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吴义勤在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上的讲话

        (2018-06-12 09:50)

         

        尊敬的位作家、评论家朋友南京大学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江南如此美好的季节,来到朝气蓬勃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参加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这个论坛不仅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品质形成了鲜明的传统,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已经成为江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独特地位和独特形象的标志,是江苏文学又一次在新的起点上直面现实、站在时代文学前沿的重要平台。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代表铁凝主席和小芊书记,对论坛的连续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编辑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主办此次会议的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大学致以崇高敬意!

          此时,站在这里,我的感受很特别,有点兴奋也感觉很自豪。因为我也算是南大的老师,丁帆老师、王彬彬老师、吴俊老师是我在学科层面的直接领导,我又是江苏文学院首任院长毕飞宇教授在扬大的校友,还是第三次参加论坛的老朋友。现在我还能想起12年前在东郊宾馆参加首次论坛的情境,当时论坛的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在关于“现实主义”、“底层”和“底层写作”、文学生态、文学研究现状、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责任等问题上,当时与会的作家、学者们曾经展开了真诚的、热烈的讨论和交锋,清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不同话语形态和立场互相质辩、争论, 也丰富了之后中国文学创作、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和可能性。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格局和厚重的基础,之后的2010年、2017年又先后两次举办论坛,议题分别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理想”、“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无论是议题的选择还是论坛交流的成果,南京论坛都彰显这一全国性文学论坛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前瞻性。论坛始终紧跟文学潮流的新动向,讨论的话题都是正在蓬勃发生的前沿性的文学现象,并且力图通过全面的、深刻的、学理性的分析、辨析,极具前瞻性地指出当前文学发展的可能性、新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是包容性。从论题的精心选择,到邀请作家、学者、编辑的范围,无不显现出论坛视野和胸怀的开阔,从来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也不局限于褊狭的纯文学的视域,而是以显着的人文立场全景式地观照中国文学的现状和未来。论坛上也有争鸣、有交锋、有分歧、有碰撞,但没有意气之争,没有感情用事,对文学的信仰和对学术的尊重保证了论坛的品质。

          三是在场感。论坛关注的作家、作品、现象、思潮一直以来都不是抽象的,都不是过度学院化和纯粹理论性的,而是紧贴中国现实和文学现场的,观照的视野也是着眼于文学与现实的深度关联和彼此呼应因此,论坛从来都是对现实主动发声的。

          四是人文性。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人文立场一直是这一系列论坛最为显着的特征,这既是江苏文学、江苏作家始终秉持的传统,更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南京大学以及广大江苏学人、评论家薪火相传的学统论坛始终以厚重严肃的论题、批判性的问题意识、高蹈的理想主义姿态和殷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和继承着这一传统和学统,这使其在国内众多文学活动中独树一帜。

          五是创新性。每一届论坛都有新的气象、新的形态、新的面孔、新的主题,并将对文学现场的介入、研究和对青年作家、青年学者的培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在这一系列论坛的筹办、举办过程中,坚持以创新思维不断丰富论坛的内容和形式,让人敬佩。

          今天开幕的第四届论坛的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新路向”,这是精心选择确定的;论坛的名称也由“南京论坛”更名为“扬子江论坛”,这预示着江苏省这一品牌性文学活动向着更广阔、更绵远、更气势磅礴的未来迈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文学也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当代文学正在迎来它最繁荣、最复杂、最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特殊时期,我们的作家和研究者面对着很多潮水般涌来的新机遇、新素材、内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更艰巨、更深刻的新挑战,如何厘清和判断各种各样的“新路向”,如何为“新路向”把脉,为它们即将或已经开启的可能性提供智性的、学理的思想和指导,推动中国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应该是所有关心中国文学未来的作家和理论家们的共同课题,我想今天的论坛势必为我们思考很多极具当下性的文学命题提供一个很好的时机和平台,我相信与会的作家、评论家、主编朋友们,一定会为我们分享自己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相信论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学术果实。

          最后,预祝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文学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巴金文学馆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