,都绽放在味蕾之上。大家仿佛能感到,狂牛奔于火场的狂悍霸气,猛虎笑傲雪原的无上自尊......
料理被大家吃光了。但对两道菜的优劣,大家并未出声,而是一起看向虎太郎。只见他缓缓地说,优秀的厨师,要有杀手的冷静和屠夫的坚韧。你们不是揣摩客人口味的,谄媚的厨子。你们要做舌尖的征服者,美食的王者!
厨师们都吃了一惊,未理解虎太郎的意思。他又说,中华料理博大精深,特别依靠中国丰富无比,变化多端的食材,更花样繁多。可惜,中华料理失去创造力,一味腐败奢华,不重营养,重油,重繁琐工序。料理不仅满足口舌之欲,更让人清洁,严肃,奋发.....
虎太郎拿出把银灿灿的日式小厨刀,说,这是我的老师,京都料理大师五十岚本辉赏我的。将来哪位师傅能做出令我敬佩的料理,我将转赠予他。
虎太郎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宁安。
屈辱,这是彻底的羞辱!宁安呆立现场,脸色惨白,内心有声音狂喊,我不服!不就是烤牛肉吗?几句轻飘飘的话,就把我十几年精通的手艺否定了。这算什么?但冷静下来,宁安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讨厌的日本厨师,有几分道理。但将厨艺和亡国联系,让人的自尊心难以接受,更何况,洛家刚有至亲死于日本屠刀。
宁安用指甲扣掌心,鲜血溢出。他本恬淡随和,却第一次有了和人争胜的心。
名师点评
结对名师:王尧
王尧,着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在关注房伟近几年的小说创作之前,我对作为青年批评家的房伟印象深刻。房伟对王小波和其他当代作家的研究,充满真知灼见,是他们这一代批评家中的佼佼者。房伟曾经很长时间在山东的高校任教,引进到苏州大学后,我们成为一个教研室的同事。我逐渐了解到房伟在做文学批评的同时,一直创作小说、诗歌,十多年前就出版过长篇小说。房伟这几年写抗战历史题材的小说引发广泛关注,2017年获得江苏紫金山文学奖之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感觉是,“小说家”房伟,大有压过“批评家”房伟的趋势。
房伟既批评又创作,是我理想中的现代文人的最佳状态。我曾经多次谈到,我期待自己像现代史上许多文人那样,在大学里教书,写作,写论文,写小说,或写其他。房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房伟的写作状态远比我想象的要好,他从容不迫,热情而不失冷静。教学、研究的任务已经很重,但还不时发表小说新作。疲惫的我每次见到毫无倦容的房伟,都要感慨他浑身散发的“正能量”。
《猎舌师》结集了房伟近几年来创作的以叙述抗战历史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在写作这些小说之前,房伟做了大量的史料准备,又以批评家的本能选择了叙述历史的方法和形式,展开自己关于历史的想象。这样一个收集资料、进入历史情境、再艺术创造的过程,有不少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猎舌师》收入的这组历史小说,大部分是短篇,最长的2万多字,但写法结构还是短篇的规模与气质。他的做法是当一个“蜘蛛侠”,结成“历史之网”,利用特色各异的短篇小说集合体,造成一种长篇小说效应,但又能保存每个短篇的独立艺术和思想价值,从而捕获那个飘荡的“历史蝴蝶”的精魂。每一篇都试图找到一个新的表现视角,呈现出新艺术手法,颇具匠心。有的小说颇具悬疑侦探氛围;有的灵动自如,写世情写人物;有的利用美食、惊悚等类型文学手法;有的借助《聊斋》手段,以狐鬼写人性;有的则更像历史随笔散文,淡化情节,探讨哲理;甚至有的小说,还借助符号学理论,以理论入小说,追求理论与文学文本的融合。短篇小说素有“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之说,更擅长通过细节勾勒,片段呈现与留白艺术,表现个人化叙事与日常书写,即便写历史,由于篇幅限制与题材拘囿,往往也是草蛇灰线,点线结合,“留白”大于具体“历史写实”。这样的写法,固然灵动,富于象征隐喻性,但又让人感觉不够厚重。房伟的这个系列抗战小说,可看做是历史短篇小说的“组合拳”,将短篇小说善于写“点”的特长发挥出来,以点带点,以点而细织而成“网面”,以具体历史场景“横截面”,造成对抗战历史“全景式”重新理解。虽然这些小说篇幅都不大,但从叙述空间讲,涉及日本北海道、屋久岛,越南的河内,中国的则有南京、北京、上海、苏州、扬州、济南、沂蒙山、微山湖根据地、山东莒县、香港、台湾等。
