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学瑰丽细腻、苏北文学雄浑质朴、里下河文学则兼得雄秀,这是文学史里文学苏军构建的文学版图。真正走进这些城市隐者、人生智者、社会观察者的世界,或许你会有更多发现。扬子晚报与江苏省作协联合推出《文学苏军新观察》为题的系列微纪录片,以代表作为基石,对话江苏作家群体,打开他们的“文学日常”。他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打捞历史与沉浸现实,驾驭笔底波澜,吐纳世态人情,恰如繁星闪烁生生不息。首期推出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
被“颠覆”的“无土时代”
首期《一条鱼的启示》走进赵本夫的家,由此通向文学记忆的深处。院子里有一棵他最喜欢的树,每次走过都会摸一下,树身一处已经被摸得光滑了。女儿调侃他像个老农民在小区里溜达,如同巡视“地球上的赵家庄”。“在我们老家,在黄泛区,老百姓都有植树的习惯,树长大了可以作为木材,困难的时候还可以救人。”怀着对树的深厚感情,赵本夫在《荒漠里有一条鱼》里讲述了拾荒人聚居的沙漠村庄鱼王庄,一百多年来在贫困艰难屈辱中顽强求生存、终将荒漠变为绿洲的故事。
从“地母三部曲”开始,赵本夫用作品回归自然,越来越深地潜入土地深处。故乡混合着牛嘶马叫和庄稼拔节生长的热闹与嘈杂,常令他魂牵梦萦。他也用长篇小说《无土时代》“反抗”钢筋水泥、霓虹闪闪的现代都市,寄托田园追求,对土地的执着与眷恋。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帮赵本夫开启“城市田园”的,是“实践派”老伴儿。女儿赵允芳说,老妈有一种把一家人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我妈告诉他‘我开出了一片土地’,在里面种了16种蔬菜,精心地运用每一块地方,用实际行动颠覆他这个理论派,我爸就很开心。”当然,大多数时间待在书房里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业余掺和种地、做饭的赵本夫,经常会被“嫌弃”,比如浇水不到位。
当下人们对抗疫情,在家里阳台开辟种菜一角,在这里,甚至能收获南京人爱吃的自种香椿。高高的黄瓜架,名为“自由精神”的藤本月季浪漫蜿蜒,还有绿意盎然的葡萄藤,赵本夫家位于顶楼的“小菜园”,是江苏文学圈的“心头好”。去年许多人上门来收赵本夫亲手种的黄瓜,成为圈内文化盛事。路过的小鸟也不用偷,吃得悠闲自得,专门有一筐菜是留给它们的。
回望家乡,并超越它
“母亲曾告诉我,那是一条真实的鲤鱼,大得吓死人。黄河决口后,它搁浅在城北一片沼泽里。发现它时,已是遍体鳞伤,只在腮边含一团泥浆,它不仅顽强地活着,而且身上剩下的鱼鳞依然金光闪闪。”赵本夫说,小时候母亲讲的真实故事,给少年时代的他留下深刻记忆,鱼活得那么艰难,所以想用这部小说隐喻中华民族如何挺过那些艰难时刻,成就五千年辉煌文明。
赵本夫对年轻人说,“善良以立身,志气以立世。”翻开老照片,1981年赵本夫留下初踏文坛的青涩影像,厚积薄发的33岁年轻人凭借《卖驴》震动文坛,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还有1985年,这个徐州小伙沿着黄河故道采风时数帧留影,“我的家乡是黄泛区,这对当地人一百多年的生活影响巨大。”2020年推出的《荒漠里有一条鱼》就取材于此。
常年呕心沥血式的写作令赵本夫老毛病复发,刚从医院康复回家的他,暂停了行者的脚步。“有一年我带江苏团到新疆去,到新疆去就要看荒凉的沙漠。进了沙漠以后苏童他们全疯了,在里面打滚、奔跑、喊叫。傍晚时分那种荒凉给人无尽的感慨,我忽然像个诗人一样,觉得在无边的沙漠下面,一定埋藏着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
用文学文本回望家乡,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远方。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作家而言是深厚滋养,赵本夫也清醒地认识到,过于迷恋地域,很难具有更大范围的意义。“一定要走出去,不管是人走出,还是心走出去,一定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回望家乡,并超越它。”
苦难之中存有浩然之气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民族能够顽强生存的本质,就像荒漠里的一条鱼。”获得百花文学奖的《荒漠里有一条鱼》,为读懂赵本夫提供了出口。它既是苍凉雄浑的荒原史诗,也是深邃沉厚的民族寓言。他笔下以“鱼王庄”为代表的黄河故道荒原,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系列彼此呼应,成为当代文学中又一内蕴丰富的空间地标。如同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所说,“赵本夫的创作,其实跟广大文学读者对江苏文学的想象并不一致。其文化基因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交界的黄河故道,独特的自然和文明养育的文化基因。”
书中其貌不扬的老扁有强大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在这些生命力旺盛、有担当的人物形象中,赵本夫寄托了对文明的反思。“中华民族是具备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民族,我想把力量传达给读者,不忘在苦难之中存有浩然之气,在幸福中怀有谦卑。”学者张光芒也说,赵本夫对乡土和城市,对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一直是密切关注的,他通过独特的苦难叙事的推进,重新塑造了一种自由的人格精神。
多维度聚焦江苏文脉生长
《文学苏军新观察》由《一条鱼的启示》发端,还将多维度聚焦文学样本,体现文脉生长。回溯“文学苏军”的历史,不仅连续两届产生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和苏童,而且孕育了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叶兆言、周梅森、储福金、鲁敏、叶弥、朱辉、胡弦、丁捷等风格多元的实力派作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仍在文坛努力耕耘,而江苏文学的新力量已呼之欲出。这与江苏这方文学热土上,文都南京提供的温和而宽松的文化和创作空间密不可分,省作协“雨花写作营”“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名师带徒”计划等助力江苏文脉源远流长,代有人才出。
品味醇酒弥香,聚焦新人辈出,新的发展为数字时代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拍摄团队从作家代表作入手,关注江苏文学的点点“繁星”,记录成熟作家的坚持与求变,80后90后作家的新貌,展现摇曳多姿的江苏文学面貌。
(扬子晚报记者 冯秋红 张楠 出品人:王文坚 毕飞宇 总策划:汪兴国 丁捷 策 划:冯秋红 张楠 编导:徐超妍 剧本:张楠 徐超妍 统筹:周韫 黄彦文 摄像:王涛 于房浩 后期:唐嘉钰 徐超妍 美编:肖甜 出品 江苏省作家协会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