在叙述时间上,房伟小说有抗战各个时期的展现,早至1928年的济南五三惨案(作为1931年“九一八”抗战的前奏),晚至日本战败投降的故事,同时,也涉及当下现实时空对抗战的理解。从人物来讲,它包括了很多不同层面的人物,中国方面既有汪精卫、蒋介石这样的历史大人物,也有军队高层军官,如起义将领,叛逃的师参谋长,潜伏的日伪官员,日军方面则涉及副领事、师团长、大佐等高级军政人员。但这些小说更多刻画了很多非常有特点的小人物,比如,军统底层人员,投毒杀敌的中国厨师,八路军战士,根据地民兵连长,自发抗战的普通村民,内心痛苦的汉奸,自杀的日军中尉,伪军小军官,日本军医,日军逃兵等。作家试图进入这些不同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灵,不是简单“道德判断”和“意识形态规训”,也不夸大“历史的同情”,给予他们过多历史特权,而是将他们放置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中,以严肃的历史理性精神,考察他们和大历史之间“晦暗难明”的关系。
这些历史小说,就是大大小小的“历史心灵”编织出来的历史,效果在于跳出国仇家恨的道德叙事局限,从历史精神高度审视这段民族国家的历史。比如,小说《手肴》再现了南京屠城的惨剧。被日军强暴的女学生和当汉奸的表哥,形成了紧张对峙关系。小说从女学生的视角,再现了表哥令人难以理解的生存意志。小说没有美化表哥的软弱妥协,圆滑世故,也没有遮蔽他残存的善良与保存同胞的善举。丑陋的战争将美丽的女学生化成斩断敌人手掌做炖菜的女杀手。人性是复杂的,面对屠杀,女学生和表哥都做出了不同人生选择。小说将道德审判和人性审判的双重权力,都交给了读者。小说对于江南地区面对日军侵袭的反映,令我们想起加拿大抗战史专家卜正民。他的着作《秩序的沦陷》就从很多史实细节为我们勾勒了众多历史小人物。无论抗日志士,汉奸,还是所谓“合作者”(cooperator),考察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既要坚持人性的宽容视野,又要予以冷峻的历史批判。
我注意到,这组小说还注重历史与现在的“互文性”关系。《指南》《鬼子妮》《还乡》《五三》《白光》等小说,都从历史与当下的联系性入手写作。《指南》以电脑游戏虚拟抗战景观,反思当下现实青年的心灵迷茫;《还乡》以女记者对抗战期间发生的悬案的访查为线索,再现了历史的多维度可能性;《鬼子妮》虚写日军逃兵在中国的生活,实写“文革”对人性的摧残;《白光》以抗战军队的鬼魂再现,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沉闷无聊;《五三》以失业在家的老记者,查访爷爷对历史大事件的参与入手,写出了人生对意义寻找的重要性。小说《五三》,写到了一只飘飞于历史迷雾的蝴蝶。这组小说也出现了很多有关“雾”的描述。比如,《还乡》中的雾气缭绕的神秘大山,《杀胡》中的山瘴弥漫的小村,《肃魂》里埋藏无数尸骨的元湖上空的水雾。这雾气是历史迷雾,有无限的神秘气息,既充满魅力,又有几分狰狞,它隐藏着无数血泪,无数爱恨情仇,也隐藏着无数可能性,偶然性,人性隐秘的挣扎与晦涩哲思。“蝴蝶”就是穿越历史迷雾的心灵力量。
卢卡奇谈到小说与史诗的复杂关系时认为,史诗和小说这两种客体形式,并不是按照创作态度,而是按照它们在创作时发现的历史哲学事实区分开来的。小说的时代,生活的“外延整体”不再显而易见,感性的生活“内在性”已经变成了难题,但这个时代仍然有对于“总体”的信仰。这种“总体性”,是作家面对个人化的生存现实,面对人与自然分离的人造世界,所执着进行第一种整体建构性的“赋形”努力。伴随着中国全面的现代转型,中国历史小说必须反思其“史诗性”品质,是用一种意识形态正确的话语给予规训,还是从个人化的视角,理性地看待中国的民族国家发育过程的种种光怪陆离与酷烈创痛,并寻找出一种总体性的心灵主体状态,也许是摆在很多中国小说家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房伟的小说创作怀有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